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Soul一年前在美股中斷的上市故事,又準備換到港股再講一遍。招股書裏高增長的數字,蓋不住陌生人社交平臺普遍盈利難的通病。陌生人社交這片海洋風大浪急,元宇宙能成爲Soul求生的浮木嗎?

作者 | 葉丹璇  編輯 | 劉楊

來源:豹變

宣稱與Z世代深度綁定的Soul,再次踏上了IPO之路。

6月30日,社交平臺Soul軟件開發商Soulgate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BofA SECURITIES、中金公司爲其聯席保薦人。

Soul的上市故事要從一年前講起。

2021年5月10日,Soul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書,嘗試登陸納斯達克。Soul這次上市嘗試也被市場看好,各路資本爭相認籌,米哈遊、Janus Henderson inverstors和博裕資本紛紛表達了認購意願。但在上市前一天的6月23日,Soul突然宣佈暫停美股IPO流程。

直到今年6月10日,Soul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文件,撤回F-1登記聲明文件,正式終止赴美上市進程。沉寂一年後,Soul突然高調換道,轉戰港股上市,以招股書上的“亮眼”數字重回市場視野。

從Soul披露的招股書數據來看,2021年,Soul全年營收12.81億元,同比增長157.3%,毛利率也連年攀升,2021年提升到了85.2%。不過,看似亮眼的高增長數據無法掩蓋虧損的現狀,Soul的淨虧損由2019年的3.53億元擴大至2021年的13.24億元。

從“靈魂社交”到“社交元宇宙”,Soul還能留住年輕人嗎?

被“靈魂社交”吸引的年輕人正在離開

Soul成立於2016年。儘管當時陌陌、探探已經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兩分天下,Soul依舊憑藉“靈魂社交”的小衆概念,打出了一番新天地。

王峯(化名)是Soul的五年老用戶,他用一個流行的網絡梗解釋當時Soul的廣場生態:“那時候上面的人都正常。”

2017年,在北京某高校讀大一的王峯,在Soul上結識了很多同在北京的大學生。相較於用戶素質良莠不齊的同類社交App,早期的Soul在用戶之間口口相傳的好口碑正得益於其“小衆”。

Soul在招股說明書中援引艾瑞諮詢的報告稱,Soul是中國首個所有用戶均通過虛擬身份以avatar(虛擬形象)方式互動的社交網絡平臺。平臺試圖讓人們通過興趣和虛擬身份建立並維持關係,並強調並非“基於顏值”,而是“一切以興趣爲主且去中心化”。

“很多社交App給我的感覺就是‘直白’,直白到三句話之內就必然提到兩性關係,但是人不止有兩性之間的社交需求,Soul當時就滿足了我這種(單純交朋友的)需求。”王峯的說法也印證了Soul曾經在社交上的理想主義。

“離羣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曾這樣描述。社交是人類永恆的精神需求,我們通過與人交遊來排解孤獨,獲得共鳴,拓寬對世界的認知。這也許就是Soul的“靈魂社交”曾經紅極一時的緣由。

據青山資本《2021年度消費報告》,中國目前的獨居人口數量已達9200萬,65%的90後外賣訂單爲一人餐。新的風口由此誕生,各類陪伴性質的產業規模突破百億,甚至高達千億。

陌生人社交這個曾經的“千億藍海超級賽道”,也在疫情後重新迎來高增長。據中信建投數據,2021年陌生人社交行業投融資逐漸回暖,投融資金額回升至20億元。

顯然,任何一個商業化平臺都不會放過這個機會,Soul也不例外。

Soul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Soul月活用戶數連年遞增,從1150萬升至3160萬,接近翻倍。同期,平臺的日均活躍用戶數也從2019年的330萬增長至2021年的930萬。

“Soul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也是王峯在2021年最明顯的感知。

但在平臺瘋狂的拉新策略背後,巨量的用戶湧入平臺,Soul變得不再“小衆”,最初主打的“靈魂社交”也很難再引起老用戶的共振。不少被“小而美”吸引的用戶,又因平臺生態的改變想要出走。

