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十一人

歐美從未像今天這樣需要中國光伏,也從未像今天這樣警惕中國光伏的全球主導地位

| 江帆 徐沛宇編輯 | 馬克

7月7日,國際能源署(IEA)發佈《光伏全球供應鏈特別報告》(下稱《特別報告》),認爲到2025年,在用於光伏組件生產的關鍵部件上,世界將幾乎完全依賴中國。根據在建產能預測,屆時中國多晶硅、硅片在全球的生產份額將達到95%。

光伏製造可大致分爲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2021年中國這四個製造環節的全球產量佔比均在75%以上。

IEA總幹事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在報告發佈會上表示,中國在降低全球光伏成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爲清潔能源轉型帶來了多重好處。與此同時,全球光伏供應鏈的地理集中程度也成爲各國需要應對的潛在挑戰。

IEA《特別報告》認爲,各國政策對於建立更安全的光伏供應鏈至關重要,各國應評估國內光伏供應鏈的脆弱性和風險,並制定應對策略和行動。

歐美各國的行動,印證了IEA的報告。作爲中國光伏製造業的前兩大出口市場,歐美正在重估中國光伏的價值。

俄烏衝突發生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之際,衝突讓歐美飽受傳統化石能源供應不穩定之苦,開始重點押注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歐美意識到,自己從未像現在這樣需要中國光伏產品來建設光伏電站。

與此同時,歐美重塑本土光伏製造、分散供應鏈的決心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堅定,而歐美圍繞控碳和人權的新型貿易壁壘也正在形成。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因果關係,但會相互作用。

歐美上一次對中國光伏聯合發起貿易保護,是2012年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彼時原料、技術、市場“三頭在外”的中國光伏遭遇重挫、步入寒冬。今天的市場形勢已經劇變,中國光伏業的能力和韌性都更強。IEA《特別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光伏組件的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國低20%,比歐洲低35%。

但也要認識到:低價過去是、目前依然是中國光伏製造業領先全球的王牌,然而未來的競爭絕不只限於成本。面對歐美的新型貿易壁壘,中國光伏必須建立更高層次的競爭力——供應鏈多元化、低碳化。

中方強烈譴責堅決反對美國《涉疆法案》

美國是除中國以外全球最大的單一光伏裝機市場,也是最早且最頻繁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貿易保護的國家。

美東時間6月21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下稱“美國海關”)依據《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下稱《涉疆法案》)執法,將新疆地區生產的全部產品均推定爲所謂“強迫勞動”產品,禁止與新疆相關的任何產品入境,除非提供“清晰且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並非如此。

《涉疆法案》於2021年12月由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正式生效,有效期8年,或至總統宣佈結束時爲止。2021年6月,美國海關曾以“強迫勞動”爲由對中國最大的工業硅製造商合盛硅業(603260.SH)發佈暫扣令 (WRO),禁止從該企業進口硅材料、以及使用了該企業硅材料衍生或生產的產品,彼時隆基綠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等頭部組件企業的產品均遭扣押。

《涉疆法案》是暫扣令的發展和升級。與之相比,《涉疆法案》影響範圍更大、證明標準更高、供進口商整理/提交證明申請進口例外的時間卻更短。

這成爲中國光伏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最新貿易障礙。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硅和多晶硅生產國,作爲重要產區的新疆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產量。多晶硅爲光伏產品的主要原材料,工業硅則爲多晶硅的原料。

《涉疆法案》明確了四個優先執法的行業,硅基產品(包括多晶硅)及其下游產品在列。多晶硅的下游產品則包括硅片、電池片和組件。《涉疆法案》的實體清單中,工業硅廠商合盛硅業,多晶硅廠商大全能源(688303.SH)、東方希望集團、協鑫集團位於新疆的四家下屬公司在列。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呂錦標對《財經十一人》表示,今年國內非新疆多晶硅產量有45萬噸,加上進口共有55萬噸的量,可匹配200多GW的下游需求,滿足歐美市場都沒問題。

近年來,在產業配套與優惠電價政策的吸引下,國內多晶硅新建項目向內蒙古、四川、雲南、寧夏等西北、西南地區轉移的趨勢非常明顯,產能、產量增速超出新疆。據硅業分會預測,2021年底,新疆多晶硅產能的全國佔比爲56%,這一數字將在2023年底被稀釋爲31%。

