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近日舉行的臺海軍演中,出現了海峽兩岸驅護艦同框的場面。其中一張照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052C型150“長春”號導彈驅逐艦在前,中國臺灣地區的“成功”級導彈護衛艦緊跟其後。而在另一張照片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士使用望遠鏡瞭望時出現了中國臺灣地區年過半百的“古董艦”——“濟陽”級“蘭陽”號導彈護衛艦的身影,艦體上多個地方鏽跡斑斑。

此次臺海軍演區域附近出現了多艘臺軍戰艦,包括“基德”級驅逐艦、“濟陽”級、“成功”級和“康定”級護衛艦,大多數戰艦艦齡已經超過30年,部分甚至服役了50年,而解放軍戰艦不僅艦齡短,而且性能先進,因此,兩岸戰艦同框照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解放軍報》發佈的軍艦航行照片引發熱議,近處爲臺軍“蘭陽”號護衛艦,海岸線上的白色柱狀建築物依稀可見(紅圈處)。本文圖片:央視新聞截圖、 @解放軍報

現役艦隊:老邁年高,苦苦支撐

目前,臺軍現役驅護艦共計26艘,分別是4艘“基隆”級導彈驅逐艦、10艘“成功”級導彈護衛艦、6艘“康定”級導彈護衛艦以及6艘“濟陽”級導彈護衛艦。其中,“基隆”級導彈驅逐艦、2艘“成功”級導彈護衛艦(PFG-1112、1115)以及“濟陽”級導彈護衛艦均爲從美國採購或者租借的老舊戰艦,服役時間集中在20世紀70至80年代,退役後由美方轉交給臺方,堪稱名副其實的“古董艦”。

餘下8艘“成功”級導彈護衛艦和6艘“康定”級導彈護衛艦雖然屬於新造戰艦,不過大多數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服役的,最年輕的“成功”級導彈護衛艦“田單”號於2004年服役,是26艘驅護艦中唯一的“00後”。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現役各型驅護艦總數已經超過160艘,而且“00後”“10後”乃至“20後”已經成爲絕對主力,“90後”都已所剩不多了。所以,兩支艦隊從艦齡上做對比,臺海軍如同遲暮老叟,而人民解放軍海軍正是青春勃發的少年,不可同日而語。

參與演習的“長春”號導彈驅逐艦,遠處爲臺軍“成功”級護衛艦。

從臺海軍各型驅護艦的服役狀態來看,艦齡最老的“濟陽”級護衛艦是狀況最不樂觀的。該級艦原本爲美國海軍“諾克斯”級反潛護衛艦,在20世紀90年代初批量退役後,臺軍曾經提出以“租借”的方式接收了9艘。不過,美國海軍經過全面檢查,只能挑出其中技術狀態尚可的8艘交付給臺軍,可見當時其服役狀態就比較差。而且,所謂的“租借”其實就是變相出售,臺方可以無限期續租甚至買斷。

作爲一款專門用於反潛的護衛艦,“濟陽”級護衛艦最致命的缺陷就在於防空反導能力近乎於無,最初僅裝備1座“密集陣”近防系統。後來,臺軍爲其加裝了固定裝置發射的“標準”-1中近程艦空導彈發射系統,備彈僅10枚,防空能力提升幅度非常有限。再加上該艦的動力系統依然採用老舊落後的高壓蒸汽輪機,維護保障難度很大,因此最初8艘中的2艘(“濟陽”號和“海陽”號)早已退役,後作爲靶船被擊沉。

餘下的現役6艘“濟陽”級護衛艦雖然狀態不佳,但是由於該級艦是目前臺軍中唯一裝備大型低頻聲吶和拖曳陣聲吶,並且可以配備反潛導彈以及反潛直升機的戰艦,其主力反潛艦的地位一時也無法被其他戰艦取代,所以只能繼續延壽服役,苦苦支撐。

臺軍“康定”級護衛艦。

改進升級:小打小鬧,聊勝於無

相比老邁年高的“濟陽”級護衛艦,其他三型驅護艦在服役後都經歷了改進升級,或者制定了相應的計劃。比如,臺軍現役噸位最大、同時也是戰鬥力最強的4艘“基隆”級驅逐艦,原本爲美國爲伊朗建造的“居魯士”級驅逐艦(在“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基礎上全面改進而來)。後來,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國海軍將這4艘戰艦留爲己用,重新命名爲“基德”級驅逐艦,1998年便全部退役封存,後於2005年至2006年期間陸續解封,被出售給臺軍。

