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蘋果一直不希望依賴特定零組件供應商,而是根據需要不斷對供應商進行調整,積極吸納更多可靠的供應商。

iPhone 14面世在即,又有新的供應商加入了蘋果“朋友圈”。

據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稱,聖邦微電子(聖邦股份,300661.SZ)的組件已通過蘋果質量認證,加入了蘋果的供應商名單,將爲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提供組件。

有專業人士指出,如果消息屬實,今年下半年推出的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有望使用聖邦微電子提供的電源管理芯片。

另一邊,供應鏈上的企業也在爲出貨做準備,代工廠富士康、昌碩、達豐、日月光均在擴大招工,鄭州富士康更是開出萬元返工費的優厚條件,零部件供應商京東方、舜宇光學已開始生產。

蘋果則在清庫存、爲新品預熱,部分產品出現罕見打折,蘋果官網顯示,7月29日至8月1日期間,部分商品可享150-600元不等的優惠。

種種跡象表明,蘋果正蓄勢待發。不過,在本就疲軟的消費電子市場,iPhone 14會是一針強心劑嗎?市場行情變化對銷量又會有何種影響?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又會迎來什麼樣的變量?

果鏈“朋友圈”擴容

作爲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的發言一直是果鏈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他近期發文稱,中國大陸聖邦微電子(SG Micro)已通過蘋果iPhone 14的品質驗證,預計其電源管理IC產品(電池與電平轉換器,Level shifter)將可用於iPhone 14產品。

他表示,這是聖邦產品首次用於蘋果高階產品,代表技術水準在消費性電子領域,可與全球領導企業競爭。

郭明錤也認爲,聖邦取得高階iPhone訂單,不僅技術於消費性電子應用達一線廠商水準,也爲未來進入車用與服務器等更高階應用打開了空間。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瞭解到,聖邦微電子主營業務是高性能、高品質模擬和混合信號芯片的設計和銷售,產品全面覆蓋信號鏈和電源管理兩大領域,持續拓展在物聯網、可穿戴設備以及智能家居等新興市場。

近日,21世紀資本研究院就此事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聖邦股份,相關人員表示“公司致力於優質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對公司涉及到的客戶企業以及非客戶企業的相關消息不予置評”。

因爲涉及到商業保密條款,上述表態可以說是果鏈企業針對相關業務的統一的“對外口徑”。

此次蘋果在新品發佈前夕增加新的供應商,並不讓市場意外。近年來,爲了分散供應鏈風險,避免可能出現的零部件供應短缺以及提高零部件的性能質量,降低價格控制成本,蘋果一直不希望依賴特定零組件供應商,而是根據需要不斷對供應商進行調整,積極吸納更多可靠的供應商。

本月初就傳出京東方(000725.SZ)爲蘋果供貨的消息,有機構稱京東方OLED面板已經通過蘋果iPhone 14認證,將爲蘋果iPhone 14提供6.1英寸OLED屏,數量爲5000萬塊,約佔總量的20%-25%。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供應鏈中的中國廠商數目也在逐步增多,數據統計顯示,2016-2020年(不包括2019年)蘋果公佈的前200名核心供應商,中國企業分別爲73家、85家、86家、96家。同時國內供應商打入蘋果供應鏈的發展態勢也愈加成熟,逐漸拓展至蘋果Macbook、iPad、AirPods、Apple Watch等產品供應鏈,同時佈局聲學領域、無線充電、線性馬達等領域。

供應鏈啓動

各大果鏈供應商的備貨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此前指出,富士康鄭州廠區6月以來頻繁發佈招工信息,而大規模招工往往預示着蘋果訂單的飽和。進入7月,富士康仍在繼續擴招,深圳和鄭州兩大生產基地均在招工,開出的條件也相當豐厚。

7月24日,富士康旗下負責蘋果iPhone組裝的業務部門iDPBG事業羣發佈消息稱,今年生產高峯期已提前,鄭州廠區自7月17日起,返費工最高達到1萬元,小時工最高達到每小時28元。同時,富士康iDPBG事業羣深圳廠區也在持續招工,獎金爲每人5280元。

值得注意的是,一週之前發佈的公告顯示,即自7月10日起面試iDPBG事業羣鄭州廠區的新員工能拿到的返費最高只有7000元。這意味着。僅隔一週,鄭州富士康就將入職返費提高了3000元。

對萬元招工及新一代iPhone生產計劃等問題,富士康方面回應稱,“不評論客戶及產品相關信息”。

除富士康外,昌碩、達豐、日月光都在大量招人,在各家勞務中介的報價單上,蘋果在上海的幾家主要代工廠均排名居前。其中,昌碩及世碩均爲和碩子公司,後者爲繼富士康之後,iPhone的第二大代工廠;達豐爲蘋果電腦代工廠廣達的子公司。

除了代工廠商,不少果鏈供應商也已經動起來。

多家果鏈上市公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均表示,步入傳統旺季,從大客戶的訂單來看,今年與往年情況類似,並沒有業內普遍出現的較大滑坡。藍思科技(300433.SZ)、聞泰科技(600745.SH)等大陸果鏈供應商已經開啓了大量招工模式。