但根據美國海關發佈的指南,從新疆地區外採購多晶硅的光伏企業也可能面臨審查,因爲需要覈實在其產品製造過程中是否與新疆多晶硅混合。

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彭俊對《財經十一人》表示,考慮到美國海關執法時的自由裁量權很大,且優先執法硅基產品(包括多晶硅)及其下游產品,具有中方背景的光伏產品出口至美國必須提供材料自證,並面臨產品被扣押、合規成本上升的風險,出口成本變相增加。

目前申請進口有兩個途徑,理想途徑是通過供應鏈追溯,證明產品無新疆原料成分、供應鏈裏無清單實體,如此可不落入《涉疆法案》執行範圍。如果落入《涉疆法案》執行範圍,企業則需要提供供應鏈追溯、供應商管理、勞動合規三項證明來申請例外,證明難度、審覈壓力都更高。

中國光伏企業如何才能不落入《涉疆法案》執行範圍?在彭俊看來,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專供美國的海外供應鏈,區分銷往美國的產品和銷往其他地區的產品。

中國光伏企業目前主要通過東南亞工廠向美國出口組件。彭俊指出,由於光伏產品是美方優先執法產品,海外建廠本身不能規避《涉疆法案》,不論從哪出口,都需要進行原材料溯源。但從實操來看,光伏企業在海外建廠更容易證明與《涉疆法案》範圍無關。從原材料採購到加工生產環節全部或絕大部分在境外的光伏產品,美國海關的接受度更高。

換句話說,光伏企業的海外供應鏈越完整,通行壓力越小。

截至2022年初,隆基、天合、晶澳、晶科這中國四大組件頭部在東南亞均有製造產能,除天合缺失硅片產能外,其他三家均覆蓋了硅片-電池片-組件三端,其中,晶科率先實現海外垂直一體化,另外三家今年以來都已宣佈硅片擴張計劃。組件企業購買進口多晶硅,並在東南亞完成硅片、電池片、組件的製造加工,再出口至美國,是《涉疆法案》之下通行風險最低的方式。

考慮到國內龐大的疆外多晶硅產能,中國光伏企業此前也有WRO的應對經驗,鎖定了大量進口硅料,因此《涉疆法案》對中國光伏企業出口的影響有限。

針對美國《涉疆法案》,中方已多次強調,美國所謂新疆存在“強迫勞動”是徹頭徹尾的謊言,中方對此予以強烈譴責與堅決反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此前表示,中國是全球光伏製造和裝機應用第一大國,而新疆是全球最重要的光伏產業基礎材料多晶硅的生產基地。美國編造所謂新疆“強迫勞動”的謊言,就是要靠政治操弄,實現打壓新疆產業競爭優勢,將光伏產業轉移出中國的陰險目的。美方所作所爲只會打壓正常的光伏產品貿易、打亂正常供應鏈,破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這最終會反噬美國自己、損害其自身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也正在推進強迫勞動相關立法工作。2022年2月,歐委會宣佈將立法禁止強迫勞動產品進入歐盟;6月9日,歐洲議會通過《反強迫勞動海關措施決議》(類似《涉疆法案》),呼籲立法禁止強迫勞動的產品進入歐盟,這一立法草案計劃於今年9月出臺。

近十年來,美國已通過雙反調查、保障措施調查等貿易救濟調查向中國光伏徵收過數輪關稅。

美國2012年發起第一次雙反後,中國光伏企業通過購買臺灣地區生產的電池生產組件出口美國;2015年的第二次雙反則堵上了臺灣的口子,中國光伏企業遂在成本較低、且位置最近的東南亞佈局產能出口美國。對比來看,中國大陸產的電池組件出口美國需要面對“兩次雙反+201+301”的關稅組合,而東南亞產的電池組件出口美國則只需徵收201關稅。由於高昂的稅率,中國大陸產的光伏產品早已不出口美國,主要企業每年僅會象徵性出幾MW,以保持記錄讓美國商務部年度審查,維持單獨稅率。

