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淨值人士也有“甜蜜”的煩惱, 這麼多錢該給誰來管?

麥肯錫2021年11月發佈的金融系列白皮書《全球領先的家族辦公室的成功之道》顯示,未來5年,中國超高淨值人羣個人金融資產總和將以13%的速度高速增長,管理資產規模將從2020年的21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25年的38萬億元人民幣。超高淨值家庭數量也將在未來5年內從2020年的3.1萬提升到2025年的6.0萬。

麥肯錫對超高淨值人羣的劃分標準是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500萬元, 個人金融資產包括現金、存款、銀行理財、基金、信託、股票債券投資、保險等,不包括養老金、壽險、 房產等。

這麼多財富交給誰來打理,不僅是超高淨值人士的理財煩惱,也是財富管理機構眼中的萬億藍海。隨着居民財富不斷積累和第一代企業家接連交棒,家族辦公室這一舶來品正日益爲人熟知。有平臺數據顯示,國內有1584家企業的現用名或曾用名帶有“家族辦公室”的字眼,他們瞄準的正是高淨值人士財富管理這一潛力賽道。

家辦行業“野蠻生長”

針對目前中國家辦行業的發展現狀,坊間一直流傳着一句戲言——“中國的家族辦公室比家族還多。” 更有業內人士尖銳指出,中國的家族辦公室目前處於“三無”狀態——一無門檻、二無監管、三無標準。

誠然,目前監管層面既沒有公佈家族辦公室的官方定義,也沒有出臺相應的監管條例,更沒有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但是,作爲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中國超高淨值人羣金融資產增長迅速、需求日益多元,推動家族辦公室行業迎來騰飛窗口。

上海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標準專家委員會委員朱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家辦對於中國市場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服務模式,多重因素造成了當前家辦行業看似“野蠻生長”的情況。

所謂“三無”狀態實質上都指向同一個原因,就是家辦行業仍處發展初期,全國數千家家辦在經營模式上缺乏統一的理念和標準。同時,監管一般是滯後於市場發展,家辦企業依然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

朱劍還表示,家族辦公室在歐美國家經歷了數百年的沉澱發展才形成了成熟的服務模式,如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必然面臨本土化的問題。

如果按照資金屬性來分,現在國內市場的家辦企業大致分爲純外資、中外合資、純民營和國有資本(附屬於國有金融機構的家辦事業部)等,從機構數量來看,純外資和中外合資較少,純民營和國有資本的數量佔據優勢,從這一角度來講,家辦模式本土化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相對於保險、基金等行業自上而下的本土化過程,家辦行業中國化更多是從下至上的反向過程。由於目前家辦企業較爲分散,行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全局性的行業機構和組織,因此,在這種市場化的博弈和檢驗過程中,必然會有部分適應中國客戶、中國市場的家辦企業脫穎而出,從而成爲行業模仿和對標的方向。 

獨立家族辦公室 VS 金融機構家族辦公室 

朱劍介紹,目前中國家辦分爲金融機構背景、律所背景和獨立的第三方家辦三大類,第三方家辦的前身多爲投資公司、諮詢服務公司等。由於服務模式理念不一致、市場區域和客戶存在差異、家辦企業創始人行業背景不同,家辦與家辦之間的差異很大。

考慮到行業仍處發展初期,背靠金融機構和律所的家族辦公室似乎相對穩妥,但獨立辦公室也並非沒有優勢。麥肯錫表示,由於家族辦公室不附屬於任何金融機構,往往更能保持獨立性,真正站在家族視角上挑選和推薦適合的產品與服務,並穿越代際週期長期服務,與客戶利益高度一致。

家辦標準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姜鵬認爲,這三類家族辦公室各有優勢,都是家辦服務模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銀行系、信託系的家辦服務在產品配置、服務半徑有優勢;律師是家辦服務的核心,所有的家辦服務都需要法律界定和保護;而目前發展最快的獨立第三方家辦,在服務的靈活性和綜合方案的制定上較有優勢。在實際操作中,上述各類家辦都會經常合作、互通有無,形成家辦行業的生態鏈條。

此前京華世家家族辦公室總裁李羣也對記者表示,獨立的家族辦公室與金融機構並非替代關係,金融機構資源更多,家辦更靈活,對於客戶來說,有些服務職能需要家辦和機構的配合才能完成。

姜鵬指出,家族辦公室鏈接的產品和服務非常廣泛,包括銀行、基金、律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等,業務對接流程繁複,仍然需要科技賦能,建立以CRM(客戶管理)系統爲核心的內部操作系統來提升效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