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有償刪差評產業鏈是如何坐大的

一起侵害公民信息案,讓有償刪差評的灰黑產業鏈,又一次暴露在陽光之下。日前,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破獲一起侵害公民信息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2人,查獲公民個人信息數萬條,涉案金額達200餘萬元。這是一起典型的有償刪差評非法牟利案。

近年來,天津、浙江、安徽等地的公安機關破獲多起刪差評案件,涉案金額多在數百萬元。而且,犯罪團伙經常涉及多地,有的案件甚至涉及10多個省份。早在十多年前,有償刪除差評就已出現,儘管相關部門持續升級監管措施,但這一現象卻極難根治,且已經形成了灰黑產業鏈。

用戶評價作爲一種信用機制,對於網絡經營者至關重要,它一頭連着消費者的觀感,一頭連着平臺的考覈。但也正因爲太過重要,一些商家有足夠的動機希望“差評”消失。專門負責刪差評的網絡灰黑產業鏈,瞄準的正是這一“痛點”。

有償刪差評大行其道,不僅扭曲了正常的用戶評價生態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也容易放大平臺在服務上的僥倖心理。這門灰黑生意能夠坐大,一個關鍵支撐就是對於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的低成本非法獲取。而警方對一些有償刪差評案件的定性,也是侵害公民信息案。

因此,結合《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強化對於網絡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不啻爲遏制“有償刪差評”的釜底抽薪之舉。

從破獲的具體案件看,不少作案團伙的涉案金額動輒以百萬元計,足見“有償刪帖”的市場之大。這也提醒,不能忽視這種灰黑產業鏈在現實中的蔓延程度,對之建立長效治理機制刻不容緩。

比如,能不能建立專門的有償刪差評投訴機制?用戶打出差評後,遭遇利益誘惑或是威脅刪差評,如果有高效的投訴渠道,相關部門就完全可以根據投訴信息順藤摸瓜,找到刪差評的幕後力量。

平臺方面也可嘗試從差評管理上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如有在線旅遊平臺就規定,客人提交點評後,無法自行刪除或修改,只能通過App追加點評內容,並且客服也不再有權限查詢、修改或刪除點評。如此,就斷了一些人刪差評的念想。

此外,還應加強社會普法。根據《電子商務法》的相關規定,刪差評人員以及涉事商家可能面臨着最高50萬元的罰款;情節嚴重者,則可能涉嫌多種犯罪。現實中,有償刪差評的嚴重性質及其後果,還沒有引起足夠的正視,這或許也是其氾濫的因素之一。

當然,在打擊有償刪差評的同時,也要注意強化對商家權益的保護。有媒體報道,一些“職業差評師”故意寫下差評,以刪除差評爲條件,向商家勒索錢財等好處。對於這種行爲同樣要予以嚴肅懲治,既要阻斷商家與網絡灰黑產在刪差評上的合謀,也要以更具針對性的保護措施讓商家免於被惡意差評的焦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