2011年—2020年,美國直接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金額減少了86%。作爲中國光伏企業海外產能主要集聚地的東南亞,眼下佔據美國光伏組件八成以上份額。

今年以來,美國對華光伏貿易政策密集,呈短期鬆動,長期趨嚴的特點。

2月,美國將即將到期的光伏電池與組件210關稅延長4年;3月,美國對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東南亞四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規避調查,後因國內項目安裝受影響,6月拜登宣佈豁免未來2年內從東南亞四國進口的光伏產品關稅;6月,美國海關依據《涉疆法案》執法。

歐洲“綠色”門檻成型

致力於綠色轉型的歐洲,光伏裝機規模迅速提高,這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是個機遇;但歐洲正在制定一系列綠色標準,提高光伏等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這對中國光伏企業又是潛在風險。

歐洲是中國光伏組件最重要的出口地,2021年佔據了44%的份額。根據PV InfoLink數據,2022年1月-5月,中國光伏組件共出口63GW,同比增長102%,其中歐洲增速145%,佔比已超一半。

2022年3月30日,歐盟委員會發布《2022-2024年生態設計和能源標籤工作計劃》(下稱生態設計計劃)。該計劃稱,將完成針對光伏組件、逆變器和系統的生態設計和能效標籤措施,包括可能的碳足跡要求。

這一動作歐盟醞釀已久。2020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新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歐洲綠色新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循環經濟行動計劃”提出要在產品設計、信息披露、消費者權利、政府採購、企業責任等多個層面制定規則,使可持續產品成爲歐盟的規範。針對電池、光伏、紡織、電子和建築產品,會制定特別的“可持續”市場準入門檻。

多位業內人士對《財經十一人》預警說,這一系列的綠色門檻,實際上將成爲歐盟的綠色貿易壁壘,而且離落地實施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中國光伏企業和相關主管部門應對此提高重視,並加緊制定應對之策。

電池和光伏兩類產品是中國企業的強項。目前歐盟對電池的綠色門檻已基本成型,中國電池巨頭已對此做出應對,而中國光伏業界纔剛剛開始嗅到危險。

根據歐盟委員會2021年9月發佈的徵求意見公告,生態設計計劃將在2023年第二季度完成制定併發布。歐洲太陽能製造理事會當即表示支持該政策,該機構稱,這項政策將有助於歐盟實現綠色新政,並復甦歐洲製造業。這些綠色標準將有望爲歐洲製造商提供競爭優勢,同時還可以減少對光伏組件進口(主要來自中國)的依賴。隨着光伏成爲最重要的電力來源和綠色轉型的核心要素,這一點越來越重要。

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特邀研究員、海華永泰(北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吳必軒對《財經十一人》介紹說,大概到2024年底,歐盟將編織成一張綠色規則網,對除食品、醫藥等幾種特殊產品外的絕大部分產品都建立綠色標準。歐盟爲光伏產品設立的綠色門檻除了生態設計計劃裏提及的生態設計要求和能效標籤,還可能包括綠色公共採購政策。

根據歐盟委員會旗下智庫聯合研究中心(JRC)的報告,吳必軒認爲針對光伏產品的生態設計要求可能涉及:碳足跡和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產品的發電量、組件的耐用性、長期的性能退化、可維修性,可回收性。能效標籤方面,根據組件的單位面積發電量,其能效將被分爲從A到G七個等級。綠色公共採購政策可能包括:組件和逆變器的設計質量、組件退化率、投資能源回報、碳足跡、發電量、安裝符合規範、安裝後的維護等。

儘管歐盟的綠色門檻仍然“箭在弦上”,但中國光伏產品已在部分歐洲國家和韓國市場遭遇了綠色碳壁壘。

TÜV萊茵全球電力電子產品服務副總裁兼大中華區太陽能與商業產品服務總經理李衛春向《財經十一人》介紹,目前國際上針對光伏產品的綠色門檻主要有兩類:

一是法國、韓國的碳足跡認證要求;

二是瑞典、意大利的環境產品聲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要求。EPD比碳足跡認證的要求更高,可簡單理解爲EPD包含碳足跡要求,碳足跡是最基本的量化環境指標。

