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韓聯社6月21日報道稱,韓國首枚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世界號當天下午4時在位於韓國全羅南道高興郡的羅老宇航中心發射升空,火箭在飛行約13分鐘後,將180公斤的主載荷PVSAT衛星、以及模擬載荷和四顆立方星送入高度700公里的預定太陽同步軌道,此次發射任務取得成功。韓媒稱,此舉標誌着韓國成爲世界上第七個擁有自主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航天技術專家2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韓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努力值得讚賞,但韓國的航天事業想要走的更遠,仍有一些瓶頸問題需要解決。

根據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公佈的參數顯示,世界號是一款三級結構液體運載火箭,全箭長約46.5米,一子級並聯4臺75噸級KRE-75液氧煤油發動機,二子級採用1臺75噸級KRE-075發動機,三子級是1臺7噸級的KRE-007發動機,能將1.5噸重的載荷送入600-800公里高度的近地軌道。相比韓國此前購買俄羅斯技術組裝的“羅老號”火箭100公斤的運載能力,這款韓國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可以說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但在此次發射成功之前,世界號的研發歷程堪稱曲折。2021年10月21日下午,世界號在進行首次入軌發射的嘗試時,由於三子級發動機提前46秒關機,未能將1.5噸重的模擬載荷送入預定軌道。

由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和外部專家組成的世界號發射調查委員會,於2021年12月29日發佈了對於首飛失敗詳細的調查報告。報告稱,導致世界號首飛失敗的原因是火箭的結構設計不合理,導致火箭第三級液氧貯箱內部的氦氣罐在巨大的浮力下脫離原位置併到處碰撞。在此過程中,儲箱輸氣管變形受損,導致氦氣泄漏,之後液氧貯箱也破裂,導致氧化劑泄漏。如此一來,對第三級發動機注入的氧化劑減少,火箭飛行後勁不足。調查委員會表示,在氦氣罐固定裝置設計過程中,航空宇宙研究院對火箭加速上升過程中氦氣罐受到的浮力變大估計不足。負責參與調查失利原因的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副院長對外表示,後續將通過加強氦瓶固定和液氧貯箱結構來糾正這一問題。

而就在此次發射前,世界號還因液氧貯箱出現數據異常,以及遭遇大風天氣,兩度推遲發射。

韓聯社21日報道稱,在宣佈發射任務取得成功的記者會上,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長官李宗昊表示,“今天迎來了韓國科學技術領域和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瞬間。韓國的天空豁然開朗,科技取得了偉大進展。”

對於韓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國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2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可以看出,在上次發射失利以後,韓國花了很大力氣解決了火箭三級的液氧貯箱壓力失控問題。可以說韓國是舉全國之力,動用國內上百家企業的力量,也花費了很多資金,最終達成了這一成就。“韓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努力值得讚賞,我們不應採取嘲笑的態度。”黃志澄稱。

同時,黃志澄也指出,韓國的航天事業想要進一步發展,還是有一些瓶頸問題需要解決。“客觀而言,韓國此前將火箭技術發展寄希望於與俄羅斯的合作,俄羅斯也曾向韓國提供過火箭發動機技術,但所提供的並不是像RD170和RD180這樣的高性能火箭發動機。世界號火箭一級現在採用自研KRE-75液氧煤油發動機,其基本上還是仿製俄羅斯的RD-151發動機。KRE-75液氧煤油發動機的比衝不是很高,這限制了火箭的整體性能。”黃志澄介紹稱。

根據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公佈的數據顯示,世界號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爲2.6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爲1.5噸。黃志澄認爲,這個運力顯示,世界號火箭的整體性能應當優於發射我國首顆人造衛星的長征一號火箭,但是低於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水平。不過,目前我國這兩型火箭均已退役。

此外,黃志澄還進一步指出,目前國內一些民營航天公司研發的商業火箭型號運力也略優於世界號火箭,“例如星河動力的智神星一號火箭和籃箭航天朱雀二號火箭,運載能力都在世界號火箭之上。”

在韓國下一步的航天事業發展中,世界號仍將扮演重要角色。韓媒報道稱,未來,世界號還將明確用於發射阿里郎系列偵察衛星,以及自行研製的月球探測器。而韓國也將航天領域作爲經濟新的增長點,除了傳統的遙感衛星和氣象衛星外,三星、韓華等大公司紛紛提出低軌道通信衛星星座計劃,目的是打造韓國自己的衛星互聯網。這些計劃都對韓國自主研發運載火箭提出了強勁的需求。

黃志澄認爲,韓國在半導體技術以及芯片技術上發展速度比較快,相較而言,其航天工業技術則較爲落後,“韓國在半導體和芯片技術上的優勢可能有利於韓國衛星產業的發展,但火箭發動機技術所需的工業基礎不一樣,在這方面韓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黃志澄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