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养阴清肺汤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养阴清肺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大生地6克 麦冬3.6克 生甘草1.5克 玄参4.5克 贝母2.4克(去心) 丹皮2.4克 薄荷1.5克(后下) 炒白芍2.4克  
加减;
1.肾虚,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
2.热甚加连翘,去白芍;
3.燥甚加天冬、茯苓。
 各种急慢性的咽炎、喉炎及扁桃体炎辨证属于阴虚燥热 者,均可使用,还可作为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的辅助药。1.喉痹  2.痤疮  1.白喉   2。急性扁桃体炎  3.慢性咽炎  4.口腔溃疡   白喉。喉间起白膜如腐,不易拨去,并逐渐扩展,病变甚速,咽喉肿痛, 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 痛,鼻干唇燥为证治要点。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  大生地二钱(12g)  麦冬一钱二分(9g)  生甘草五分(3g)  玄参钱半(9g)
贝母去心八分(5g)  丹皮八分(Sg)  薄荷五分(3g)  炒白芍八分(5g)
  [用法]  水煎服。日服1剂,重证日服2剂。
    [功用]  养阴清肺,利咽解毒。
    [主治]  白喉。喉间起白膜如腐,不易拨去,并逐渐扩展,病变甚速,咽喉肿痛,
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病机分析]  白喉之患,大多由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疫毒而引起。邪热上熏,炼津
灼液,以致咽喉肿痛,布生假膜,且发展迅速;热达于外,则初起即有发热,若热闭于
里,则可不发热;疫毒深重,气道受阻,肺阴耗伤,清肃失令,故鼻干唇燥,呼吸有
声,似喘非喘,或咳,或不咳诸症作矣。
    [配伍意义]  白喉为肺肾阴虚,复感疫毒之证,故当治以“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
为主”(《重楼玉钥》卷上)。方中大生地甘苦而寒,既可滋养阴液以扶正,又可凉血解
毒以祛邪,标本兼治,故为君药;《本草汇言》卷5谓:“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
故凉血补血有功。”生地可益阴乃人所共知,然其凉血解毒的功效每易为人所忽略。当
然,用生地凉血解毒之功,并非本方所独取,如犀角地黄汤之用生地亦是此意。玄参、
麦冬和白芍三药为臣,进一步加强生地养阴的作用,并兼以清热解毒;其中,玄参咸
寒,滋阴降火,解毒利咽,故治咽喉肿痛及外科疮疡伴有阴虚者,每多配用,如普济消
毒饮、四妙勇安汤是也;麦冬养阴润肺,因咽喉属于肺系,白喉为患终与肺脏有关,生
地、玄参等养阴而人肾,故需配用麦冬滋养肺阴;白芍敛阴和营。丹皮、贝母及薄荷为
佐,丹皮辛苦而凉,凉血活血消肿,《本草经疏》卷9谓“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
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人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贝母既可润肺止
咳,又可化痰散结,与丹皮、白芍诸药相配,则消除咽喉肿痛之功益彰;薄荷辛凉发
散,清热利咽,与诸养阴药配伍,亦可防止壅滞之弊。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
使。全方合用,共成养阴清肺,利咽解毒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为:滋补阴液内寓凉血解毒,则扶正与攻毒并施;并佐以清热利咽
散结,则全身治疗又兼顾到局部,故不失为治疗白喉之效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
痛,鼻干唇燥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原书曰:“肾虚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
加天冬、茯苓”。并配合如下吹喉药外用:青果皮二钱(6g),黄柏一钱(3g),川贝母
一钱(3g),冰片五分(1。5g),儿茶一钱(3g),薄荷一钱(3g),凤凰衣五分(1.5g),
各研细末,再人乳钵内和匀,加冰片研细。
    3.本方除治疗白喉外,对各种急慢性的咽炎、喉炎及扁桃体炎辨证属于阴虚燥热
