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迪奧被質疑“抄襲”中國馬面裙,但時尚圈的事兒能算抄嗎?

古人可能不會想到,數百年後,明代的馬面裙會被搬上國際大牌的貨架,並被冠以“Dior標誌性廓形”和“全新設計”的標籤。繼“眯眯眼”事件後,國際品牌迪奧因被質疑“抄襲”而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

迪奧被質疑“抄襲”中國馬面裙

官網售價高達2.9萬

7月16日,#迪奧 抄襲#的話題詞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引發熱議。

事件源於一件迪奧的半身裙,有觀點認爲它疑似抄襲中國馬面裙設計。

記者查詢迪奧官網發現,此款半身裙在官網的售價高達29000元,上面顯示是以黑色羊毛和馬海毛混紡面料製作而成。

乍看之下,產品呈現中國風設計元素。然而在說明一欄中,迪奧卻介紹稱,這款半裙採用標誌性的 Dior 廓形,是一款全新的優雅時尚單品。

對此,藍鯨財經記者致電迪奧時裝客服中心,對方表示,目前僅能提供迪奧中國官方網站購物諮詢與售後服務建議,至於是否涉嫌抄襲等問題,對方並未作答。

公開資料顯示,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由四個裙⻔組成,在穿戴的過程中,位於中間的裙⻔會和側面的羣面重疊,被稱爲光面或者⻢面,所以人們將這種裙式稱爲⻢面裙。

⻢面裙起源於宋代,是爲了方便宋代女子騎驢設計的服飾,明朝時期⻢面裙的樣式逐漸完善,併成爲當時的流行款式,清代以來⻢面裙成爲了漢族女子的日常服飾,而民國時期⻢面裙逐漸簡化,雖然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但它的“馬面”結構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着。

對比來看,迪奧的這款裙也是前後裙門的設計,再加上開衩的變動,可以被看成是改良版的馬面裙。此外,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可以發現,早已有不少商家做過類似的“皮扣馬面羣”設計,因此迪奧的這一款半身裙難稱創新。

明代的裙子被說成是西方奢侈品標誌性的創新設計,一時間迪奧被推上風口浪尖。

“抄襲”還是“文化挪用”?

以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來說,被國際大牌借鑑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此次爲何輪到迪奧卻偏偏翻了車?

事實上,早在1997年,被人們稱爲“海盜爺”的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在成爲迪奧首席設計師的第一場春夏高級定製時裝秀上,就推出了大量中國元素的服裝,例如“狀若旗袍的長裙、大量編織流蘇裝飾”等。

此後,在同年的秋冬成衣秀上,他再接再厲推出了全系列的“中國風”:飾以珍珠的旗袍立領、中式刺繡花紋、雙魚紋樣的項鍊和耳環……模特們臉上的胭脂從臉頰抹到眼部。

在這系列中海盜爺很清晰的讓⼤家知道了,這是以華裔影星⻩柳霜爲原型以旗袍爲靈感的設計作品,以此重現20世紀30年代上海⼥⼦形象的中式時裝設計。 

由於公開承認靈感來源於中華的傳統服飾⽂化,而非迪奧⾃⼰的創新設計,海盜爺操手的這兩場大秀非但沒遭到中國網民的反感,反而被親切稱其爲“海上花系列”。

而在此次事件中,人們憤怒的點在於迪奧閉口不談服裝的靈感元素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的。

有觀點認爲,如果說迪奧承認借鑑於中國的馬面裙或靈感來源於馬面裙,那麼情有可原,但官方偏說是自己的全新設計,此種行徑無異於“抄襲”,也暴露了外資品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巧取豪奪”。

從另一角度看,因爲馬面裙沒有知識產權,也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起“抄襲”,或許用“文化挪用”來形容更爲貼切。放眼歷史,世界各國所謂的奢侈品設計大師爲獲取靈感而貫徹“拿來主義”的不在少數。一些當地獨有的文化沒有所謂的知識產權保護更是給了他們一個合法挪用的藉口。

在中國市場頻頻翻車

絲毫不影響營收增長

迪奧是由法國時裝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Dior)於1946年創於巴黎的品牌。隸屬於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雖然該集團旗下還有Celine、Fendi、LOEWE等一衆國際知名奢侈品品牌,但Louis Vuitton和Dior兩大品牌仍是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

疫情之後,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迎來強勢反彈,收入同比大漲44%至642億歐元。按部門分,表現最好的依然是Louis Vuitton、Dior所在的時裝皮具部門,全年銷售額同比大漲47%至309.96億歐元,創歷史新高。

此前有專家指出,Dior是在中國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品牌之一。Dior首席數字官也曾說過:“中國是Dior的關鍵市場。”

然而作爲一家國際知名的奢侈品牌,近年來,迪奧在中國市場頻頻翻車。

去年年底,迪奧因爲一張照片而被推上風口浪尖,在《迪奧與藝術》展覽中,一張由中國攝影師陳漫9年前拍攝的照片,被質疑醜化亞裔女性。

照片中,該女性拿着迪奧經典款戴妃包,陰森的眼神、油膩的劉海、滿臉的雀斑,手上還帶着清朝的護指套。這幅名爲《驕傲的矜持》的作品被網民怒批“醜化亞裔”,更有人直言這是“陰間審美”。

2019年10月,迪奧在某國內高校宣講會上,公然使用錯誤的中國地圖。事件曝光後,迪奧成爲衆矢之的,遭到網民的口誅筆伐。最後在輿論壓力下,迪奧發佈了致歉聲明。

一直以來,中國市場對迪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今翻車事件頻頻發生,對品牌形象無疑是一種消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