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辭職,MBA教育的一次尷尬案例

三聯生活週刊

文 | 邢海洋

8月3日,事關北大教授陳春花的一大懸案終於落地,她主動請辭,北大也終止了聘任合同。對於“假學歷”風波,她也給出了一個很詳實的解釋,原來是跟復旦大學教授學習,博士論文也曾答辯,可惜的是時運不濟,趕上了教育部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未能認證學位。

圖 | 北京大學微博

在這場“學歷造假”風波之前,陳春花是頭頂光環的“網紅教授”,兩次獲評《財富》“中國50位最具影響力商界領袖”,蟬聯四屆《財富》“中國最具影響力25位商界女性”。著作等身,出版有30種管理類書籍,以研究企業成長、數字化時代組織管理爲專長。她還曾下海擔任企業CEO,取得了顯著的業績。辭職前,她是北大國發院教授,BiMBA商學院院長,據傳授收課費高達十萬元,如此光鮮亮麗,又是在最高學府的北大,是很難和假學歷聯繫在一起的。

按陳老師的說法,在入職北大的時候她已經將這一情況通報了院方。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裏,學院的官網裏還曾介紹過她的博士背景,她還在南京大學做了博士後研究,沒博士學位,又怎麼可能有博士後?當然,這也可以解釋爲教育部不認可博士學位,並不意味着就沒有博士學位。可南京大學也是國家的超一流大學,難道也不按照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審覈博士學歷?

圖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官網

陳老師對自己博士學位的解釋,也牽扯到了復旦大學,她表示當初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首席教授蘇東水(已故)推薦她就讀,那麼,這是復旦大學和愛爾蘭歐洲大學聯合辦學,還是蘇東水教授在愛爾蘭歐洲大學兼職教授,這些事情應該不難查清。但既然連教育部都不予認證,復旦大學教授還爲其工作,這些現象背後揭示出那個時代商學院教育的不堪的一面。

歷史的問題當然還需要以歷史的眼光看待,要置於當時的情境中。以現在的教育環境去認知當年的聯合辦學未免也太主觀了。當時的環境是,我們百廢待興,急需瞭解海外法律框架、管理理念,急需懂得實際操作的人才。海外畢業的MBA,即使不出自名校,也被國內企業追捧。而國內學校對海外機構的證書培訓,乃至聯合辦學也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其實,教育部出臺的《中外聯合辦學條例》正是對彼時聯合辦學過度繁榮的回應。陳春花老師的博士學位卡在了那裏,她的學位其實是轉型時期的犧牲品。

但既然是無心之失,不知者無過,這段20年前的求學經歷本不應該伴隨陳春花後來的職業生涯。彼時因爲人才極度稀缺,國內即使頂尖的商學院也並不要求教師有博士學歷,2016年陳老師入職北大,彼時,她已經在兩家著名的企業裏擔任過CEO,一個博士名頭顯然是沒有工作中的履歷更有價值,本可一筆帶過的經歷又何必再提起。

所謂實踐出真知,MBA教育類似於職業教育,特別需要有過實操經驗的企業家耳提面命。我想,她在山東六和集團總裁和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的實績,是足夠幫助她站上北大MBA的講臺的。

管理是不是科學?管理學是研究管理規律、探討管理方法、建構管理模式、取得最大管理效益的學科,學科從最開始的工廠生產環節管理到現在的組織管理,其研究內容其實很精尖,有人際關係學說、行爲科學理論等很多理論問題要研究,尤其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組織趨向扁平化、智能化,這一過程中,管理學者有很多題目可歸納整理,一衆規律待提練。

這裏就牽扯到了博士學習和碩士學習的不同點,經管方向上碩士學習以實用爲主,學會方法能夠熟練運用直接入職場,是一種速成式的學習方式。博士學習,是要在理論上承前啓下,需要有所發現,並有能力建構理論體系的,屬於學術範疇。一個博士的培養堪稱千辛萬苦,古人的螢窗雪案都不爲過。當然,博士學位加身,意味着寒窗苦讀有了結果,學術界認可了學子的研究能力。

商學院以爲MBA們提供了優厚的附加值爲榮,這是商學院立命的根本。學生們花着遠超過其他學科的學費,脫產兩年來上學,唯有藉助商學院裏學到的知識、獲得的能力在職場“開掛”,教育投資大變現,才能證實商學院的價值。直觀地,商學院的價值就表現在了畢業生的起薪上。按理說,商學院升聲譽的建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教授團隊的知名度也建立在有多少諾貝爾獎獲獎者上,可在我們這裏,或許是整個企業環境使然吧,教授卻傾向於明星化、企業家化,這不能不說是對管理學作爲一門人文學科的偏離。

陳老師的短視頻平臺賬號還停留在7月1日華爲發聲明前,這是一條講集中精力是如何重要的小品文,“培養意念集中的能力是每個成功人士必備的特質,如果我們把意念集中於一個目標,經過日積月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實現”。這之前的一條,則是“真正的成長,是心性的成長,空寂不誘,功利不貪,是樸實的生活方式,是安閒當下,是珍貴擁有,是知道進退取捨”。儘管短視頻的觀衆是普通大衆,但還是很難想象心靈雞湯式的感悟,出自頂尖商學院教授。陳老師或許太渴望把管理思想和理念通俗化,大衆化了,正因爲此,纔有了和華爲之間的一段“圍爐夜話”的公案。

這個世界圍繞着金錢在運轉,大衆渴望在經營管理中聽到傳奇故事,暢銷書商人推波助瀾。按理說,陳教授是不應該躋身到這一通俗文學名利圈的,可正因爲我們的學術環境與現實生活離得太近,又因爲MBA的教育處在了學術與企業經營的結合點上,纔會出現了上萬條華爲與陳春花的演繹。

不得不說,華爲的一紙聲明下,不僅陳教授處於被動,商學院的教育也被扯開了一角。早在20年前,商學院不必蹭科技公司的熱點,那時候商業學院萬人仰慕呼風喚雨,畢業生起薪所有行業裏最高。後來,IT業強勢崛起,程序員不僅搶了文科生的飯碗,還搶走了MBA的高薪水,西二旗裏穿着一身廉價行頭的碼農們,收入遠超過CBD裏的西裝革履的諮詢師、會計師。商學院裏的企業案例強勢擁抱科技公司,科技企業卻寧願保持神祕。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