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紫光集團重整即將落幕:地方國資爲主要出資人和受益主體,無實控人

【文/觀察者網 呂棟】歷時一年零八個月,紫光集團破產重整即將落下帷幕。

7月11日,一位接近紫光集團的消息人士告訴觀察者網,紫光集團當天完成了公司股權及新任董事、監事、總經理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這標誌着紫光集團司法重整執行階段的工作進入收官環節。

工商變更之後,紫光集團兩家原股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清華控股)和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健坤)全部退出,戰略投資人“智路建廣聯合體”設立的控股平臺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智廣芯控股)承接紫光集團的100%股權。

當天晚間,紫光集團公告確認此事,稱該公司100%股權已登記至智廣芯控股名下,控股股東由清華控股變更爲智廣芯控股。由於智廣芯控股無實際控制人,因此紫光集團實際控制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變更爲無實際控制人。

不過,前述消息人士向觀察者網透露,在智廣芯控股的出資結構中,地方國資出資佔據絕大多數,是新紫光集團的受益主體。而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作爲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夥人)或聯合GP管理其中約80%的出資,可以集中執行基金的管理與運營,能夠克服股東多元化和出資人層面無實控人的不足。

紫光集團前身是清華校辦企業,曾歷經多輪校企改革和混改。2013年5月之後,清華控股的持股比例降至51%,北京健坤持股49%,並由北京健坤的實控人趙偉國擔任董事長,執掌經營權。此後由於長期無序收購擴張、短貸長投,紫光集團於2020年11月爆發嚴重債務危機。

北京建坤曾披露,紫光集團需要解決的債務總額高達1245億元。

2021年7月16日,北京一中院根據債權人申請,依法裁定紫光集團進入司法重整,指定專門工作團隊爲班底組建清算組擔任管理人。隨後,紫光集團管理人按“整體承接,分類處置,一攬子化解”思路,公開發布招募戰略投資者公告,共7家意向投資人(及聯合體)報名並提交有報價約束力的投資方案。

2021年12月10日,經過多輪競爭性選拔,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作爲牽頭方組成的“智路建廣聯合體”中選紫光集團重整戰略投資人。3天后,紫光集團管理人和智路建廣聯合體簽署投資協議。

根據雙方公佈的重整方案,戰略投資人將採用“存續式”重整模式,“完整保留紫光集團多年積累的產業佈局和核心技術”。

償債方面,戰略投資人同意支付600億元現金用於清償債務,還拿出紫光集團下屬三家上市公司市值230億元的流通股票按市價抵債,最後安排剩餘部分留債延期清償;債權人按需求選擇三種清償方案(“現金+股票+三年留債”、“現金+股票+五年留債”以及“現金+八年留債”),可獲得95%-100%的高清償率。

當時的公開報道顯示,“智路建廣聯合體”的成員還包括長城資產、湖北科投、珠海華髮和河北產投等,他們將出資600億元承接重整後的紫光集團全部股權。其中,湖北科投現金出資51億元收購長江存儲項目資產,並承接與長江存儲相關的擔保責任。

但此方案曾遭到紫光集團前董事長的激烈反對。

趙偉國當時連發多份聲明,稱紫光集團並非“資不抵債”,只是暫時的流動性危機,紫光集團管理人有故意做低並造成鉅額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他甚至直言,“重整方案出來以後,我對裏面的內容還是出乎意料地感到震驚,因爲我原以爲多少會給老股東留點兒。”

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在掌舵紫光集團十餘年後,趙偉國並不甘心“淨身出戶”。但在2021年12月19日的紫光集團第二次債權人會議上,從債權組到出資人組均表決通過紫光集團《重整計劃(草案)》,其中也包括趙偉國實控的北京健坤。

2022年1月14日,北京一中院裁定批准紫光集團重整計劃並終止重整程序,執行階段開始。根據重整計劃,重整執行的期限爲6個月,即從2022年1月14日至7月14日。

1月28日,在前期已確定595家120萬元以下一次性全額受償的小額債權人之外,紫光集團管理人、戰略投資人、紫光集團三方對其餘460餘家普通債權人償債方案的選擇給予確認。

