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需要新金融

2022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到,支持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優化基礎金融服務,提升基礎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增強新市民獲得感。

新市民是原籍不在當地,在一個新城市進行較長時間學習、工作的各種羣體的集合統稱。他們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也有旺盛的金融需求。

旺盛的金融需求爲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新的時代契機,也向金融機構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要提升新市民對基礎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金融科技的作用至關重要,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深入數字化轉型。

筆者在梳理銀行服務新市民的部分舉措時發現,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六家銀行或發佈新的服務體系標準,或公佈新市民服務方案,強調通過新金融手段服務新市民。而這其中,科技元素必不可少。

服務新市民,六大行發佈新金融服務體系

工行今年面向新市民推出“1+3+X”專屬金融服務體系,爲新市民提供專區服務。該行在手機銀行APP上爲新市民建立服務專區,實現快捷便利觸達服務。

具體表現方面,工行重慶分行推出安心安居住房金融服務,爲新市民提供線上全流程的租金信用貸款業務。另外,該分行還依託數字技術爲新市民及其創辦的企業精準有效提供信用貸款支持。

建設銀行聚焦新市民羣體融入城市的金融痛點難點,印發《中國建設銀行服務新市民金融行動方案》。

在購房安居信貸方面,建設銀行依託手機銀行、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實現新市民個人住房貸款申請、提前還本等業務線上辦理,提升借款和還款便利度;推廣個人住房貸款各環節與政府部門系統直連,加強信息交互,在符合條件的城市試點不動產抵押線上辦理;探索運用“數據+科技”科學評估新市民購房能力和收入水平,滿足新市民購房者的合理住房信貸需求。

爲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便捷性,中國銀行發佈普惠金融支持新市民十條措施。該行建立“融資直通車”,搭建線上金融服務渠道,配套包括定製化產品方案、綠色審批及投訴處理通道、優惠貸款利率在內的專屬服務,優先保障新市民貸款投放。

農業銀行聚焦新市民在金融領域的需求,推出“521”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方案。該行依託金融科技優勢,完善智慧公積金管理系統,助力新市民住房公積金繳存渠道便捷化、服務智能化。

交通銀行圍繞新市民的“金融+非金融”服務需求,出臺《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行動方案》。新市民在交通銀行深圳各網點辦理社保卡後,該卡可作爲本人的代發工資結算賬戶,通過交通銀行手機銀行領取電子社保卡、醫保電子憑證等服務,憑電子憑證即可看病就醫、預約掛號繳費。

3月28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發佈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併發布新市民專屬借記卡——“U+卡”,該卡疊加多項權益,爲新市民羣體提供高質量的綜合金融服務。線上,郵儲銀行升級“郵惠付”服務,幫助新市民商戶拓客引流;迭代優化手機銀行功能,提供“親情賬戶”便捷服務;搭建數字人民幣代發服務體系,爲新市民集中就業的企業提供數字人民幣代發工資服務。

新市民需要什麼樣的新金融

新市民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或外出求學,或外出工作,時長相對穩定,這讓讓金融科技有了用武之地。新市民可以通過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小程序線上辦理業務。遠程銀行則可以輔助新市民辦理信貸等業務。這些都體現着新技術的價值,也在凸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新市民不僅可以接受當地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還可以享受家鄉金融的新金融服務。

以龍巖農信爲例,該銀行依託騰訊雲建設了虛擬營業廳等遠程銀行系統,爲遠在東南亞和非洲的龍巖市民提供貸款服務。截至今年6月20日,龍巖農信“遠程銀行”辦理業務筆數近5000筆,金額超過7.5億元。

換言之,新金融不僅要服務外地入城的新市民,還要能服務那些外出,甚至在海外的本土市民。這些都是金融科技賦能新金融的優勢,也是提升基礎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增強新市民獲得感重要途徑。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