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技術服務總監周盛永對《財經十一人》表示,目前德國也有客戶提出碳足跡認證要求,推廣至全歐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以來,李衛春感覺到中國組件企業對於碳相關認證業務的需求明顯升溫。“去年主要是頭部企業關心碳足跡等綠色認證,但今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企業都來諮詢相關服務。”

光伏產品的碳排放量主要源於硅的生產耗能,電力消耗是主要的碳排放源。電網排放因子是覈算電力消費側碳排放的重要參數,是指從電網使用一度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22年3月15日,生態環境部將中國全國電網排放因子由0.6101tCO2/MWh調整爲0.5810tCO2/MWh,即每兆瓦時排放0.581噸二氧化碳。

2016年起,法國能源監管委員會(CRE)將碳排放值列爲100千瓦以上政府類招投標項目的競標依據,碳排放值越低(一般要求小於0.55噸 CO2/MW),產品中標的可能性越高。

由於國內電力排放因子更新滯後,且國外在招標時計算中國光伏產品碳排放量使用的電網排放因子具體數值不詳,據多位業內人士反饋,該數據遠高於實際情況。因此在同等條件下,中國光伏產品碳排放數值偏高。

這導致中國光伏產品在法國的市佔率遠低於歐洲其他國家。光伏行業資深人士、《碳中和時代》作者汪軍對《財經十一人》表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光伏組件佔歐洲市場的97%,但只佔法國CRE要求碳足跡的項目的23%。如果法國的招標方式推廣到歐洲其他國家,其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影響可能會大於當年的光伏雙反。中國光伏主管部門應重視歐盟的綠色壁壘,加快制定光伏產品碳足跡覈算方法、完善數據庫,推動中歐在光伏產品碳足跡方法論上的協調和互認。

中創碳投研究院院長唐進對《財經十一人》表示,要準確計算光伏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需要整個產業鏈配合,更需要主管部門或者第三方組織建立一個具有國際認可度的數據庫。在數據庫尚未建立完善的情況下,相關部門應及時更新中國更精準的電網排放因子,以掌握中國光伏產品碳排放數據覈算的主動權。

歐盟正在制定的光伏產品綠色門檻的具體內容還有待確定,但其將產品的“可持續性”作爲市場準入條件的政策方向已十分明確。與“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同屬歐洲綠色新政版圖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的立法工作近期不斷向前推進。

吳必軒說,“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和碳關稅是互爲補充的政策手段。可以簡單理解爲前者主要針對輕工業產品,而後者主要針對鋼鐵等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前者既適用於進口產品,也適用於歐盟本土生產的產品,而後者只是針對進口產品的措施。

對於中歐光伏貿易前景,路孚特首席分析師、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秦炎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儘管歐盟希望復甦歐洲的光伏製造業,但歐盟實現綠色轉型離不開中國光伏產品,中歐之間存在合作共贏的基礎。在歐盟已明確將制定綠色門檻系列政策之際,中國光伏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都要積極做好準備。

中國光伏該如何應對

面對新形勢,光伏頭部企業的心態頗爲樂觀,認爲挑戰與機遇從來都是一體兩面。

“這次我見了很多個歐洲客戶,沒有人再問我價格能降多少,而是關心供應問題,以及低碳和可追溯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對於中國光伏來說是件好事。”天合光能副總裁,電池與組件全球負責人李燕對《財經十一人》表示。

足夠低的價格,過去是、目前依然是中國光伏領先全球的王牌,但未來的競爭將絕不只限於成本。無論是美國的《涉疆法案》,還是歐盟的綠色門檻,實際上都是對中國光伏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訴求:供應鏈多元化、低碳化。

近年來,疫情和貿易壁壘疊加催生逆全球化浪潮,供應鏈進一步區域化、短鏈化成爲大趨勢,中國光伏開始考慮供應鏈分佈的問題:能否將國內供應鏈的成功在海外複製?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21年底,中國光伏企業在20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建廠,電池片、組件產能分別達到19GW、27GW。作爲參考,截至2021年底,中國本土的光伏電池片、組件產能分別爲361GW、359GW。

李燕認爲,中國光伏企業需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光伏企業在海外建廠,選擇投資地點時有兩個特別重要的衡量要素:經濟性、政策的可預測性。