者,均可使用,还可作为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的辅助药。
    [源流发展]  白喉一症,在清代“乾隆四十年前无是症,即有亦少”,此后即屡有
流行,发病突然,有较强的传染性。治法散见于《医学心悟》、《疡科心得集》和《吴医
汇讲》等书中,然皆语焉不详。当时一般医生每执先表后里之法,以辛散发表方药治
之,然鲜有疗效。郑宏纲(约1727--1787年,字梅涧)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经
验教训,著《重楼玉钥》(此书系郑氏撰于清乾隆年间,后其子郑瀚加以补充,1838年
始由冯相棻刊行),认为白喉“属少阴一经,热邪伏其间,盗其肺金之母气,故喉间起
白,缘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又云“缘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
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是阴虚之体,又感疫毒引起。因此,治疗“总要养
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以上引文均出《重楼玉钥》卷上),创制了养阴清肺汤,突
破了治疗白喉“先表后里”的束缚,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药o.’1960年天津市
传染病医院使用养阴清肺汤配合神仙活命汤加减,治疗局限性咽白喉,取得显著疗效。
以后该院又进行药物筛选,精简处方为生地、玄参、麦冬、黄芩、连翘等5味药,简称
“631”,并与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协作,进行剂型改革,将汤剂改为合剂,定名为抗
白喉合剂(中医杂志,1966,4:32)。后经多年临床观察,抗白喉合剂与白喉抗毒血清
相比,疗效相近。1965年10月,天津医学科学研究成果鉴定会肯定了抗白喉合剂对局
限性咽白喉的疗效,对此方评价很高,认为抗白喉合剂的研制,为咽白喉的治疗,提供
了一个新的途径。    、    .    .
    养阴清肺汤经剂型改革后,制成膏剂,名…养阴清肺膏”(《全国中药成方处方集》
北京方);制成糖浆剂,名“养阴清肺糖浆”(《中药制剂手册》)。    :
    [方论选录]    。
    1.郑宏纲:“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乾隆四十年前无是症,即有亦少。自
二十年来,患此症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一经误洽,遂至不救,虽属疫气为
患,究医者之过也。按白腐一证,即所谓白缠喉是也。诸书皆未论及,惟《医学心悟》
言之。至于论治之法,亦未详备。缘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
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初起者,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
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气息调匀易治,若音哑气急,即属不治。近有好奇之辈。一
遇此症,即用象牙片动手于喉中,妄刮其白,益伤其喉,更速其死,岂不哀哉!余与既
均三弟疗治以来,未尝误及一人,生者甚众,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
辛凉而散为主。”(《重楼玉钥》卷上)    .,
    2.冉先德:“阴虚白喉,多由肺肾阴虚,复感疫毒,津液被灼,热毒熏蒸于咽喉所
致。方中生地、玄参、麦冬清热解毒,养肺肾之阴。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而润
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热化痰;薄荷宣肺
利咽。使以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合用有养阴清肺解毒的作用。”(《历代名医良
方注释》)
    [评议]  郑氏指出了白喉的发病情况,病机为阴虚有热,感触疫气而发,治疗以
“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这便为养阴清肺汤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冉氏分析
方剂的药物配伍意义,简明扼要,对于认识本方的组方意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验案举例]    .