一位95後用戶在系統匹配的聊天中對《豹變》表示,Soul已經逐漸走入和其他約會軟件雷同的窠臼,“現在這裏除了不能用自己照片做頭像,內容上和不少同類社交App真的區別不大。一旦聊天交友成爲目的性很強的行爲,比如有人一上來就問我要不要處對象,這個平臺的魅力就喪失了大半。”

另一位95後劉宏(化名)的主頁顯示,他已經在Soul上度過了1137天,但劉宏對《豹變》表示,近兩年能夠聊上三十分鐘的人寥寥無幾,上來就開黃腔的人倒是不少。“現在換到了另一個以高校學生爲主的社交平臺上,Soul現在人太雜了。”

王峯使用Soul的頻率也在降低。在他所懷念的“Soul時代”,在平臺上很容易匹配到同樣想要真心交朋友的人,“以前大家不管是在廣場上,還是在匹配私聊裏,都很容易聊起來。”

他表示,現在的廣場上魚龍混雜,“很多發自拍的一看就是網圖,連基本的個人分享都是假的,我們這些真情實感的用戶還有什麼動力繼續留在這裏?”

高增長,難賺錢

與用戶數據同樣亮眼的,還有持續增長的營收。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Soul的收入分別爲7070.7萬元、4.98億元和12.81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毛利率也從2019年的48.6%提升到2021年的85.2%。

然而,營收和用戶數據上的增長掩蓋不了長期虧損的事實。2019年到2021年,公司的淨虧損分別爲3.53億元、5.79億元和13.24億元。

在Soul的主頁下滑,可以看到同時在線的人數,現如今該界面1000萬人同時在線已經成爲一種常態。高度活躍的用戶數據背後,是Soul在“砸錢”支撐。

根據招股書,Soul的營銷及銷售開支連年增長,由2019年的2.044億元增至2021年的15億元。2021年,營銷開支已經佔總收入的118%。

近年來,Soul開始在熱門綜藝中“下血本”投放廣告,《奇葩說》《演員請就位》等綜藝都能看到Soul的身影。2022年,Soul更是冠名了《追光吧》,併成爲《明星大偵探7》的超級合作伙伴。

不斷加大營銷投放所產生的廣告效應也相當明顯。今年開始,在抖音、微博、小紅書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App上,熱門評論區一度密集地出現與Soul及其宣傳廣告語相關的“流行梗”。

然而,互聯網流量的紅利逐漸見頂,“砸錢買用戶”的模式能否繼續被市場買賬,始終是懸在Soul頭上的一把劍。

此外,Soul在營收上的強勁增長主要依靠增值服務。“增值服務”指用戶使用Soul幣購買虛擬物品、虛擬服務及會員特權,這是Soul的核心收入來源,三年來在總營收的佔比都在90%以上。

靠增值服務撐起來的營收數字好看,卻不是所有用戶都買賬。作爲曾經的重度用戶,王峯也買過Soul的年費會員。“充了會員之後才發現,很多會員才能解鎖的信息與社交進度的推進沒有直接的聯繫,”王峯迴憶,“有些類似QQ空間裏解鎖誰來看過你的主頁的功能,就沒有什麼新意。”

從同類的陌生人社交平臺業務轉向也能看出,只靠社交“發電”的商業模式很難跑通。陌陌所屬的摯文集團在2015年開始進軍直播行業,直播業務在營收中的佔比也越來越大,一度達到了87.6%。2021年,摯文集團的直播收入仍佔據總營收近六成的份額。

Soul也在試圖擺脫營收來源單一的困境,不斷開拓新的盈利點,招股書中增加的廣告收入也佐證了這一點。不過,2021年廣告業務佔比總營收只有6.1%,而且以Soul目前的日活體量來看,對品牌商的吸引力似乎並沒有那麼大。

