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險資加速入粵佈局大灣區。

廣東銀保監局日前公佈了當地保險行業上半年成績單,原保險保費收入3389億元,保險業總資產破2萬億元。粵險企的罰單數量與處罰金額均實現大幅下降。

截至今年6月末,廣東省保險業總資產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6%。上半年原保險保費收入3389億元,同比增長5.66%,賠付支出871億元。

在引導保險資金優先投資廣東方面,今年“險資入粵”加速佈局粵港澳大灣區。截至今年6月末,保險資金在粵投資餘額達1.6萬億元,同比增長26.3%。其中,保險資金投向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的金額超3000億元,比去年同期新增投資規模超過337.9億元。

此外,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腳步不斷邁進,三地居民在境內的就醫需求也持續增長。針對這一變化,廣東多家險企開發了大灣區專屬產品。自2020年全國首個區域性重疾表——粵港澳大灣區產品專屬重疾表落地以來,目前轄內已有18家公司29款灣區專屬重疾險及跨境醫療險上市,累計爲11.09萬人次提供灣區專屬醫療健康保險保障992.54億元。

未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各主要城市和產業的逐步融合,廣東保險業如何邁上新臺階?在陳佳看來,大灣區建設一體化進程還在加速,廣東自身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始終處於潮頭,尤其在保險業領域具備相當傳統優勢;另外,港澳地區保險行業的國際性、專業性特徵鮮明。如果各大城市能夠發揮自身優勢,把握住當前金融科技浪潮,不斷提升從業人員業務綜合素質與職業操守素養,大灣區的保險行業完全有能力在未來建立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從保險公司角度出發,蝸牛保險經紀CEO尚萌萌認爲,廣東擁有國內保險意識非常強的規模用戶人羣,在現有基礎上,險企可以持續通過精細化運營,以及更豐富有效的數據化技術,深入挖掘和匹配用戶需求,進一步提升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同時,基於粵港澳大灣區優越的商業基礎設置和完整產業鏈資源,轄內保險機構可以嘗試圍繞着被保險人的需求,將保險,醫療、康養等串聯起來,形成一個保險生態環境,讓用戶所有健康和保障的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滿足。

險企罰單數量與處罰金額“雙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廣東省保險業罰單的數量和處罰金額實現大幅“雙降”。

截至6月末,今年廣東省(含深圳)各銀保監管機構共對19家保險主體機構開出36張罰單,共涉及罰金660.4萬元,相較於2021年同期的61張罰單、1574.7萬元分別下降了41%、58.1%。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單筆罰單超過60萬元的2筆罰單均來自人保財險,罰單涉及主體爲人保財險佛山市分公司和茂名市分公司,兩家機構分別被罰款80萬元和65萬元。而人保財險也是此次統計罰單當中涉及罰金最多的一家保險主體機構。

6月24日,人保財險佛山分公司因“未嚴格執行經批准或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利用開展保險業務爲其他機構或者個人牟取不正當利益”,被佛山銀保監分局罰款80萬元。就在同一天,人保財險茂名分公司因“農業保險業務資料不真實不規範”,被罰款65萬元。

不過,財險業合規性問題依然是今年的違規“重災區”,罰單數量18張,相關罰款金額達440.9萬元,佔年內罰金總額的66.7%。其中,有財險“老三家”之稱的人保財險、太平洋財險、平安財險的合規性問題較多。

從罰款金額來看,人保財險以累計罰金157.9萬元位居榜首,且收到今年上半年單筆罰金最高的罰單;太平洋財險以累計罰金88萬元位居第二;而平安財險則以70.5萬元的總罰金位列第三。

上述機構主要問題集中於“未依法履行職責”,在被罰的18家機構中,共有9家違規事項與“未依法履行職責”相關,7家與“信息披露虛假”相關、以及2家與“涉嫌違反法律法規”相關。

其中,各機構及從業人員“未依法履行”的具體職責則各有不同,包括利用開展保險業務爲其他機構或者個人牟取不正當利益、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外利益等銷售環節的違規行爲,也包括遺失保險業務許可證、內部控制缺位等經營問題。

財險類罰單爲何居高不下?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分析稱,財險類產品利潤空間大、激勵手段多,同等風險程度下這類產品違規的期望收益要高很多,加上巨大的業績壓力,部分從業者往往會因此選擇“鋌而走險”;另外,隨着監管部門近年來對財險類產品和服務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強化,客觀上也讓不規範的險企和從業者進一步充分暴露,引起相關罰單增加。

陳佳告訴記者,在總方針指引下,保險行業監管方略要更加註重科技參與的力度,從大數據應用擴展的角度對行業規範運營進行強力監管;同時還需進一步加強從業者職業操守教育。對保險公司自身而言,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積極探索高質量增長模式,不斷提升產品創新力度和服務精細度來提升客戶價值打造企業品牌纔是立身之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