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宋輝

部分財險公司“將賣保險異化爲賣藥”的現象,在近期引起監管關注。上海證券報記者昨日獲悉,銀保監會財險部近日發佈了《關於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保險業務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風險的通報》(下稱通報)。

通報稱,近期,在對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開展日常監管和非現場監測過程中,銀保監會財險部及相關銀保監局發現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急速增長,且基本集中於同一類業務模式。

具體來說,部分保險公司與擁有互聯網醫院、健康科技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關聯公司的相關業務集羣開展合作的過程中,用特定藥品團體醫療保險方式承保客戶因已確診疾病發生的後期藥品治療費用。

業內人士表示,保險是對客觀存在的未來風險進行轉移,未來風險的發生與否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保險理賠的觸發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被稱爲“或然事件”。但是,上述團體醫療保險是對已患病客戶的後期藥品治療費用進行承保,這些費用隨着客戶的治療是必然發生的,因此被業界稱爲“將賣保險異化爲賣藥”。這種業務模式顯然違背了保險的基本原理。

根據通報,在實際業務承保中,保險公司通過將等待期設置爲0天、將保險責任終止條件設置爲給付一次等方式迎合業務模式需求,保費收入與藥品價格相近,從收取保費到支付賠款間隔時間較短,且公司未參與掌握核心風險管理環節,業務持續虧損。

一位熟悉上述業務的保險人士告訴記者,其所在的健康科技公司便是與保險公司合作這類業務的主力。這家健康科技公司一年能通過這類業務給合作保險公司帶來高達數十億元的保費收入,健康科技公司從中提取的手續費用約佔保費收入的10%至20%。目前,該公司的合作對象主要是中小財險公司和大型財險公司的部分省級分公司。

通報稱,在上述業務中,保險公司通過與有關機構合作,使用短期健康險產品實際承擔已確診客戶發生頻次確定、損失程度確定的醫療費用支出,異化了保險業務,使保險“或然事件”成爲“必然事件”,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和風險。

一方面,保險公司承保的是確定發生的醫療費用支出,不符合基本保險原理,且無法通過重大風險測試。另一方面,保險公司風險管控缺失,前端承保和後端理賠等核心環節均由相關機構掌握,保險公司不掌握自主定價權,也未實質參與風險管理,無法體現保險經營管理風險的基本功能作用。

既然這類業務存在風險,爲何部分財險公司還願意大力發展?上述保險人士表示,在保費考覈壓力下,保險公司大力發展上述業務。這兩年,上述業務增長較快,可快速擴大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助力業務團隊完成業務考覈指標。

但是,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上述業務的價值很低。上述保險人士表示,客戶資源往往被健康科技公司等第三方平臺所掌握,保險公司很難接觸到;且這類業務面向大病、慢病人羣,風險偏高,繼續開發價值不大;這類業務所帶來的保費收入會很快賠付給被保險人,保費快進快出,險企也無法沉澱資金,賺取投資收益。

通報表示,銀保監會財險部將會同相關銀保監局對相關公司採取監管措施。各財險公司要及時排查短期健康險業務,不得開展任何類似的、不符合保險原理、失去保險或然性的短期健康險業務,確保業務依法合規,確保業務可持續性,維護行業良好社會形象。

通報提出,各財險公司的自查整改報告應於8月19日前報送銀保監會財險部及屬地銀保監局。各銀保監局要持續關注此類業務情況,強化風險監測和監督檢查力度,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採取相關監管措施或予以行政處罰。

通報要求,下一步,各財險公司應緊緊圍繞保險保障本源開展產品創新工作,結合不同被保險人的風險特點,持續優化保險產品、體現風險保障責任,滿足不同人羣在藥品和健康管理服務等方面的需求,依法合規開展短期健康保險業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