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華生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ID:libusiness)

總的來看,誇大對華爲的貢獻與博士學歷造假這兩件事情,都不是陳春花今天困境的根源。最根本的問題是陳春花自己在學術上沒有任何實質性成就,在專業上漏洞百出,同時在營銷上過度包裝自己,在謀取商業利益上表現得過於貪婪,卻坐享遠超個人能力、品行與價值創造的巨大名利,這違背了公衆對一個學者教授應有風骨的期待。

1

雖然已經漏洞百出,但陳春花還是沒有放棄最終的辯解。

昨日,陳春花在其個人微信公衆號“春暖花開”上發表了一封致讀者的公開信。在這封公開信中,陳春花對外界質疑其“誇大對華爲貢獻”、“博士學歷造假”等事項進行了辯解。

從這封公開信的內容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陳春花還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真正問題。無論是“華爲風波”,還是“博士學歷造假”都不是陳春花的核心問題所在,而是問題帶來的結果。

陳春花真正的核心問題有三個:

第一,陳春花在學術上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就,卻獲得了與成就嚴重不符的聲名。

很多人對陳春花的共同感受是,如果試圖回憶一下她哪怕一句讓人記憶深刻的管理洞見,都幾乎想不出來。但在網絡上類似“中國德魯克”、“傳奇女性”與“管理第一人”之類誇大宣傳的語言卻密集出現。

這種誇大宣傳,會讓很多專業人士感到極大的不適。例如,在這些誇張的宣傳中,筆者尤其在看到對陳春花冠以“中國德魯克”的說法時,會覺得極爲荒唐。熟悉德魯克的人都會了解,德魯克先生在青年時期便學富五車,一生更是著作等身,其不僅創建了管理學這門學科,還在社會學、政治學領域都有着極深的造詣,是真正“大師中大師”。而陳春花與德魯克在專業水平之間有着天壤之別,將陳春花稱爲“中國的德魯克”,這不僅是對已去世的德魯克先生的褻瀆,也是對中國管理學界的一種侮辱。這也是爲什麼在學術界,幾乎沒有任何一位資深學者出來聲援陳春花的重要原因。

第二,陳春花在專業上漏洞百出,也給了公衆很多質疑其專業水平的把柄。

例如,筆者極爲不認可陳春花在近些年長期宣揚的一個“非連續性增長和指數型增長”的觀點,例如:

“企業沒有大小之說,只有快慢之分。如果你今天還在談論自己企業的規模,那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沿着舊地圖,一定找不到新大陸;不去探險、探索,新大陸就離你很遠。”

“危險的現象是,很多企業還在沿用工業時代的邏輯,就是連續的、可預測的線性思維。我們不能停留在預測連續性和線性的思維當中,而是將數據、協同、智能等要素碰撞在一起,重構商業系統的結構,帶來非連續、不可預測的非線性思維。”

陳春花的這些觀點來源於當時大量通過資本催生的畸形增長企業。例如,瑞幸、樂視、摩拜與ofo等昔日曇花一現的企業,都是陳春花經常引用的案例。

對應陳春花的這個觀點,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在其著作《選擇卓越》中,則有一個幾乎相反的“20英里法則”的觀點。吉姆·柯林斯認爲,最終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都不是在某一個時期追求絕對高增長的,而是對勻速增長保持着高度紀律性。在繁榮期不會追求過度的高增長,同時在蕭條期也不會放棄對合理增長的追求。

爲什麼陳春花與吉姆·柯林斯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呢?根源是陳春花的觀點是基於對企業表象的粗淺瞭解下的直覺判斷,而吉姆·柯林斯則是基於多年實證研究而獲得的深刻洞見。在《選擇卓越》之前,吉姆·柯林斯還創作了《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與《再造卓越》三本商業經典,每一本都是其帶領團隊歷經多年的實證研究而創作的成果。

作用到現實的商業世界,陳春花的“非連續增長”理論無疑是危害巨大的。真正對商業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會很清醒地認識到,連續性的線性增長才是商業的基本規律,指數型增長的業務可遇不可求,且很多表象上的指數增長,背後其實是外界看不到的很多年的能力沉澱。如果過多地引導創業者去追求指數增長,這將導致中國商業界盲目追求速度與規模的浮躁風氣。

