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經濟學,並不一定思考世界經濟活動;懂經濟學,就看透了身邊那些令人不解的事。

第二:傳統經濟學大多在公式上推論,和數學一樣公式化,現在的經濟學範式在轉變,數據來源於社會統計、調查,用眼看、用行走丈量。

🌵《看!這就是經濟學》作者是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梁捷,他能敏銳地捕捉傳統經濟學已經在默默轉變,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傳遞大衆經濟學通識,並非是他本人獨創。

特別之處在於他用普通市民行走街巷調查的方式,邊走邊解讀,大有《變量》何帆老師在生活中的尋找小趨勢的理念。在這些小現象中,蘊藏着巨大的經濟學原理。

我們都是數據的點位,同時,我們自己所到之處,正是經濟學市場核心,用經濟學思維去解釋現象,疑惑迎刃而解。

作者居住在上海老舊小區,他便從舊小區破舊但租金貴的現象談起,我在北京二環老舊小區居住過十年,每天上下班經過商鋪,很多現象不理解,作者都了經濟學上的解釋。

例如:爲什麼這一代的商鋪總是不斷更新?這麼貴的租金,爲什麼總有新商鋪不斷入坑?房東永遠比老闆精明?……

🌵我有個反思,之前很多問題,因爲處於低認知層次,就早早地形成了邏輯閉環。看到事物,分辨率很低。

例如:以前看到店鋪倒閉,我會附議人羣討論:這錢都讓房東賺去了,打工的永遠不如租房的。

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房東只能獲取固定的房租,店鋪老闆承擔巨大房租壓力的同時,也同時有創造市場價值的潛力,最大化土地產生的價值,很多網紅奶茶店,在巷子深處,消費者不遠幾十裏來消費,而房東只賺取房租,租給誰都一樣的錢。

再如:網站大數據會推給符我們個人口味的信息,只要你搜索過、關注過任何內容,再次打開APP就會鋪天蓋地襲來一大波類比信息,希望影響你的觀看時長,或者消費決策,這是高水平的經濟模式。

經濟學上叫“配對機制”,互聯網營銷的配對模式,表面上對顧客而言,可以縮短交易過程,減少挑選的麻煩,避免中介賺差價,但同時這種暗箱操作的經濟模式,強加給消費者的需求滿足,也同時有信息不對等的危害。

交易過程,應該時刻保持警惕,保持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那麼提高認知維度,增強信息量,升級邏輯思維高認知水準。

🌵作者嘗試從自己一天的生活出發,探討身邊“一平方公里”範圍內的經濟現象和經濟理論,這種形式非常討巧,容易讓讀者代入視角,一路上的所見、所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與大家討論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經濟學原理。

例如麥當勞、星巴克、上班族的經濟驅動行爲模式。

學經濟學的益處,很多人還停留在:捂住錢袋子,用智慧和預測眼光賺更多的錢的階段。

現代經濟學,已經在逐漸擴大範圍,逐漸趨向解釋和解決我們都將面臨勞動市場結構老齡化、貧富差距加劇、個人可支配收入下降、教育及醫療資源不公平性上升等一系列關乎個人民生保障的問題。

🛏 教育投資是最划算的投資嗎?
🛏 誰在支付老人的養老金?
🛏 未來房價會如何走勢?

經濟學不僅關心效率問題,更關心平等概念的界定。

大衆無需強啃經濟學原理大部頭,也無需着急着眼於世界貿易的經濟學問題,身邊處處是經濟學問題,大衆經濟學知識,專業的人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便能舉一反三,解釋這個世界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將何去何從。

🌵人人都該瞭解點經濟學:

一堆人爲一塊金子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有人拿起一塊鑽石走了。

搶金子的那幫人並非沒有能力搶鑽石,而是:

自始至終,就根本就沒人告訴他們有比金子更值錢的東西。

這就是認知能力高低的區別。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也是認知,你認爲一文不值的東西,在別人的眼裏是寶貝。

你認知強,就比別人提前看到事情本質,提前看穿你所在行業中後期的發展,甚至終局。

還會更清楚,錢在哪裏。

商業認知的不對稱,帶來機會的不平等。

你必須培養自己敏銳的商業認知,纔有可能在機會到來時一把抓住。

每個人,都至少有一次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