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黑龍江省是我國農業大省,糧食總產量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近年來,黑龍江銀保監局找準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中的職責定位,引領轄內銀行業保險業聚焦服務“三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通過金融服務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助力端牢“中國飯碗”。

“這3年,我們克服疫情影響,確保不誤農時,有序推進備春耕工作,提前籌措秋糧收購信貸資金,避免農民‘賣糧難’。同時,我們還加強主糧作物風險保障,解除農民‘後顧之憂’。”7月28日,在“銀行業保險業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黑龍江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柱介紹。

創新“三農”金融服務

近年來,在黑龍江銀保監局引領下,黑龍江銀行業保險業持續加大金融活水對“三農”的支持力度。

王柱表示,僅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銀行業累計投放脫貧小額信貸2.55億元,同比增長12.03%。保險業積極探索發展防止返貧保險,提供綜合性人身風險保障,今年1-5月,黑龍江省新增承保36.23萬人次,同比增長69.62%,有效避免風險保障出現斷檔。截至今年5月末,黑龍江省涉農貸款餘額9468億元,佔各項貸款37.59%,高於全國15個百分點以上。2022年上半年,黑龍江省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966.37億元,同比增長9.48%。

在全力保障糧食安全方面,今年,黑龍江省銀行業提供備春耕貸款1637.01億元,同比增長32.08%。2021糧食收購年度累計發放糧食收購貸款1287.43億元,同比增長36.81%;支持糧食收購1271.82億斤,同比增加538.4億斤。據悉,在加強主糧作物風險保障方面,去年該省三大主糧作物承保覆蓋率達到82%,提前兩年實現中央提出三大主糧作物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70%的工作目標。今年,黑龍江銀保監局重點推動該省71個產糧大縣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並將6個縣(市)的大豆作物納入保險試點範圍。

在創新“三農”金融服務領域,黑龍江銀保監局推動銀行業首創“智慧鄉村”模式,運用“農業大數據+政務大數據+金融大數據”,對涉農主體精準畫像,線上發放貸款。目前,轄內各大型銀行和省聯社7家機構投產使用涉農線上產品26款,3年累計發放貸款2701.2億元,涉農貸款利率從最高時的7.65%下降到目前最低3.85%。黑龍江銀保監局推動銀行業開展“整村授信”模式,將信貸投放與農民信用評價掛鉤,在農村樹立“窮可貸,富可貸,不講信用不能貸”的理念,已經爲132.92萬戶農戶授信1048.7億元,貸款餘額626.5億元,其中信用貸款佔比超過30%。黑龍江銀保監局推動銀行業試行“農業生產託管”模式,在地市實踐“生產託管+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糧食銀行”模式,研發“農戶託管快貸”“託管雲貸”等金融產品,有效滿足黑龍江農業生產社會化金融需求。

十年增加51家銀行保險機構

王柱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銀保監局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近十年,黑龍江銀行業資產、負債總額實現翻番;各項貸款餘額增長2.4倍,年均增長10.1%,總量達2.4萬億元;各項存款餘額增長2.1倍,年均增長8.5%,總量達3.4萬億元;保險深度由2.5%躍升至6.7%,位列全國第一;保險密度從898.3元/人提升至3185.5元/人,位居全國第十位。

在完善金融體系方面,黑龍江銀保監局持續推動開展金融招商引資活動,吸引33家銀行保險機構進駐黑龍江,深入推進金融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強化黨的領導,累計完成62家農商行改制重組。目前銀行保險機構共有194家,較十年前增加51家。同時,豐富金融產品供給,通過“智慧鄉村”平臺,累計發放線上涉農貸款2701億元;創新開辦117個“保險+期貨”項目,爲16.7萬戶農戶提供風險保障81億元;車險綜合改革成效突出,綜合費用率較改革前下降12.4個百分點;大病保險覆蓋人口超1398萬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惠及羣衆23.5萬人。

在處置各類金融風險方面,近十年,黑龍江銀保監局累計處置不良貸款1911.1億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平穩有序處置重點機構風險;組建了131家債權人委員會,幫扶重點企業緩釋債務風險366.9億元;推動轄內32家P2P網貸機構全部清退;全面開展保險行業清虛治亂,清退不規範保險中介機構1807家,監督整改人身險行業問題1.3萬餘個。近十年,未發生影響區域金融穩定的重大風險事件。

在強化牢記“監管姓監”的職責使命方面,黑龍江銀保監局制定完善各類制度80餘個,監管法治化水平明顯提升;強化監管科技賦能,開發智能監管平臺,支持黑龍江省政府開發“一平臺兩系統”,強化地方性金融風險的監測預警。堅持強監管、嚴監管不動搖,累計處罰機構809家次,處罰金額超2.8億元,處罰相關責任人1034人次;大力推進清廉金融文化建設、不斷強化監管幹部能力作風建設,聚焦精細化管理,隊伍監管履職效能明顯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