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产品带货超40亿元 直属高校十年帮扶取得这些成果

来源:北京商报

培训教师超10万人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40亿元……7月26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按照统一部署,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先后组织75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多领域入手,开展师资培训、农产品带货、支援医生和设备等多项举措。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会上表示,在历年全国脱贫攻坚考核的第三方评估、工作普查、资源调查等方面,高校师生都成为绝对主力。

75所直属高校参与帮扶

北京商报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面参与。从具体安排来看,教育部于2012年组织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定点扶贫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所直属高校参与滇西专项扶贫任务。2019年,为进一步强化帮扶力量,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

“2016年以来,共有32个直属高校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和脱贫攻坚先进表彰。”刘昌亚在介绍中表示。数据显示,十年来,教育部各直属高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35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帮助引入企业663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

在帮扶过程中,各高校也同步推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开展援建捐赠、师生支教、师资培训等行动。十年来已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76万人次。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1352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各校在帮扶地区建立了近百个教育培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刘昌亚谈道。

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

据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为推动高校深入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自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农业农村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6项。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高校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过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如吉林大学的抗盐碱水稻‘吉大6号’‘吉大7号’‘吉大158号’推广面积800余万亩,增产4亿公斤,为农民创收12亿元。”雷朝滋表示。

同时,五年间,各高校共建成服务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00余个。成立近800个教授工作站、乡村振兴基地、科技服务点等乡村振兴对接点,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此外,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各高校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调研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已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乡村振兴新要求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直属高校的帮扶工作也有了新要求。刘昌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现乡村“五大振兴”目标,要从具体项目入手。“直属高校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102个创新试验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效。”

其中,北京大学牵头推出了“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以教育部帮扶联盟为平台,开展覆盖全国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工作。首期报名学员1826人,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116个市州、209个区县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云南省南华县开展“生猪绿色养殖”项目,通过生猪养殖污水处理,消除2万头生猪养殖造成的生态环境危害,并对废水废物实现综合利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转入乡村振兴阶段,各高校需要不断创新。“直属高校不能拘束于过去的一些做法,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新的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要创新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推进机制,借鉴脱贫攻坚战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优化到乡村振兴阶段。此外,各直属高校要创新定点帮扶防守,如‘组团式’的帮扶工作机制。”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