    1.喉痹  《冉雪峰医案》:某女。患喉痹,咽喉肿痛,滴水不入,药不得下,病来
较暴,俨已封喉,唇口色乌,眼面俱肿,气痰轳轳,筑筑然若将窒息,,病势颇危,某医
院拒不收治,求诊于余。予曰:热毒太炽,肿毒太剧,但非必死证。因喉闭药物难下,
先以雷氏六神丸置舌下,以温水少许润之,至第二日茶水勉下,乃投养阴清肺汤,原方
薄荷减半,生地加倍,越七日诸病消失,气平神清如常人。
  2.痤疮  《河北中医》(1996,1:31):某女,22岁。面部出现红色丘疹半年,丘疹
顶端有小脓头,疼痛而痒,经使用一些外用膏药,时愈时犯,不能根除。此肺有燥热,
毒蕴于皮。治疗以养阴清肺为主,兼散热毒。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玄参20g,生地
lOg,薄荷5g,黄芩5g,生白芍6g,麦冬5g,生甘草3g。水煎内服,每日1剂。外用
大黄6g,硫黄3g,共研细末,凉开水调均,敷患处,晚涂晨洗。共治疗6天,皮疹消
退,五色斑,无瘢痕,无新疹发生。
    按语:以上两案,虽一为喉痹,病发于上,一为痤疮,病发于外,然其病机均属肺
有燥热,阴虚染毒,故均用养阴清肺汤标本兼治,而收异病同治之效。
    [临床报道]
    1.白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喉的发病率还较高,故该时期运用养阴清肺汤
加减治疗白喉的报道甚多。如较早有邓氏等报道,以本方加减方(生地、玄参、麦冬、
丹皮、连翘、石斛、板蓝根、川贝母、赤芍、瓜蒌皮、鲜芦根)为基础,并随症加减,
治疗白喉41例,局部配合使用10%大蒜浸出液及1%碘甘油作口腔消毒。结果:所治
病例全部痊愈。治疗过程中,一般服第2剂药后假膜就基本消失,咽喉疼痛等症状逐步
消失,服第3剂后,即可痊愈。扁桃体红肿特甚、病情严重的,服用4—6剂可愈。本
组病例,多数住院9天痊愈出院L2j。林氏报道,以内服养阴清肺汤加减为主,配合漱喉
散及吹喉散局部处理治疗白喉52例,具体方药及用法为:生地9g,薄荷3g,麦冬9g,
甘草3g,白芍9g,银花15g,丹皮9g,连翘15g,玄参9g,蒲公英18g,川贝9g,板蓝
根9g。每日1—2剂。加减法:便结加大黄、玄明粉;利尿加灯草、车前;健胃加山楂、
神曲、砂仁;强心加吉林参、黄芪、六神丸;呕吐加枳壳、半夏、竹茹。结果:治疗
48例,治愈率达94.24%。临床症状减轻最快的为治疗开始后1日,最长的为10日,
大多数在3—4日消退。治疗后局部白膜平均开始消退日数为3.2天,完全消退日数为
7.2天。咽拭培养转阴平均9。8天。本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7.69%,其中临床诊断合
并心肌炎的有3例。本组疗效较同时期使用白喉抗毒血清的治愈率90.9%者为高。对
于局部炎症严重者,应合并使用青霉素,对喉头有梗阻现象者,仍需配合气管切开L3j。
高氏等报道,运用养阴清肺汤原方(大生地30g,玄参24g,麦冬18g,白芍12g,贝母
12g,丹皮12g,薄荷6g,粉甘草6g。以上系成人量,d,Jl~减半)治疗白喉40例,收到
良好效果,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培养白喉杆菌获阳性的20例,经服药治疗后,平
均3.7天白膜脱落,咽分泌物培养转阴者平均5.2天L4j。
    2。急性扁桃体炎  养阴清肺汤对急性扁桃体炎亦有较好的疗效。如张氏等报道,
用本方治疗100例,其中住院治疗者20例,门诊观察者80例,结果治愈率达95%。
有效病例,住院患者中,临床症状都在服药8—12小时减轻,最长的1例为18小时,
系合并扁桃体旁脓肿;门诊观察者,临床症状减轻最快者为服药后15小时,最长者为
24小时c“。另有张氏报道,用养阴清肺汤并随证加减,治疗急性扁桃体炎50例。处
方:大生地24g,白芍12g,玄参24g,浙贝12g,甘草6g,麦冬12g,薄荷3g,丹皮
12g。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9g;小便短黄者加车前子6g;口干者加天花粉9g。结果:治
愈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病例中,轻者服药1剂,重者4剂,多半服药2