服役後,臺軍對“基隆”級驅逐艦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升級,比如:武器制導系統由Mk13升級爲Mk14,三座標對空搜索雷達由AN/SPS-48C升級爲E型,最大搜索距離提升至426公里,防空導彈採用最大射程153公里的“標準”-2MR BlockⅢA,“密集陣”近防系統由Block0升級爲Block1B。此外,臺軍還計劃耗資20億元新臺幣,在未來幾年將“基隆”級驅逐艦的電子戰系統由AN/SLQ-32(V)3升級爲(V)6型。

“成功”級護衛艦的仿製原型爲美國海軍改進型“佩裏”級護衛艦,並且根據其作戰需求進行了改進設計。在艦載武器方面,“成功”級護衛艦相比“佩裏”級護衛艦有所提升,除了1座Mk13 Mod 4單臂導彈發射架、1門“奧托”76毫米自動艦炮、1座“密集陣”近防系統以及2具三聯裝Mk 32型魚雷發射管以外,還加裝了4座雙聯裝“雄風”-2亞音速反艦導彈發射架、2門“博福斯”40毫米單管自動艦炮,增強了對海和對空打擊能力。

“濟陽”級護衛艦艦體多出鏽跡斑斑,折射臺海軍尷尬裝備現狀。

之後,隨着技術的發展,臺軍在2007又將“成功”級護衛艦的2座雙聯裝“雄風”-2亞音速反艦導彈發射架換裝爲“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架,實現兩種型號導彈的混裝。而該艦原本的“奧托”76毫米自動艦炮也換裝爲隱身炮塔版本。不過,這些改進僅限於自建的8艘“成功”級護衛艦。2014年購買的2艘退役的“佩裏”級護衛艦仍然保持原有的技術狀態。

對於6艘“康定”級護衛艦(從法國引進的“拉斐特”級護衛艦),臺軍更是不惜重金爲其進行改造升級。根據目前臺媒透露的信息,臺軍首先計劃在2023年之前耗資超過8億元新臺幣對“康定”級導彈護衛艦的DAGAIE干擾彈發射系統進行延壽,由法國DCI.DESCO公司負責完成。之後,臺軍還準備花費431億元新臺幣對“康定”級導彈護衛艦的作戰指揮系統、雷達系統以及防空導彈系統進行全面升級,希望以此提升該艦的對空、對海以及對潛作戰能力。

從以上三型驅護艦的改進升級計劃可以發現,臺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在“打補丁”。在戰艦基礎設計早已經落後於時代發展的前提下,這種“打補丁”式的改進升級計劃所帶來的作戰能力提升其實非常有限,“臺獨勢力”想要憑藉這些“古董艦”“以武拒統”可以說是癡心妄想。

“震海計劃”的護衛艦模型,配備了相控陣雷達和垂直髮射系統。

下一代:“震海計劃”, 發展不順

爲了改變日益衰落的現狀,臺軍也提出了下一代主力戰艦建造計劃,也就是所謂的“震海計劃”,計劃設計建造一款具有世界主流技術水平的導彈護衛艦,數量預計將達到15-20艘之多。

根據相關信息,“震海計劃”屬於其所謂的12項造艦項目之一。臺軍要求該艦具備良好的抗風浪能力,大幅提升自動化水平以減少艦員編制,採用完全的雷達以及紅外隱身設計。在具體參數上,“震海計劃”導彈護衛艦艦長135米,寬15米,喫水5米,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4500海里,標準排水量4500噸,並且有可能視情況增加至5200-6200噸。其艦體設計也可發展成爲多功能人員運輸艦。

在覈心設備上,“震海計劃”導彈護衛艦將裝備自研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仿製美國Mk41的導彈垂直髮射裝置(8單元爲一組),採用“海劍”-2艦空導彈以及“雄風”-2/3兩型反艦導彈。臺軍原本計劃在2018年開工建造首艘“震海計劃”導彈護衛艦,3年內完成,後續再建造5艘,首批6艘護衛艦,以代替最老的6艘“濟陽”級導彈護衛艦。然而,時至今日,“震海計劃”的設計建造進度已經嚴重拖延,關鍵在於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導彈垂直髮射裝置的研發遭遇了難以突破的難關。據報道,目前,臺軍有意從美國洛·馬公司採購AN/SPY-7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彈垂直髮射裝置也可能外購,後續進展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