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九三學社原中央委員、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原副主委、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劉建軍(左二)。

(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原副主委劉建軍:憶扶貧往事 念“甜蜜”事業

中新網成都8月9日電 (單鵬)“專家們在樹上示範‘拿枝、扭梢’,第二年滿樹果子,農民們喜不自禁,到處傳說‘樹子不聽話,專家就用手揪它幾下,不掛果的樹就結滿果子了’。”近日,九三學社原中央委員、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原副主委、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劉建軍接受中新網專訪,回憶曾親身參與的民主黨派科技幫扶工作時如是說。

1982年1月,劉建軍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畢業分配到原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現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工作,1987年加入九三學社。上世紀90年代初,重慶市委統戰部組織民主黨派專家對山區貧困農民進行科技幫扶,劉建軍也參與其中。一開始幫扶工作並不順暢,當時農村信息閉塞,農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很多人固守舊觀念,不相信專家們講的技術。

劉建軍在實驗室。

“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當時民衆生活較貧困。1978年後陸續引進50多萬株蒼溪雪梨,由於缺技術,普遍低產甚至無收,很多果園只開花不結果或根本不開花。”劉建軍回憶說,這些果樹不開花是因爲長勢不平衡,通過“拿枝”和“扭梢”改變了植株營養分配,促進了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而開花。只開花不結果則是因爲缺乏授粉品種或搭配不當。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加上科學管理,所以果樹轉爲豐產了。通過技術培訓,當地民衆轉變觀念,自覺接受、學習和應用科學種果技術,培訓、示範、推廣局面就此打開。

劉建軍說,科技扶貧期間,僅蒼溪雪梨項目,專家組先後12批80多人次趕赴基層。不論寒冬酷暑、颳風下雨,專家們每天早上背上一個軍用水壺,帶着兩個饅頭,腳蹬自行車,跋山涉水,深入田間地頭,傳授蒼溪雪梨綜合改造技術。有時突然下雨,專家們就淋着雨給村民講解、示範。還有一位九三老專家在爲村民基地調運果苗途中因車禍獻出生命,村民們非常感動,“因此‘九三專家’在當地受到很高的尊敬和禮遇”。

劉建軍(前排左一)帶隊赴廣安區開展IFAD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優勢產業調研。受訪者 供圖

劉建軍還先後參加了九三學社在四川廣元市持續數十年的“九廣合作”科技扶貧,以及“九攀合作”“九綿合作”。在國務院和四川省委關注的簡陽三岔鎮“抓發展促穩定”治理性產業科技扶貧,青川縣江邊村的九三學社中央“5·12地震”災後重建科技扶貧,四川省統一戰線“黨外知識分子武勝幫扶基地”科技扶貧等工作中,劉建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建軍的本職工作主要是從事柑橘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據瞭解,中國是世界柑橘的重要起源中心,又是柑橘第一生產大國,但過去絕大部分主栽品種都依賴進口。在劉建軍看來,加強果樹育種攻關十分必要,要自主培育出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新品種參與市場競爭,爲老百姓提供更加豐富的果品。“所以四川省設定長期專項,我擔任首席專家,組織省內高校院所聯合,用了幾個五年計劃進行育種攻關,目的就是在引進、評價、篩選、利用國外品種的同時,加強自主創新的新品種選育,培育民族果樹種業,參與國際競爭、改善國內供應。”劉建軍說,他所主持的柑橘團隊目前已培育出20多個新品種,有的品種已能媲美和替代國外一流品種。

通過品種優化和結構調整,四川柑橘供給側結構改革形成了鮮明特色:種類以檸檬、甜橙,雜交柑橘爲主,採摘期重點發展晚熟,錯峯上市。“現在四川檸檬、晚熟血橙的發展規模均佔全國80%以上,晚熟耙耙柑和醜柑的生產基地全國最大。晚熟品種面積從原不足3%發展調整到近50%,成爲全國名列前茅的晚供柑橘基地。此外,四川柑橘濃縮橙汁加工產能也位居全國之首,約佔全國60%。”劉建軍介紹說。

劉建軍先後擔任過縣政協、市政協和省政協委員、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全國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和建言獻策近30年。長期與農業、農村、農民打交道的劉建軍有着很深的“三農”情結。他圍繞“三農”政策和落地執行情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改進職業農民培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等,提出40多份提案議案。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過程讓他記憶猶新。

“我覺得這是個問題應該得到公開解決。一個部門如果解決不了,國家可以組織幾個部委聯合發力。”劉建軍說,後來國家專門召開了立法座談會,相關法律法規也順利出臺。“現在國家非常重視土壤污染治理,很多省、市、自治區土壤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如今,年過六旬的劉建軍作爲四川省政府參事繼續履行資政建言職能,同時仍活躍在柑橘科研生產一線,並經常深入農村開展鄉村振興技術培訓。“我從事的水果專業是一個‘甜蜜’的事業。統戰建言也是如此,政治上和諧、溝通上暢通,大家都爲國家興盛積極發揮作用,我覺得這也是很‘甜蜜’的事業。希望祖國和人民未來的日子越來越‘甜蜜’。”劉建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