後來的事實也都證明,陳春花提到的很多指數級增長的企業都出現了巨大問題,這也讓公衆開始產生疑問,爲什麼一直被奉爲管理專家的陳春花,卻在遇到瑞幸、樂視、摩拜與ofo等標新立異的企業時,完全沒有展現出一位專家應有的專業判斷力。而吉姆·柯林斯的“20英里法則”,無疑是歷久彌堅的真理,其纔可以真正給到企業家們真正有價值的行動指引。陳春花與吉姆柯林斯的差距,也正是一個僞大師與真大師的真實差距。

第三,陳春花在謀取商業利益上極爲貪婪。

據悉,陳春花註冊有多家公司,這些公司每年圍繞其個人IP的商業創收高達億元級的規模,而在這個生意鏈條中也綁定了大量的圖書出版商與培訓諮詢機構。我們看到很多對陳春花進行不實鼓吹的文章,多是圍繞陳春花這個生意鏈條上的產物。作爲最大的受益者,陳春花很難完全與這些文章撇清關係。

如果是一個純粹的商人在謀求商業利益上過於貪婪是不太容易被注意的,但陳春花作爲北京大學的知名教授,公衆對其有着一個“文人”的期待。而其卻把大量時間花在出席各種商業場合,賺取不菲出場費時,哪還會有精力去做專業研究與教書育人,也無法再保持一個學者的中立客觀。

例如,另外一位商業網紅吳曉波也飽受質疑。早期,得益於《大敗局》、《激盪30年》等作品,吳曉波也曾贏得了不錯的口碑,但後期四處走穴,爲各類經不起推敲的企業站臺,最終也持續遭受質疑,落下了一個“二流文人,三流商人”的名聲。

2

上述三個問題,纔是陳春花身上最根本的三個問題。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滋生了網絡上衆多誇大事實的文章,造成對華爲公司的干擾,進而帶來華爲毫不客氣的官方聲明。

華爲的官方聲明,又讓陳春花從商業領域出圈,成爲一個社會熱點人物,這才導致網友們挖掘出陳春花的博士學歷造假。而博士學歷造假,讓公衆早期只是對其專業性與商業炒作進行質疑,擴展到對其是否具備一個教授資格的質疑,這動搖了陳春花作爲大學老師最基礎的生存之本。最後導致北京大學對陳春花展開調查,陳春花也被迫提出辭職申請,聘用合同被中止。

所以,總的來看,誇大對華爲的貢獻與博士學歷造假這兩件事情,都不是陳春花今天困境的根源。最根本的問題是陳春花自己在學術上沒有任何實質性成就,在專業上漏洞百出,同時在營銷上過度包裝自己,在謀取商業利益上表現得過於貪婪,卻坐享遠超個人能力、品行與價值創造的巨大名利,違背了公衆對一個學者教授應有風骨的期待。

“德不配位,必遭其殃”,在當前極爲透明的輿論環境下,如果一個名人具備了上述幾個條件,身敗名裂便成爲了一種必然。雖然也有一些與陳春花私交不錯的朋友,爲陳春花抱不平,但其實陳春花並不委屈。也許在日常交往中其是一個和善的,私德不錯的人,但從一位公衆人物的角度來看,當前結果是其名不副實,但卻獲得北大教席,賺得上億身家所必須承擔的代價。

另外,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陳春花其實並沒有必要通過公開聲明再來爲自己辯解。因爲所有的辯解,在其自身最核心的問題面前都變得空洞無力,並且只會引起輿論領域新的千層浪。這時,陳春花更應該做的是正視自己的核心問題,認真反思,並靜下心來去做真正高質量的專業研究,用未來的專業成果來重新證明自己。如果陳春花無法正視自己的問題,還希望通過辯解來恢復名聲,重新大張旗鼓地公開演講,四處爲企業站臺而謀取商業利益,那麼其將永遠無法爲自己重新贏回尊嚴。

但顯然陳春花還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裏沒有跳出來,在公開信的最後,其還儼然以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專家的身份來教導中國的企業家們,“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和國家一同崛起、強大,面向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持續發展,並取得應有的價值。”

但事實是,中國很多企業都早已經爲中國的管理實踐創造了廣被認可的巨大價值,而陳春花不僅沒有創造任何價值,相反讓中國整個管理學界的聲譽受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