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401.96公斤!”“304.18公斤!”

據《甘肅日報》近期報道,在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汪陳灣村“蘭大211”旱地冬小麥示範田裏,來自平涼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種子站、農機推廣中心的專家在進行實收測產。經過收割、脫粒、去雜、水分測定、稱重等環節,測產專家組組長宣佈了兩組測產數據。第1組數據是“蘭大211”小麥的實打實測數據,第2組數據則來自農戶自留種小麥的對照樣地,兩組數據相比,小麥產量增幅達32.15%。

上述《甘肅日報》的報道介紹,這是峽門鄉山區小麥單產的歷史最高紀錄。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杜彥磊教授介紹,“蘭大211”是蘭州大學李鳳民教授團隊歷時14年培育的冬小麥新品種,具有豐產性突出、抗病性好、適應性廣、越冬性強等特點,非常適合峽門山區等高海拔地區推廣種植。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以蘭州大學命名的“蘭大211”冬小麥新品種的培育者李鳳民已經於去年11月加盟南京農業大學。

據南京農業大學官網介紹,李鳳民,1962年10月生於河北省新樂縣,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耕作學與農田生態學,農業生態學,作物生態學。1983年內蒙古大學植物生態學本科,1989年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大學植物生態學專業碩士,1992年華東師範大學生態學專業博士,1994年蘭州大學博士後,一直在蘭州大學工作至2021年11月,此後調至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

李鳳民還曾擔任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5-2002),乾旱和草地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2011),生命學院副院長(1999-2002, 2006-2008),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4-2019),2007牽頭建立旱寒生態學創新引智基地 (現爲2.0版),2007-2011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創始期主任。

李鳳民建立了以生活史生態學爲基礎的作物羣體抗旱性理論框架,開展小麥育種理論和實踐研究。系統研究了旱作農業集水補灌、田間微集水、作物生產力和土壤質量演變關係、以及苜蓿草地與作物輪作等,提出了旱地生態農業理論與技術體系。近年來總結提出深碳農業理念,推進生產生態相融合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

李鳳民牽頭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與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農業科學獎和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發表論文380餘篇,其中SCI收錄250餘篇,綜合H指數71。李鳳民還兼任第六、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第三、四、五屆科技委生物學(二)學部委員,中國生態學會農業生態學專委會副主任,諮詢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農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先後任Agron J、Agr Ecosyst Environ、Field Crop Res、Agroecol Sust Food等國外學術期刊和多個國內學術期刊編委會成員。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