3月31日,戰略投資人擬投入重整用於清償債務的600億元現金到位;4月8日,向留債債權人發送《留債清償方案確認書》;4月15日,根據重整計劃規定,向前述留債債權人足額支付了第一期留債利息;6月30日,一次性完成了抵債股票向債權人的分配工作。

7月11日晚間,紫光集團公告披露,該公司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手續,100%股權已登記至智廣芯控股名下,控股股東由清華控股變更爲智廣芯控股。截至當天,智廣芯控股及其上層部分出資主體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尚在辦理過程中,智廣芯控股的控制關係結構擬搭建如下:

知情人士向觀察者網指出,在組織治理上,新的紫光集團處於五層結構的中間位置,即最終出資人、投資控股公司智廣芯控股、產業管理公司紫光集團、紫光集團旗下各產業投融資平臺與產業運營公司。

相比之前,多了一層投資控股公司。正是在這一層,紫光集團管理人引入了戰略投資人,推進了股東多元化。而在智廣芯控股的出資結構中,廣東國資、湖北國資、河北國資等地方國有資本的出資佔據絕大多數,成爲新紫光集團的出資主體和受益主體。

在地方國資爲主的格局下,智廣芯十家股東中沒有一家持股超過25%,股權高度多元化。由於出資方衆多,也導致智廣芯控股並無實控人,存在責任缺失和決策執行低效率風險。

但前述知情人士表示,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作爲GP或聯合GP管理智廣芯控股約80%的出資,集中執行基金的管理與運營,能夠克服股東多元化和出資人層面無實控人的不足。這種股權結構與國際科技巨頭微軟蘋果的分散化股權結構相類似,既能避免‘一言堂’,也有利於紫光集團未來發展吸納更多元的力量和資源,保持創新和穩健發展。

觀察者網之前曾報道過,智路資本成立於2017年5月5日,業務類型是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規模在50-100億之間,實控人名叫李濱;建廣資產成立時間更早一些,成立於2013年12月1日,業務類型和智路類似,管理規模在20億-50億之間,該公司最終實控人是國務院(持股比例51%)。

在半導體業界,智路和建廣同樣以併購擴張知名。2017年,智路資本曾以近200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恩智浦旗下標準件業務(後更名爲安世半導體),這起併購目前仍是中國最大的海外半導體併購案。2021年底,全球最大封測企業日月光位於中國大陸的四座封測工廠被智路資本收購。不完全統計顯示,截止目前,智路和建廣在國內外、產業鏈上下游已進行數十起半導體併購,累計投資額超過600億元。

“從資本運營角度而言,國資是主要出資人和受益主體,而戰投牽頭方是產業運營和企業管理經驗豐富、全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團隊,這是國資資本運營的理想治理結構。”前述知情人士向觀察者網表示。

企查查信息顯示,目前紫光集團的法定代表人已變更爲智路資本的實控人李濱,他的總股權比例達到7.6%左右。而智廣芯控股的法定代表人同樣是李濱,該公司成立於2021年11月,註冊資本達到549億元。

觀察者網瞭解到,7月11日下午,紫光集團管理人已經與智路建廣聯合體舉行了交接會,將紫光集團的章證照及經營管理事務進行全面移交。戰投前期已將資金足額打入管理人清償賬戶,紫光集團也向全體債權人發出郵件通知,告知債權人7月12日將一次性足額支付剩餘的現金清償款項,相應資金會於7月13日前陸續到達債權人賬戶。

按照司法重整執行的相關規定,後續紫光集團管理人還將盡快完成未受領償債資源的提存,對暫緩確認債權、未申報債權的後續審查、清償工作作出妥善安排,並向人民法院提出終結重整程序的申請報告。該報告經法院裁定批准後,紫光集團重整執行工作即如期完成。

截至目前,紫光集團在芯雲產業已形成一定佈局。其中,雲網業務板塊主要有紫光股份、新華三集團,芯片業務有紫光國微和國內唯一的自主5G手機芯片、移動物聯網芯片企業紫光展銳。在市場看來,新紫光集團與智路建廣原有產業鏈之間,存在客戶、產品、市場、資源形成交叉協同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