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疆尉(yù)犁至且末公路——尉且公路 正式通車。

它是目前世界上流動沙丘分佈最廣、施工條件最惡劣、施工難度最大的沙漠公路。中國建設者如何在無水、無電、無信號 的地方建公路的?五年時間裏,建設者們都克服了哪些困難和挑戰?一起來看↓

首道難關:沙山、盆地

“40多臺推土機推了150天”

尉且公路連接尉犁縣和且末縣,位於天山南坡與阿爾金山北麓之間的塔里木盆地,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

公路全長334公里,沙漠段長就有307公里,途經區域高大的沙山達30多座 ,是繼輪臺—民豐、阿克蘇—阿拉爾—和田兩條沙漠公路之後,第三條穿越“死亡之海”的公路。

在沙漠中建公路,最大的挑戰就是沙。

項目負責人表示,自己“從未見過這麼大的沙包” :“我們施工人員喫住都在現場,駕駛着40多臺大功率履帶式推土機整整推了150天,才徹底把這座山‘削平’, 僅這個沙山的挖方量就高達150萬方,佔整個工程挖方量的八分之一。”

第二道難關:酷熱、少雨

“地表接近70攝氏度,甚至能煎熟雞蛋

塔克拉瑪干沙漠全年平均降水不超過100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 工作人員稱,酷熱是建設團隊面臨的第二道考驗。

“塔克拉瑪干沙漠夏季溫度非常高,有40多度,地表溫度接近70攝氏度。 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滾燙的流沙可以煎熟雞蛋。爲防止中暑,現場作業人員平均每人每天要喝掉8—10升水。 但取水也很費勁,主要是從沙漠外面往裏運輸,離施工地最近的取水點往返一次也要250多公里。”

400多名工人、700多天

一鍬一鍬、一腳一腳踩出“中國魔方”

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修公路,光靠喫苦耐勞還不夠,關鍵是要解決好防沙固沙難題。

那麼,怎樣保護公路免遭黃沙掩埋?建設者採用了“中國魔方”,體現中國智慧的“草方格”技術。

據介紹,“草方格”就是用蘆葦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設成方格狀的擋風牆,通過讓地面變粗糙,減小風力,阻擋流沙。

項目負責人表示,在起伏不平的沙地施工,機械化派不上用場↓↓↓

首先要人工將每捆70公斤的蘆葦扛進沙漠,運送到指定位置後在沙丘上劃好施工方格網線;

再將修剪整齊的蘆葦橫放在方格線上,用鐵鍬將蘆葦從中間嵌入沙中,使草的兩端翹起,露出地面高度約20—25釐米;

之後再用沙子牢固根基,最終形成長寬各1米的方格。

“尉且公路5800多萬平的草方格就是靠400多名作業工人,用了700多天時間一鍬一鍬插下去、一腳一腳踩出來的。”

一條路帶動地區致富

尉且公路是新疆的第三條沙漠公路,它的通車將極大方便尉犁縣和且末縣羣衆的出行,改善當地農產品銷售難的狀況。

此外,尉且公路穿越區域爲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質蘊藏富集帶,這將爲未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運輸等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推動南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世界最長沙漠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

中國建設者一直在不斷創造世界奇蹟。2021年6月30日通車的京新高速,堪稱世界最長沙漠高速公路。

京新高速是一條連接北京—烏魯木齊的高速公路,出北京,過河北、山西,穿內蒙古、甘肅,抵新疆。其中穿越戈壁、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內蒙古境內更是有近500公里路段穿越無人區。 然而,嚴苛的條件難不倒堅毅的中國基建人,百年通疆大道之夢終於實現。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號(ID:cctvnewscenter)

總檯央廣記者/郭淼 蔣雪嬌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