[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 準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郭媛丹]美國向臺灣優先提供“不對稱戰力”,據悉將成爲本週在美國舉行的臺美高層“戰略對話”的一項主要內容。據美媒和島內媒體報道,美方似乎已經準備了一份建議臺灣購買的“不對稱武器和系統清單”,選擇了大約20種特定武器和系統作爲首選銷售對象。近年來,不斷有美國政客鼓吹要把臺灣武裝成一隻“豪豬”,令大陸“難以吞嚥”,這回看來是要落實到“清單”上了。不過令拜登政府尷尬的是,這份武器清單尚未公佈,島內有關“烏克蘭到現在爲止也沒有靠不對稱作戰打贏俄羅斯”的輿論已經滿天飛。19日,島內綠媒又炒作解放軍軍機一早就進入臺西南空域,“襲擾臺灣空域動作頻繁”。對於解放軍在臺海周邊的軍事行動,我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此前明確表示,近日解放軍在臺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多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實戰化演練,是“對近期美臺勾連活動的嚴正警告”。

臺美“戰略對話”談什麼

據臺灣《聯合報》19日報道,臺美將於6月20日起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安納波利斯和華盛頓特區舉行高層軍事安全及“戰略對話”,就“如何抗衡大陸軍事威脅”進行高級別官員的討論,臺北方面由“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率團參會。報道稱,此次的討論將包含拜登政府對臺軍售強調臺灣“應優先採購不對稱戰力”的政策轉變。據悉,美方已經準備好一份建議臺灣採購的武器與系統清單,約20項,包括反艦導彈、防空系統以及可偵測敵軍動向併發出早期預警的情報蒐集系統。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通過優先出售“不對稱武器”,美國打算加快提升臺軍防止解放軍“登陸”的能力,並以此鼓勵臺灣更有效地分配“國防”預算。

據《臺北時報》報道,在會談期間,華盛頓方面預計將把重點放在升級現有裝備、而非向臺灣提供新武器上。除了對臺售武,如何加強與臺軍合作演習,使美國海軍陸戰隊能快速部署到“第一島鏈”也將是此次高層對話的重要議題。

何謂“不對稱武器”

何謂“不對稱武器”?《日本經濟新聞》稱,對臺灣而言,是指那些在應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兩棲作戰時“靈活、廉價和有效的武器”。軍事問題專家宋忠平1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對稱的概念是由美國提出來的,通過對臺出售一些所謂“能制衡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協助臺灣遏制解放軍對臺軍事行動。從目前來看,美國的不對稱武器清單中應該包括反艦導彈、水雷、潛艇等。

《紐約時報》日前刊文介紹說,美國官員一直在私下敦促臺灣官員購買適用於不對稱戰爭的武器,“不對稱戰爭是指規模較小的軍隊使用移動系統對規模大得多的軍隊進行致命打擊”。美國退役四星上將斯塔夫裏迪斯聲稱,對臺灣來說,主要是指能夠削弱中國大陸進攻能力的武器系統,“這包括智能水雷、反艦巡航導彈、網絡安全能力,以及能夠使中國先遣隊失效的特種部隊,再就是防空系統”。

《紐約時報》稱,臺灣早就擁有可以打到大陸的導彈,但臺灣最近購買的美製武器——移動式導彈發射車、F-16戰機以及反艦導彈——更適合擊退“入侵部隊”。美國官員認爲“機動性”在不對稱作戰中至關重要,正在鼓勵臺灣購買移動式陸基“魚叉”反艦導彈以及“毒刺”防空導彈。“一些軍事分析人士說,臺灣以後也許會購買水雷和武裝無人機。就像在烏克蘭那樣,即使不派遣軍隊,美國政府也可提供情報,讓這些武器有更高的殺傷力。”“烏克蘭靠不對稱贏了嗎”