好消息是,Soul的平臺付費率已經由2019年的2.3%增加至2021年的5.2%,每名付費用戶月均收入也由21.9元增加至60.5元。

在Soul的匹配聊天界面,兩個彩色的圖標格外醒目,可以送給對方的虛擬物品名目繁多,花費不菲,最貴的一項虛擬服務“守護”最高可達4000元。2021年一季度,Soul還上線了一個新入口“好物商城”,上架了包括大量SKU商品,增加了用戶互送實體禮物的選項,這次接入電商也被視爲是Soul拓寬變現渠道的新嘗試。

但目前來看,想要追平成本投入,扭虧爲盈,Soul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元宇宙是蹭概念,還是未來?

一路發展過程中,除了在商業模式上面臨瓶頸,匿名社交模式所滋生的種種亂象,以及平臺必須面對的合規化風險,也是Soul不得不經歷的成長陣痛。

早在2019年6月,Soul就曾因存在淫穢色情等違法違規內容遭網信辦下架。在這樣的合規化壓力之下,Soul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打法,尋求轉型。

另一方面,傳統陌生人社交平臺近幾年也疲態盡顯。據Wind數據,陌陌所屬的摯文集團在2020年、2021年營收均爲負增長,2021年淨利潤虧損29.14億元,同比下跌238.52%。與此同時,陌陌、探探2021年第四季度的付費用戶環比、同比均出現下滑。

於是,“元宇宙”概念成爲了社交平臺亟需抓住的新的增長點。

元宇宙概念甫一出現,就有業內人士預言,社交是“短期內構建元宇宙的現實入口”。艾媒諮詢數據也顯示,超六成中國網民表示未來會參與元宇宙社交,僅10.6%的中國網民表示不參與。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Soul的機遇在於,元宇宙社交就是元宇宙概念少數幾個當下能夠落地的場景。

事實也的確如此,2021年初,Soul敏銳地嗅到了元宇宙市場的廣闊,率先打出這張牌。隨後,多個元宇宙社交平臺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日漸擁擠的元宇宙社交賽道佐證了Soul對於形勢判斷的正確性。

但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是,目前包括Soul在內的元宇宙社交App,依然是噱頭大於實際。

《豹變》下載體驗了幾個主流元宇宙社交平臺,大部分元宇宙社交產品都還停留在傳統的社交玩法上。

Soul在註冊後會出現創建虛擬形象的入口,用戶自行“捏臉”之後根據興趣標籤被分發到不同的“星球”,和其他用戶進行匹配,和傳統的陌生人社交流程大同小異。而另一款以元宇宙社交爲賣點的app虹宇宙,則向用戶開放了創建虛擬房屋等功能,用戶可以用虛擬形象在其中社交。

不難看出,這些App的最終落點始終逃不出傳統社交玩法的窠臼

而撐起Soul絕大部分營收的虛擬服務和禮物,將如何在Soul的“元宇宙”中被定義,也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目前來看,Soul的虛擬禮物依然停留在類似直播打賞的階段,但送出的虛擬禮物無法提現,只在用戶主頁的“禮物牆”中顯示。

這也是Soul對於虛擬資產合規性的謹慎之處。近年來,我國對虛擬資產監管日益嚴格,但還未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相關立法,元宇宙社交平臺中的種種嘗試都是如履薄冰。

此外,一位互聯網從業者對《豹變》表示,目前他在Soul上體驗到的元宇宙仍然流於表面,“捏臉、換裝這種事情早年間的頁遊就能做到,感覺更像是在‘硬蹭’新概念。”

Soul在去年年初打出元宇宙旗號後,加大了技術投入,表示正在自主研發3D引擎,致力於向真正的社交元宇宙邁進。但從目前來看,不管是玩法還是用戶接受度,Soul這張元宇宙的牌還沒有打好。

要想借元宇宙翻身,Soul需要搞定的事情,也許遠遠不止技術壁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