有消息人士指出,京東方將在7月份提前投入生產,9月初就能開始批量出貨,把OLED屏幕運往富士康等蘋果代工廠手中。

爲iPhone系列供應鏡頭的舜宇光學(02382.HK)表示,與“北美大客戶”溝通進展順利,開始初步參與到新手機訂單中。

不過,面板、內存供應商情況卻不太樂觀。有消息稱,今年蘋果交貨的時間,預計會從第三季度推遲至第四季度,原因是部分iPhone 14面板和內存供應商出現了供應問題。

其中,面板主要是因爲LG Display在iPhone 14/iPhone 14 Max兩款機型的屏幕面板上出了問題,供應鏈出現缺口,影響生產進度。短期內需要通過三星和京東方填補,目前供應問題不大,隨着LG問題的解決,供應有望跟上。

內存方面,原定三星、海力士、美光爲其內存供應商,但因美光和海力士的產品認證較晚,前期暫時只有三星可以供貨,產能或將下降,最早可能要到2022年第四季度出貨,拖慢了量產節奏。

郭明錤表示,部分iPhone 14面板和內存供應商出現了供應問題,但這對即將開始的大規模量產工作影響有限,因爲其他供應商可以填補供應缺口。

無獨有偶,就在7月28日,郭明錤又透露稱,玉晶光電提供的一些相機鏡頭“存在塗層裂紋(膜裂)質量問題”,而Genius最多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來解決其鏡片的塗層裂紋問題。蘋果已經將大約1000萬片鏡頭的訂單從玉晶光電轉移到大立光電,以避免iPhone 14生產出貨出現重大延誤。

iPhone 14高處亦勝寒?

在全球消費電子下行的大背景下,雖然市場逢“果”必動,但目前行情到底如何?iPhone 14會是市場的一針強心劑嗎?

結合各方觀點來看,蘋果大量備貨是出於對中國市場需求的樂觀估計。雖然目前國內安卓廠商一片哀嚎,但面向高端市場的蘋果卻波及不大,相較低端產品更爲“耐寒”。

7月初,郭明錤反駁了臺積電已將iPhone 14芯片訂單減少10%的報道,並認爲蘋果有希望維持最初的生產預期。他預測,蘋果即將在秋季發佈會推出的iPhone 14系列新機可能會比已經大受歡迎的iPhone 13系列更受市場青睞。

郭明錤稱,以他對中國經銷商、零售商和黃牛的最新調查結果來看,中國市場對iPhone 14的需求將明顯高於iPhone 13,爲此,他們還不得不爲iPhone 14支付了有史以來最多的訂金,以期能確保穩定供貨。他透露,在國內市場上,iPhone 14的訂金相比某些地區甚至足足翻了一倍,這在往年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iPhone在7月到8月的銷量爲這一點提供了佐證。由於每年蘋果都是在9月將推出新機型,因此iPhone的銷量通常會在7月至8月期間放緩,但據報道,今年7月的iPhone 13系列出貨量比去年同期高出三分之一,這表明該設備的需求持續增長。

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資深分析師Ivan Lam表示,預計蘋果手機2023年銷售量仍會較2022年小幅增長3%。而在整體消費者心態的變化中,蘋果的受衆羣體受到影響可能是當中最小的。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官方罕見在新機尚未發佈之前,爲“市面最新產品”打折。蘋果官網顯示,7月29日至8月1日期間,部分商品可享150-600元不等的優惠。由於iPhone 14系列機型還未上市,蘋果目前優惠的iPhone 13全系產品已經是市面上存在的“最新產品”。這對蘋果來說實屬少見,因爲此前一般都是等新機上市之後再對舊款機型降價。

對於蘋果此次的“罕見降價”,業界認爲這可能與手機市場普遍表現低迷有關。根據Canalys最近的一份報告,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小米、OPPO、vivo和其他中國品牌的智能手機普遍經歷了銷量和出貨量的下降。不過蘋果卻取得了17%的市場份額,實現同比增長3%。

在華爲缺芯之下,蘋果壓低了價格,也進一步打開了高端產品市場。湘財證券稱,由於iPhone尚有超過7億的潛在換機用戶,預計iPhone銷量仍將小幅增長。受益於蘋果公司的供應鏈管理策略,國內廠商在面板、整機組裝等領域的供應份額均有望大幅提升,今年iPhone新機的創新也將爲果鏈廠商帶來增量需求。

不過iPhone 14 系列,蘋果似乎不想再採取降價增量的策略。21世紀資本研究院此前報道,iPhone 14在國內的起售價將漲至6199元,1TB版iPhone 14 Pro Max則達到14000元以上。雖然當下大多數的爆料與信息說明,iPhone 14系列漲價勢在必行,但從蘋果歷次的定價來看,還是比較謹慎的。

自iPhone 12起,蘋果就採取了更爲親近消費者的定價策略,保證其基礎款的價格能夠被其主要的消費羣體接受,從後續銷量及蘋果在高端市場的份額來看,該策略無疑是非常成功的。Ivan Lam表示,“個人認爲,蘋果不會改變此前的定價策略,但因爲成本上漲,可能會在pro或pro max等高配置版本上價格進一步上探,以維持利潤水平。”

漲價是否爲煙霧彈,消費者又是否願意爲蘋果付出更高價格,還有待官方消息和市場反應。

(作者:張賽男,黃曉穎 編輯:朱益民)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