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湖北日報

18歲的小茹(化名)和小怡(化名)是江西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去年不幸雙雙確診爲腎功能衰竭,父母毅然決定:一人捐贈出一顆腎臟,救助兩個女兒。今年4月和6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帶領移植團隊,先後兩次成功實施活體親屬腎移植手術。

據檢索,父母齊捐腎挽救雙胞胎女兒,在中國系首例,此前全球也僅英國有一例報道。

雙胞胎罕見同時腎衰竭

41歲的胡女士和其丈夫劉先生家住江西贛州,於2003年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夫妻倆靠打零工賺錢,用勤勞的雙手培養了2個乖巧的女兒,生活雖清貧,家庭倒也其樂融融。

去年7月,“雙胞胎”中的妹妹小怡出現腳痛、貧血、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不久後姐姐小茹也出現感冒、頭暈、乏力等類似症狀。兩人病情症狀相似,時間間隔不久先後發病,藥物治療多日也不見好轉。

姐妹倆被父母帶去當地醫院救治。一系列檢查後,兩人均被診斷爲尿毒症(慢性腎病5期)、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

“突然感覺天塌了。”宛如晴天霹靂的父母覺得不可思議:到底是什麼病因?苦苦求證一個月後,基因檢測報告提示:NPHP1基因突變,導致雙胞胎姐妹腎衰竭。

經過3個月的腹膜透析等治療,姐妹倆的病情雖有所緩解,但正常生活已被打亂。“她們未來還要成家生活,帶着重病會耽誤一輩子的幸福!”焦急的父母四處打聽求醫的途徑。去年12月,一家人慕名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尋求幫助。

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接診後判斷,雙胞胎患上的是腎單位腎癆(nephronophthisis, NPHP)。“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囊性腎臟病,該病主要在兒童期發病,臨牀症狀多無特異性,常常表現爲多飲多尿、貧血、腎衰竭等,尿檢基本正常或者輕微異常,多數發展爲終末期腎病。由於腎衰竭前往往無明顯臨牀表現,早期難以及時確診,很多患者就醫時已發展爲慢性腎衰竭。”聽到專家的解讀,一家人決定在漢等待腎移植機會。

跨血型腎移植技術點燃生命希望

一家人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完成器官移植登記。然而,能夠合適匹配的腎源有限,2個多月的焦急等待,依舊沒有音訊。看到女兒們日漸衰弱的身體,父母心如刀絞。

在與器官移植科邱濤副教授密切的日常交流中,一家人瞭解到,親屬間腎移植不僅能減輕經濟負擔,還可以縮短等待時間儘快救治病情;同時親屬間腎移植安全係數相對更高,發生排異和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也比無血緣關係的異體腎移植要低。父母毅然決定:“把我們的腎臟捐給女兒!”

目前“家庭內互助自救”模式的活體親屬腎移植,是我國部分終末期腎病患者較好選擇方式,但也有諸多關口要“闖”。

醫學倫理審查,是親屬間腎移植的第一關。器官移植科根據一家4口人基因檢測結果和疾病臨牀症狀,論證了該活體移植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經過多輪考證,倫理委員會審覈最終審覈通過了活體移植方案。

配型結果顯示,母親胡女士是B型血,一對女兒則是A型血,以往這類不同血型的腎移植髮生排斥反應的幾率極高。但好在通過多年技術積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可以開展ABO血型不相容親屬供腎腎移植(俗稱跨血型腎移植)。技術難題迎刃而解。

此後,在等待移植時,又遇到風險。雙胞胎妹妹小怡腹膜透析效果較差,身體嚴重水腫,一度出現心衰、胸水症狀。經過腎內科調整透析方案等系列治療後,症狀得到緩解。

考慮到小怡體內預存有針對母親的羣體反應性抗體,專家團隊建議將母親胡女士腎臟捐獻給雙胞胎姐姐小茹,妹妹小怡則接受父親劉先生捐獻的腎臟。

兩個月內先後完成母女、父女間腎移植

按照手術計劃,胡女士和小茹先進行腎移植手術。來醫院陪護的劉先生,決定也將小怡帶在身邊。“一家人總要整整齊齊。”

4月19日,母女親屬腎移植如期進行。邱濤副教授首先爲母親實施腹腔鏡下左腎切取術,隨後周江橋教授將這顆健康的腎臟植入小茹體內,僅用時2個小時移植手術順利完成,術後1周、3周後母女先後康復出院。女兒體內的移植腎運行良好,母親的身體也無大礙。

眼見妻子和大女兒手術效果良好,劉先生迫不及待要將自己的一顆腎臟捐獻給病情更重的小女兒。

6月21日,父女間腎移植手術開始。邱濤副教授首先在腹腔鏡下獲取右腎,並延長了原本較短的供體右腎靜脈,有效降低後續操作難度,在周江橋教授嫺熟的手術操作下,父女間的腎移植手術也順利完成。

“感謝父母、感謝器官移植科的醫護人員!18年前父母給了我們第一次生命,現在大家又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要好好活着,回報父母、回報社會。”重獲新生的小茹和小怡激動地淚流滿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