“事實上,臺灣無論採購什麼樣的武器裝備,都無法形成不對稱能力,”宋忠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比如臺灣購買反艦導彈來攔截解放軍的艦船,但這些反艦導彈本身並不存在生存能力,如果真正爆發軍事衝突,它們將在第一時間被摧毀,根本無法構成不對稱優勢。其次,通過採購少量的優勢裝備來打贏一場戰爭的模式早就不復存在。比如採購幾艘潛艇用於應對解放軍,提升反潛能力,是沒有現實意義的。臺灣的潛艇數量屈指可數,現有的‘海龍’‘海豹’等潛艇能力不足,即便再增加幾艘,也很難形成實際戰鬥力”。

臺灣《聯合報》19日稱,美臺商會會長韓儒伯質疑,“不對稱”這個定義本身就很有問題:“如果臺灣沒有空軍,它如何能巡邏其空域以應對灰色地帶行動?如果臺灣沒有直升機來搜尋潛艇,它如何對抗如高雄和基隆港被封鎖的場景?這些都是很真實的問題。如果遵照拜登政府的軍售政策,臺灣的安全不但不會得到改善,反而會製造出新的弱點,這是非常有問題的。”

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18日對“美國之音”說,現在的問題在於拜登政府“把所有目標都放在戰爭一定會爆發”,但“烏克蘭到現在並沒有靠不對稱作戰和戰力打贏俄羅斯,至少到現在沒有做到”,“而烏克蘭爲此已付出極大代價”。

臺灣“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16日接受島內媒體人黃光芹《新聞不芹菜》節目專訪時表示,蔡英文“親自操作武器,代表她對國防很重視”,但在不對稱作戰問題上,“必須思考臺灣能否在本土打最後決戰”。他表示,臺灣人口密度這麼高,在臺灣“怎麼打都會打到自己人”,且炮轟之下勢必造成斷壁殘垣、民不聊生、滿目瘡痍,這樣的戰略佈局是失當的。他同時表示,烏克蘭就是“很好的借鑑”,西方給烏克蘭的就是限制性戰略、不對稱作戰,結果雖給了“海馬斯”火箭卻不能打到俄羅斯領土,“只是縛手縛腳,綁住烏克蘭”。

宋忠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一直強調,臺灣當局應該“固守防衛”,固守防衛事實上就是“鐵桶”戰略、“豪豬”戰略、“刺蝟”戰略,就是要讓臺灣島在完全自我封閉下進行一場戰爭。“如果是在封閉的情形下進行一場戰爭,這是否意味着美軍根本沒想馳援臺灣當局?因此,所謂的不對稱戰略,只是美國避免在臺灣問題上和中國大陸攤牌的一種政治幌子。同時,美國唸的是生意經,通過創新概念,把一些並不具備真正不對稱優勢、淘汰下來的老舊武器裝備賣給臺灣當局,這可以被稱爲一筆忽悠出來的買賣。”

“2022臺灣政策法案”

《紐約時報》近日稱,目前臺灣年度軍事預算佔其GDP總值的2%以上,且蔡英文任內每年軍費都有小幅增長。

4月對臺灣進行了“竄訪”的兩名美國參議員——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參議員梅嫩德斯及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近日提出了一項“2022臺灣政策法案”。該法案威脅要對中國大陸任何“進攻臺灣”的行爲進行嚴厲制裁,並稱一旦大陸以武力控制檯灣,美國“將在軍事上介入臺灣的防禦”。法案稱美國將在未來4年內向臺灣提供45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資助,並將臺灣指定爲“主要的非北約盟國”。

美國《國會山報》稱,該法案尋求“徹底改革美國對臺政策”。路透社稱,該法案最早將於本週提交參議院。如果該法案成爲法律,將“優先考慮並加快”對臺灣的武器銷售,直至美國國會確定大陸“對臺灣的威脅已經顯著減輕”。該法案還指示美國防長制定一個訓練計劃,以增加臺軍和美國武裝部隊的互動。不過,據路透社報道,一名熟悉該法案的美國官員說,法案中的一些內容讓拜登政府和美國國務院感到不安,他們擔心該法案可能會“激怒”中國。

據香港《南華早報》18日報道,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已經提出警告,敦促美國國會“停止推進該法案”,否則將遭到堅決的反制措施。他表示,在涉及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中國“沒有妥協或讓步的餘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