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商利益輸送、套取醫保資金……靠醫喫醫套路多,糾治醫療腐敗頑疾”。這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於7月3日刊發的一篇記者署名文章,直指醫療領域醫藥企業“帶金銷售”,醫療機構相關人員“受賄”開藥等羣衆反應熱烈的問題。

對此,有紀檢監察人士稱,這是紀檢監察工作進一步深化細化,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的生動體現。

聚焦到保險業時,我們會發現,從實質看,醫藥領域的“帶金”銷售和銀保領域的“小賬”並無不同,某種程度上甚至更勝一籌。

比如,醫藥領域的“帶金”銷售費用主要體現在宣傳費、招待費、學術推廣費等財務科目上,而銀保的“小賬”除宣傳費、方案績效外,更多的是通過代理佣金的形式呈現,相較而言,銀保的費用處理形式更隱蔽,處理流程也更復雜。

對此,熟悉銀保的人都知道,根據監管規定,保險公司的銀保專員是不得銷售保單的,其僅可以爲銀行的銷售工作提供單證收發等服務工作,嚴格意義上,其並不屬於保險代理人。

但從各地監管口徑看,將銀保專員視同爲保險代理人的是主流,典型的如,代理人的崗前和在崗期間的培訓時長,目前各地監管對銀保專員和代理人基本保持了同一監管口徑。

也正源於此,保險公司便可順理成章地將本質上並不能界定爲保險代理人的銀保專員設定爲“洗錢”工具人。畢竟,在監管越來越嚴的背景下,宣傳費等過往套費方式的合規風險越來越高,但理論上,銀保專員的收入是沒有上限的。

基於此,銀保專員便成爲最重要的套費通道。具體而言,保險公司大致可以通過兩種途徑提升銀保專員的佣金收入,一是提升銀保專員的績效比例,比如,原本5%的提成,可以調整爲20%;另一種則是通過方案激勵措施,即通過真實啓動或虛構一個跟銀行聯合舉行的活動方案,對達成方案目標的銀保專員給予高額獎勵。

在這兩種路徑下,作爲保險公司外勤的銀保專員,每年賬面收入超千萬的情形早已屢見不鮮。

但對於如此高收入的行業,真正的權貴階層爲何卻少有問津者?

如前所述,其僅僅是個工具人而已。

操作倒也簡單,當績效和方案激勵打入其個人銀行卡後,公司會要求其通過轉賬(更多是現金)方式將錢上交公司相關負責人,銀保專員留存一部分返點給直接對接的一線理財經理,而保險公司上收的部分則通過各級負責人分別返還至銀行各層級負責人,即所謂的“小賬”。

這個過程中會衍生出兩個問題,一個是代理人拿錢走人,一錘子買賣,據說此前此類情形時有發生,但近年來隨着同業交流的增多,以及更徹底的“近親繁殖”,這一現象已大大降低;另一個問題則是高額的個稅問題,對此,則主要有兩類處理方式,一是公司通過方案激勵的方式額外補貼給銀保專員,另一類比較生猛的做法則是直接給銀保專員補貼個稅。

此前媒體對銀保“小賬”問題已有諸多論述,從銀行和保險的角度其是典型的受賄行賄一起來的場景,從合規角度,費用不真實的違規處罰依據亦可坐實。

但問題在於銀保雙方都沉浸於此不可自拔——銀行要中收、要回扣,保險要保費、要短期業績。數據的吸引力太大了,對行業各方,無不如此。

這一切,一定會改變,只是時間問題。

而從我國實際來看,真正可以撬動其發生鉅變的或許在於另一種動力。

2022年年初,中紀委國家監委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的工作報告中對未來重點工作的闡述中寫道:“持續推進金融領域腐敗治理、促進金融風險的防控化解”,而在這一表述之前,則已詳細列舉了金融領域處理的大案要案和巡視情況。

熟悉紀檢監察的人都知道,這種工作報告中的每一個字都值得研究學習,一如此前談及關注民生領域的貪腐之後,醫藥“帶金銷售”案件的持續曝光。

對於銀保,“保契”始終認爲其是非常有價值的渠道,只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走了形,不管是“1+3”的准入機制,還是禁止“駐點銷售規避銷售誤導”的保險初心,在實踐中都不斷地被聰明人玩出新花樣。

這時候,尊重市場規律或許纔是阻止刑事犯罪的釜底抽薪之策。

(來源:保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