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世龙 潍坊报道

“全国乡村振兴看山东、山东乡村振兴看潍坊”。

作为山东省潍坊市的县级市——昌邑市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青阜路径”。在青阜村,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经过引水改地,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和科技化降本增效,如今成了“吨半粮田”,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畜牧、养殖、深加工等多元化发展齐头并进繁荣之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基层乡村振兴工作怎么做,又该从何处振兴?各路资本涌入乡村能否赚钱?又该以何种姿态进入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昌邑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钟百川,从一线政府角度来解析乡村振兴方法论。

乡村振兴需多方努力

《中国经营报》:能否介绍一下当前基层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实施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如何让村集体实现自我“造血”,有何经验可以分享?

钟百川:当前昌邑市的乡村振兴工作主要还是承接以往扶贫办的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防止返贫情况发生。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作,主要包含5个方面的振兴,分别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单纯靠乡村振兴局一个单位的努力难以做到,这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及其他兄弟单位的支持,还有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以我们为例,我局目前核定的有2个行政编制和10个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也都是从其他各个单位抽调而来,如果没有其他兄弟单位的支持,工作难以开展。当前,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乡村振兴工作,让我们放开手脚干活。以潍坊市级层面为例,市里向昌邑派驻了18个驻村第一书记,每个书记都分别来自不同市直部门,潍坊财政按照每名第一书记20万元资金进行配置帮扶,或用于产业项目,或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各个部门所带来的政策、资源、项目。

就昌邑市乡村振兴局而言,目前每年能调动的资金大约在1000万元左右,这些上级拨付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全市24个乡村振兴项目,主要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两大类。基础设施类的投资主要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形成固定资产确权给村集体,而产业项目则包含光伏、蔬菜大棚、养殖等不同类型项目,一个产业项目可能对应一个或几个村集体,项目分红入账村集体。

乡村要实现“造血”,主要还是依靠产业振兴,只有把产业项目搞活,村集体才能有持续性收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在年底征集产业项目,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才能纳入项目库,等来年我们会根据上级资金拨付情况来确定项目。

举个例子,此前我们将400多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购买2台农业大型机械,以租赁的方式交付给某公司,但这2台机械是确权到33个村子,该公司会每年拿出9%的收益对这33个村子进行分红,村集体可将这笔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困难村民救助等其他方面。如果相关公司经营不善,我们可以终止合同收回资产,这样能保证我们的扶贫资金不流失,不减值。

资本要做价值投资

《中国经营报》:就目前而言,乡村振兴多数是靠能人带领,如果一个村子没有能人怎么办?你认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先从哪方面振兴?

钟百川:当前很多乡村之所以能致富,确实主要是要靠能人的带动。以青阜村为例,当地原来是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在孙德东的带领下,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通过引水改地,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种粮,走出了“青阜路径”,实现了乡村致富。对于没有能人的村子,我们也联合农业农村局等兄弟单位开展一系列的技能培训,目的就是培养能人。除了内生培养能人,我们还借助外部专家、各类政策和资源等支持。

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要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得以振兴,乡村才能实现自我“造血”。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资本能否在乡村振兴领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要注意什么?

钟百川:乡村振兴需要各种资源的进入和支持,资本尤其重要。可以明确地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实现双丰收,而且能赚大钱,乡村大有可为。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资本进入要有心理准备,耐心最为重要,做好价值投资准备,不能追求短平快,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尤其是以农业为例,因为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这不像工业品,开动机器就会按照设计图纸生产出可复制的产品,而粮食价格虽然国家有保护机制,市场风险较小,但自然灾害却是难以避免。

其次要有情怀。所谓有情怀就是要热爱农村的每一寸土地,和农民打交道是一门学问,并非完全可以照搬照抄商业逻辑,资本如果不接地气,和老百姓对着干,往往干不成。其实这就是农村的人情世故,你只有爱农村,有情怀才能真正理解老百姓的想法。至于其他的都可以交给市场去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