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6月30日,在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牽頭下,近30家機構在京聯合發起《數字藏品行業自律發展倡議》,具體內容包含平臺應依法具備相應資質、確保區塊鏈技術安全可控、堅持實名制等。

本報記者 李喬宇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數字藏品異軍突起,成爲文創產業新的風向標。但在繁華背後,部分公司缺乏風控意識,對數字藏品價格進行炒作,引發局部亂象。

6月30日,在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牽頭下,近30家機構在京聯合發起《數字藏品行業自律發展倡議》(下稱《倡議》),反對炒作、提高准入成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共識。

《倡議》共十四條,具體內容包含平臺應依法具備相應資質、確保區塊鏈技術安全可控、堅持實名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建設、堅決抵制防範金融化和惡意投機炒作、倡導理性消費等。

據悉,這是目前數字藏品行業覆蓋方最廣的自律發展規範倡議。參與各方涵蓋文旅產業專業機構和協會、文化央企、IP機構以及螞蟻、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科技公司。

從“防風險”到“控火源”

今年以來,各類數字藏品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引無數擁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數字藏品平臺超過500家。其中,部分平臺提供數字藏品寄售交易服務,幾十元的起始價炒到幾萬元,最終因無人接盤砸在消費者手裏。

“防炒作風險”成爲數字藏品行業發展的主要動作。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佈《關於防範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對NFT炒作、洗錢、非法金融活動等安全隱患提出防範建議。

幾乎在同一時間,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平臺提升數字藏品平臺入駐門檻,對炒作、二次售賣數字藏品的公衆號及小程序進行規範化整治,並對數字藏品交易行爲劃定紅線,把數字藏品二次交易與虛擬貨幣交易同歸爲違規行爲。

而在這一段時間裏,數字藏品平臺鯨探持續打擊並公示違規行爲,嚴防金融化炒作。

鯨探方面表示,不支持任何形式的數字藏品轉賣行爲。根據規定,用戶購買擁有數字藏品達到180天,可以向其他實名用戶發起轉贈,爲防止炒作,受贈方接收數字藏品滿2年後,可以再次發起轉贈。

目前,螞蟻鯨探、騰訊幻核、百度希壤等平臺從產品設計上均不支持二次交易、堅持實名認證、設置發行內容篩查機制等,豎起了一道安全防火牆,對風險防控起到一定作用。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防風險”,那麼此次由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牽頭的《規範》就是一次“控火源”。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祕書長金鵬分析,如何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是數字藏品更有價值的探索方向,而局部亂象暴露出來的是“四無”問題:一些平臺實際沒有采用區塊鏈技術、無清晰知識產權授權鏈路、無採取防範炒作的措施、沒有履行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等,加強監管、明確准入資質等政策勢在必行,行業自律也將是數字文創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倡議》中明確提出,相關資質如發行、銷售數字藏品的平臺應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具備相關業務經營資質,如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等。

這是數字藏品行業首次提出准入資質問題,在平臺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情況下,要保障行業發揮正向價值,“持證上崗”應成爲數字藏品業務發展的先行條件。

尋找與實體經濟結合點

數字文創剛剛興起,既有蓬勃發展的趨勢,也有泥沙俱下的風險,但正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在論壇致辭中所說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剛出生就十分完好的,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需要在不斷實踐和糾錯中得到完善和發展。在文化數字化的發展道路上,發展是第一位的,這需要行業各界共同參與探索、研究發展中問題的解決。”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數字藏品內容應重點向用戶傳播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鼓勵文化創新,增強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倡議》第一條提出了數字藏品的發展定位。

數字藏品是一種新形式的文化數字化形態。基於區塊鏈技術進行對版權所有方、發行方和使用方之間的真實確權,能夠對其進行標記生成唯一數字憑證,使得數字作品在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等全生命週期的真實可信,有效保護髮行者版權和消費者權益。

數字藏品是NFT(Non-Fungible Token)在國內的本土化探索。如果說海外NFT是向上找金融資產的錨定物,國內數字藏品就是向下挖掘文化,尋找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

今年4月份, 47歲老品牌萬事利在鯨探平臺發行了三款數字藏品,購買成功的用戶可以選擇“定製實物商品”,下單定製一款相應圖案的實體桑蠶絲絲巾。

萬事利和鯨探探索出“數實融合”新路徑,通過數字藏品爲載體刷新其C2M模式,發售3天拉動了品牌線上定製銷量50%增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