中國光伏自 2012 年開始“走出去”,初期多爲小投資的組件廠。2012年、2014年,爲規避美國的“雙反”關稅,中國企業在成本較低且位置最近的東南亞佈局產能漸成潮流,向上遊製造延伸,在東南亞的產品製造配套體系趨於完善。

截至目前,中國光伏企業海外產能仍然集中在東南亞。今年開始,企業已經開始探討產業鏈靠近銷售地合理佈局的可行性。據《財經十一人》瞭解,針對美加市場,光伏企業考慮的出海地包括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地區國家。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祕書長兼新聞發言人劉譯陽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光伏企業要更加重視海外市場的開拓,多關注空白市場,分散市場佈局,同時加強供應鏈碳足跡的管理能力,這將成爲未來企業競爭力的必選項,而不是可選項。

面對歐洲國家的碳排放要求,爲了降低碳值,目前中國光伏企業主要在上游多晶硅端探索解決辦法。多晶硅及硅片兩個環節約佔光伏產品全部碳排放量的80%,多晶硅環節的碳減排潛力與壓力最大。

據周盛永介紹,光伏企業通過組合使用不同技術種類和廠商製造的硅料來降低碳排放,如傳統西門子法生產的塊狀料、循環料、能耗約爲西門子法三分之一的顆粒硅料、及海外進口硅料等。

以160微米厚度硅片生產的182太陽能組件爲例,不同組合方案下的組件碳排放值各有差異:採用國內“傳統西門子法硅料+循環料”方案測算出的碳值較高,採用“進口硅料+循環料”的方案次之,如果採用“顆粒硅+進口硅料+循環料”的方案,可以將碳值控制到更低水平。然而,儘管顆粒硅能耗僅爲西門子法三分之一,但由於體金屬率較高等因素影響,目前不能大比例使用,一般在20%-30%,且供應量有限。

呂錦標指出,從能耗指標看,國產多晶硅優於進口料,但因爲歐洲的電力排放因子較低(能源結構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所以進口硅料單位產品的碳排放值較低。但未來隨着國內多晶硅和硅片生產往清潔能源高比例地區轉移,且中國區域電網的能源排放因子及時更新發布,中國的光伏產品將不存在碳足跡方面的劣勢。

至於眼下組件企業通過硅料組合來降低碳值的手段,李衛春也認爲這僅是短期的應急方案。從中長期來看,全產業鏈都要去考慮降碳佈局,綠色轉型才更具有可持續性。

歐洲綠色貿易壁壘的設置將倒逼光伏全產業鏈的綠色化:

一方面將加速顆粒硅、大尺寸、薄片化、N型電池等高效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另一方面也將優化光伏產業用能結構,產能持續向以綠電保障爲主的低電價地區集中,通過綠電交易、零碳產業園等途徑進行綠色轉型。

但是,當下光伏產業鏈有多大動力去推進綠色轉型,仍然存疑。

考慮到近年來硅料端價高量缺的狀態,上游目前還沒有足夠動力去響應下游降碳訴求,這一趨勢至少要到明年新產能跟上後才能顯現。同時國內電力排放因子問題仍未解決,企業通過供應鏈降碳的操作空間較爲有限。

中國光伏企業也開始積極尋求掌握制定綠色標準的主動權。中關村材料技術實驗聯盟今年5月27日發佈《光伏產品碳中和評價要求》,這是中國首個光伏產品的碳中和團體標準。該文件的起草單位包括了通威集團、天合光能等多家光伏企業。汪軍是主要起草人之一,他對《財經十一人》表示,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具有較高認可度的光伏產品碳中和標準,此次制定的評價要求最重要的任務是爭取獲得更高的國際認可度,推動光伏產品形成國際性的綠色標準。

歐美本土光伏製造能崛起嗎

中國光伏作爲供方的話語權不斷增強,歐美重振本土光伏製造、分散光伏供應鏈的決心也在加大。

2021年,光伏產業重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中國光伏製造企業憑藉晶硅技術及成本控制方面的優勢,產能、產量全球佔比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光伏分會祕書長張森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全球新能源裝機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中國企業的參與,但各國也會不斷嘗試扶持本土產能,兩股供應力量將互相角力。中國光伏產業擁有產業鏈完整、產能巨大、配套齊全等優勢,國外同行很難短時間追趕上。

