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上海樓市重啓“滿月”:新房供需雙增,高端住宅成交升溫

隨着6月上海全面復工復產,受到疫情影響停擺兩個月的樓市重啓。在新盤集中供應、認購加速之下,上海高端住宅成交量上漲,樓市正在逐步恢復元氣。

對此,上海鏈家研究院分析人士表示:“隨着各項經濟活動逐步恢復,上海第二批新盤集中供應迅速啓動,截至6月底已有超過七成的樓盤開啓認購,其中有近一半的樓盤已經開盤。新房供應節奏加快,有效地緩解了供需矛盾,對恢復上海樓市活力、提振市場信心起到重要的作用。”

6月新盤集中放量,選購門檻降低

今年6月,上海復工復產後,迅速啓動了第二批新盤的集中供應。隨着新盤入市步伐加快,樓市呈現出供需雙增的態勢。

隨着第一批延期項目得到重啓和第二批項目的加速入市,6月以來,上海有27個項目開盤,合計供應8668套房源,至少有13957組意向認購。而僅僅在6月28日和6月29日就有10個項目開盤,其中有9個項目實現售罄。

在新房集中放量的同時,選購門檻也有所降低。上海第二批供應的新房入圍比基本由1.3∶1放寬到1.8∶1,認籌金也降低至新房總價的10%,令更多符合條件的購房者有參與選購的機會。

基於此,上海樓市在6月呈現量價齊升的特徵。據上海鏈家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上海新建商品房成交7516套,環比增長689%,同比下降17%;成交金額685億元,環比增長798%,同比增長31%;套均總價爲911萬元/套,環比增長14%,同比增長58%;成交均價75380元/平方米,環比增長5%,同比增長43%。

“上海新房市場成交量已經恢復正常水平,但也要客觀認清市場,目前遠遠達不到‘火’的程度。”上海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盧文曦表示,今年6月,上海新房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3%。目前,新房成交勢頭主要依靠熱門改善型樓盤在支撐,一些地處遠郊的樓盤因區位不佳,出現未能認籌完畢的現象。盛夏是上海傳統銷售淡季,樓市暖意能否持續有待進一步觀察。

高端住宅成交攀升,拉昇成交均價

在成交結構上,今年6月,隨着上海新建高端住宅的放量,高端住宅的成交比例進一步走高,也拉昇了總體的成交總額和成交均價。

據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上海單價在10萬元/平方米以上的新建高端住宅成交2056套,而去年6月僅成交519套。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單價在10萬元/平方米以上的高端住宅累計成交5380套,相較去年成交2056套,同比上漲161%。

另據克而瑞監測數據顯示,6月9日,瑞虹新城臻庭項目推出609套房源,1906人搖號,平均3個人搶一套房,備案均價爲119800元/平方米;6月27日開盤的靜安區天匯世紀璽項目和6月29日開盤的虹口區招商·虹璽項目,推盤套數分別達到500套和379套,首開均售罄,兩個樓盤都位於內環內,均價都約爲12萬元/平方米。

上海鏈家研究院首席分析師楊雨蕾表示:“上半年上海高端住宅成交量走高,主要是因爲今年市區高端住宅的供應量有大幅的增加,而且去年下半年市區高端住宅供應才逐步放開,所以今年上半年高端住宅成交量同比去年同期的增速比較顯著,可能到今年下半年這個增速會逐步縮小。”

來自上海鏈家的數據顯示,按照網籤成交數據,今年上半年上海總價1500萬元的新房成交量爲3603套,同比增長16%。而按照開盤時間來算,今年上半年高端住宅的供應量爲2429套,同比增長爲47%。

對此,上海中原地產資深分析師盧文曦指出,與多數熱點城市相比,如杭州的“打新熱”一樣,上海市區核心地段的新房存在着一、二手房價格倒掛的情況,核心地段的高端新盤成交增多歸根還是利益驅動。

以融創外灘壹號院爲例,該項目新房成交均價爲108329元/平方米,而二手房的成交價爲24.6萬元/平方米。

剛需、剛改項目漸入市,新房成交結構有望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初,由於高端產品集中推出,上海新房市場成交格局呈現結構偏差。

從成交單價來看,目前上海成交量較高的房源集中在10萬-14萬元/平方米,集中在中環位置的改善型項目。據克而瑞監測數據,6月的首周,成交量排在前5名的新房爲尚海灣豪庭、三湘印象名邸、中凱曼茶園、融創外灘壹號院、信達泰禾上海院子,除了三湘印象名邸售價達到14.9萬元/平方米外,其餘項目售價約爲10萬元/平方米。

進入6月中下旬,隨着中環和外環剛需項目和剛改項目的集中放量,樓市的成交結構和成交均價也發生改變。

6月底,上海新房樓盤成交排名也發生了變化。數據顯示,在6月最後一週,上海新房成交排名前三位的是斐麗名邸、瑞虹瑧庭、華髮四季名邸,除了瑞虹瑧庭在內環內,其他兩個位於閔行區漕鎮和閔行區顓橋鎮,均價約爲6.5萬元/平方米。

上海鏈家研究院指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房成交價格同比增長,這主要是由供應結構和開盤延期導致。特別是在6月,因疫情延期的多個高端樓盤集中網籤,使得成交均價增長明顯。預計隨着後續成交節奏恢復常態,新房成交結構有望進一步改善。

新京報記者 徐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