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有偿删差评产业链是如何坐大的

一起侵害公民信息案,让有偿删差评的灰黑产业链,又一次暴露在阳光之下。日前,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破获一起侵害公民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万条,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这是一起典型的有偿删差评非法牟利案。

近年来,天津、浙江、安徽等地的公安机关破获多起删差评案件,涉案金额多在数百万元。而且,犯罪团伙经常涉及多地,有的案件甚至涉及10多个省份。早在十多年前,有偿删除差评就已出现,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升级监管措施,但这一现象却极难根治,且已经形成了灰黑产业链。

用户评价作为一种信用机制,对于网络经营者至关重要,它一头连着消费者的观感,一头连着平台的考核。但也正因为太过重要,一些商家有足够的动机希望“差评”消失。专门负责删差评的网络灰黑产业链,瞄准的正是这一“痛点”。

有偿删差评大行其道,不仅扭曲了正常的用户评价生态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容易放大平台在服务上的侥幸心理。这门灰黑生意能够坐大,一个关键支撑就是对于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低成本非法获取。而警方对一些有偿删差评案件的定性,也是侵害公民信息案。

因此,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强化对于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不啻为遏制“有偿删差评”的釜底抽薪之举。

从破获的具体案件看,不少作案团伙的涉案金额动辄以百万元计,足见“有偿删帖”的市场之大。这也提醒,不能忽视这种灰黑产业链在现实中的蔓延程度,对之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刻不容缓。

比如,能不能建立专门的有偿删差评投诉机制?用户打出差评后,遭遇利益诱惑或是威胁删差评,如果有高效的投诉渠道,相关部门就完全可以根据投诉信息顺藤摸瓜,找到删差评的幕后力量。

平台方面也可尝试从差评管理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有在线旅游平台就规定,客人提交点评后,无法自行删除或修改,只能通过App追加点评内容,并且客服也不再有权限查询、修改或删除点评。如此,就断了一些人删差评的念想。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普法。根据《电子商务法》的相关规定,删差评人员以及涉事商家可能面临着最高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则可能涉嫌多种犯罪。现实中,有偿删差评的严重性质及其后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正视,这或许也是其泛滥的因素之一。

当然,在打击有偿删差评的同时,也要注意强化对商家权益的保护。有媒体报道,一些“职业差评师”故意写下差评,以删除差评为条件,向商家勒索钱财等好处。对于这种行为同样要予以严肃惩治,既要阻断商家与网络灰黑产在删差评上的合谋,也要以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让商家免于被恶意差评的焦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