2021年,歐洲光伏新增裝機31.8GW,其中歐盟27國新增25.3GW,佔比約80%。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能源獨立路線圖(REPowerEU)計劃,爲達成2030年可再生能源佔比45%的目標,2025年歐盟光伏累計裝機應達320GW,2030年達600GW,即2022-2025年年均新增40.5GW,2026-2030年年均新增56GW。

2021年,美國新增光伏裝機24GW。2021年4月,拜登在氣候問題 40 國領導人峯會上提出到 2035 年實現100%無碳電力的目標。美國光伏協會(SEIA)根據目標預計,2021-2030年美國年均光伏新增預計達60GW。

歐美本土光伏製造能力十分孱弱,80%-90%光伏組件都依賴於中國企業。歐美本土光伏製造產能結構較爲類似,都擁有少量多晶硅和組件產能,硅片與電池產能嚴重短缺,並未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

近年來多晶硅量缺價高,且在美國《涉疆法案》和歐洲碳足跡要求下,中國組件企業對於進口多晶硅的需求格外旺盛,大部分產能被鎖定,且歐美本土硅片與電池產能缺失,組件產能也受制於成本實際開工率不高。

歐美在多個場合強調重振本土光伏製造的必要性,並已有實際行動。2022年5月,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在巴黎舉行第二次會議。美國、歐盟特別強調光伏供應鏈安全可靠的問題,明確表示中國光伏產業的集中度過高,有很大的供應鏈斷裂風險,強調需要推動全球光伏產業鏈供應鏈替代、提升本土光伏製造能力。

2022年6月,拜登授權使用《國防生產法》 ( DPA,Defense Production Act ) 來提高包括光伏組件在內的清潔能源技術的國內生產能力,計劃在2024年將國內光伏製造能力提高兩倍,至22.5GW。

在更早之前,2021年2月,歐洲光伏協會(SolarPower Europe)與EIT InnoEnergy聯合發起《歐洲太陽能倡議》(The European Solar initiative),旨在到2025年前建立從上游到下游20GW的光伏本土供應鏈。該倡議於在同年5月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正式批准。

截至2021年底,中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能分別爲62.5萬噸(約合250GW)、407GW、361GW、359GW。

根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一項統計,截至2021年4月,位於美國的光伏製造每個環節的生產升本都比中國的要高2-4美分/瓦。

參照歐美2021年的實際裝機和裝機預期,其各自提出的本土製造能力目標並不能完全匹配需求。也就是說,歐美尋求光伏製造能力一定程度的戰略自主,完全脫離中國光伏不現實。

5月11日,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和榮鼎集團聯合發佈政策簡報《斷路器:保障歐洲綠色能源供應鏈》,指出歐洲國家應優先考慮“供應鏈中最關鍵和風險最大的環節”迴流,同時避免將中國從供應鏈中完全剔除。

劉譯陽對《財經十一人》指出,歐美確實在單個環節具備一定的光伏製造實力,但中國有光伏全產業鏈的優勢,中短期內歐美製造業本土化政策導向還難以給中國光伏產生實質性威脅。但要看到歐美在前沿技術研發的優勢,中國企業應長遠佈局,加大對新技術關注和研究,避免被下一代顛覆型技術彎道超車。

據PV-tech7月7日消息,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瑞士電子與微技術中心(CSEM)共同創造了鈣鈦礦-硅疊層光伏電池新的世界紀錄,光電轉化率達到31.3%。鈣鈦礦是第四代光伏電池技術的代表。

2022年2月,歐洲光伏製造委員會(ESMC)發佈《歐洲光伏製造業的經驗教訓》報告,指出2022-2023是歐洲發展光伏製造業的窗口期。當前海運費用高漲削弱了中國光伏產品的價格優勢,同時HJT等新型電池需要新建產線,無法在舊產線基礎上升級,這重新設定了歐洲與中國光伏競爭的時間,同時歐洲產品的碳足跡表現優於中國。

PV InfoLink最新研究也指出,歐洲光伏市場對於價格接受度更高,本土製造在佈局N型技術路線與低碳足跡產品將有可能取得先機。

作者爲《財經》記者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