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有短視頻平臺宣佈,將收回全部有進行醫務人員認證的達人的帶貨權限,包括櫥窗、直播帶貨和短視頻帶貨功能等。此前6月16日,該平臺曾發佈《關於調整醫療健康類認證創作者商品分享功能的公告》,宣佈於6月30日關閉醫療健康類認證創作者賬號的商品分享功能,禁止醫療健康類認證創作者新開通商品分享功能。

6月初,國家衛健委、公安部等九部門印發通知,嚴查醫務人員利用職務身份直播帶貨。平臺收回醫療健康賬號的帶貨權,關閉商品分享功能,是對上述政策的響應。一度盛行的醫務人員直播帶貨現象,有望得到根治。

醫務人員尤其是醫生多擁有固定的患者羣,患者在直播間購物,是基於對醫生的信任。但當患者發現線下診室裏坐着網上帶貨的直播醫生時,濃厚的商業味就會沖淡患者對醫生的信任。醫務人員直播所帶貨物多爲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一旦涉假,可能延誤治療、危及健康和生命。醫務人員直播帶貨風險巨大,嚴查理所應當。

也要看到,對醫務人員該禁的是帶貨,並非網絡直播。醫師法賦予醫師履行宣傳推廣與崗位相適應的健康科普知識的義務,網絡直播是互動性很強、實施健康科普的理想渠道。有短視頻直播報告顯示,51%用戶關注醫生博主賬號,77%的觀看科普短視頻或直播的用戶會和醫生互動,醫生成爲科普創作的重要主體。

進一步而言,規範醫療健康類直播不能止於嚴查帶貨。直播鏡頭對準的區域、醫生口頭列舉病例等,都極易泄露患者的隱私,推出更嚴格的隱患保護條款勢在必行。醫學專業性很強,醫生超出本專業也會是外行,若想做到直播內容與崗位相適應,除了要驗證醫務人員的身份,還要做到專業對口。醫生在線下診療有明確的執業範圍,超範圍執業被禁止,是否應該借鑑這種模式,在線上也爲醫務人員明確界定“直播範圍”,值得深入探討。

平臺要完善內部監管,社會也要形成監管合力。醫療機構有管理本機構醫務人員的責任,尤其當醫務人員以機構的名義或賬號進行直播時,直播行爲就關係到機構的聲譽,機構監管責無旁貸。醫務人員資質認定、直播內容審覈等,專業性都很強,有時還需權威機構幫助鑑定真僞與質量。內部監督、羣衆監督、行政監督等,均各有優勢和側重,多種監督相互銜接與配合,才能共同呵護好健康科普和醫患互動好模式。

概言之,對醫務人員開展的醫療健康類直播,不能簡單地“禁”和“放”。要爲之劃定清晰界線,明確行爲與監管規則,讓醫務人員謹守直播邊界,避免直播間帶上濃厚的商業味道,甚至淪爲醫藥大賣場,使其成爲傳播醫學知識的理想場所、醫患溝通的好橋樑。

羅志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6月22日 08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