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成为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一大重点。

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

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除“城镇化”外,  “公共服务”成《实施方案》 中出现最多的高频词,总共出现了31次,“基础设施”则出现了12次。而在“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基础设施”出现12次,“公共服务”仅出现8次。

此外,“落户”也是《实施方案》的另一大重点,虽然在词频的名次上较“十三五” 中有所下降,但出现的次数却从10次提升到16次,并且将在未来明显放开。

从居住证到户口本

目前,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近10年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取得一系列成就。截至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5。

“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负责人在解读《实施方案》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各城市因地制宜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落户”作为“十四五”城镇化的重点之一,在《实施方案》中共提到16次。

《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

实际上,该内容早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就有所提及,在近几年的相关文件中也反复强调。关于“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的表述,也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一致。

但对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实施方案》中的落户政策依旧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当时强调的是“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不仅如此,《实施方案》中提到的“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备受关注。对比“十三五”中“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的说法,两份文件的表述从“居住证”改为了“户口本”,实为关键一步。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经历城镇化、城市化、城市群、都市圈‘四部曲’的线性发展趋势,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承载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功能。在未来,我国大多数人口会来到城市生活居住,而且主要会聚集在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为主体功能的城市群、都市圈空间形态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也正因此,李晓壮认为,《实施方案》提出户籍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为了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反过来看,依据城市发展规律、人口发展规律,勾画出清晰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充分表明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信心,最终形成人与城市的共同体。”

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

从词频来看,《实施方案》相较“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公共服务的强调。

“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基础设施是最大的关键词,共出现了12次。而在此次《实施方案》中,“公共服务”却是除了“城镇化”外,  出现次数最多的高频词。

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在基础设施方面,“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而截至2020年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

《实施方案》则着重提到,要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的机制,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实施电子居住证改革。

在配套设施方面,公共服务也有明显的提升,尤其在备受关心的随迁子女基本教育保障方面。《实施方案》提到,要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并明确根据人口流动实际调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区教师编制定额,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

“该表述其实对于后续各地的城市发展和人口管理等会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应该说,相比2014-2020年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当前新一轮城镇化的过程中,对于新落户家庭和非落户家庭的子女教育权保障,会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和改革方向。与此相关的社保、医疗、住房等政策,也会随之跟进。”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到,将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地级市至少建成1个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县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增强救治能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县级医院提高传染病监测和诊治能力,重点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