剂即可获效。服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L6j。
    3.慢性咽炎  对于阴虚有火,虚火上扰咽关之慢性咽炎,养阴清肺汤亦有较好的
疗效。报道慢性咽炎5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19—50岁;病程1
月一7年,以3年以内者最多。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基本方药:生地、沙参各12g,
玄参、麦冬各9g,炒白芍、川贝、陈皮各6g,生麦芽各30g。每服10剂为工个疗程。
随证加减法:咽喉有异物感者,加川楝子、苏梗、绿萼梅;咽痛,加胖大海、山豆根、
牛子、马勃;声嘶,加凤凰衣、玉蝴蝶、蝉衣。结果:,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显效(症
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20例,有效(症状、体征均有一定改善)27例,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变)3例,总有效率为94%L7j。
    4.口腔溃疡  有报道对于,bJL热病后期口腔溃疡36例,运用养阴清肺汤治疗取得
较好疗效。本组均系继发于流感、肺炎、急性支气管炎、麻疹等热病后期之患儿。具体
方药:生地6g,麦冬4g,玄参5g,贝母、丹皮、白芍各2g,甘草、薄荷各3g;余热未
清加银花、竹叶,便秘加大黄;水煎服,日1剂,分2—4次服。结果,所治病例,经
治2—7天均获痊愈L8j。
    [实验研究]
    1.抗菌与中和毒素作用  本方对白喉杆菌有高度抗菌作用,对白喉毒素在体外有
很高的“中和”能力。在抗菌与“中和”毒素两方面,酊制剂比水煮剂强。本方8味药
物,抗菌力较强的,有生地、丹皮、甘草3种药;而“中和”毒素能力较强的,有玄
参、麦冬、贝母3种药;白芍在两方面的能力都强;薄荷则均差。抗菌与“中和”毒素
力量,似乎是两种独立性能,从原方中减去任何1味药,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低,而“中
和”毒素能力则无明显影响(9J。
  2.抗炎作用  原方去生地、丹皮、白芍,加西瓜霜、蝉衣、藏青果组成的养阴清
肺汤加减方,对于10%冰醋酸所致的咽喉部急性炎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对醋酸所致
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j。
  3.剂改工艺的研究  将养阴清肺汤改制为辅料用量小,质量稳定,便于携带和服
用的新型中药制剂养阴清肺颗粒。对养阴清肺颗粒制备过程中煎煮液去杂质工艺和制粒
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丹皮酚一卢一环糊精包含物的制备等,制订出养阴清肺颗粒的
制备工艺。该制剂制法简便,质量稳定¨”。  

附方;四阴煎         
组成;生地6-9克 麦冬6克 白芍6克 百合6克 沙参6克 生甘草3克 茯苓4.5克  
养阴清热,保肺止咳,阴虚劳损,相火炽盛,咳嗽吐血   
[附方]  四阴煎(《景岳全书》卷5)  生地二、三钱(6~9g)  麦冬二钱(6g)  白芍药
二钱(6g)  百合二钱(6g)  沙参二钱(6g)  生甘草一钱(3g)  茯苓一钱半(4.5g)  水二
盅,煎七分,食远服。功用:养阴清热,保肺止咳。主治:阴虚劳损,相火炽盛,津枯
烦渴,咳嗽,吐衄,多热。    .
  本方的配伍意义,《成方便读》卷1谓:“生地滋肾水;参、麦养肺阴;白芍之色白
微酸,能人肺而助其收敛;百合之甘寒且苦,能益金而兼可清神;茯苓以降其浊痰;甘
草以散其虚热。名曰四阴者,取其地四生金也。”本方与养阴清肺汤俱可滋养肺阴,但
奉方重在保肺清金,故主治阴虚肺劳;养阴清肺汤又可解毒利咽,故主治白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