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文/李安琪

編輯/蘇建勳

自動駕駛領域,又一起慘烈的事故發生。

8月10日,寧波一處高架橋,一輛小鵬P7以80km/h時速毫無預警地撞上一輛停放着的故障車輛。視頻現場顯示,車輛尾部嚴重損毀,位於車尾後方的車輛檢查人員被撞飛導致身亡。

從疑似該小鵬P7肇事車主的聊天記錄來看,事發時車輛處於啓用LCC(車道居中輔助)功能狀態,但車輛沒能識別前方靜止車輛,也沒有任何預警,加之自身處於分神狀態,導致車禍發生,車主輕微擦傷。目前,警方已經立案調查。

小鵬汽車也已回應:經覈實,8月10日下午,寧波一車主駕駛車輛與前方檢查車輛故障人員發生碰撞,發生人員傷亡。我們爲本次事故中不幸離世的遇難者感到悲痛和惋惜。目前交警部門已經立案處理,門店已第一時間已前往現場協助處理。我們將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持續跟進後續結果,並協助客戶處理後續相關事宜。

質疑故事的聲音很多。有人認爲事發時被撞車輛停放不夠規範,但也有網友表示,從流傳的視頻來看,被撞者是在調整警示筒的過程中被撞的。具體事發經過還需要交警進一步公示。

而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是小鵬P7以及P7肇事車主。

從網傳的聊天記錄來看,小鵬P7車主稱,以前也遇到過緊急情況,車輛是有預警的,但這次沒有預警。社交平臺上對此事的評論也無一例外地走向“兩個千萬”:駕駛員千萬別過度相信輔助駕駛,千萬別把輔助駕駛當自動駕駛。

有網友指出,小鵬汽車用戶手冊和培訓中都明確告示了LCC功能在特定場景下可能無法識別靜態物體,需要駕駛員時刻注意並接管車輛。

類似的案件也曾發生。今年4月,也有一輛小鵬P7在國道上開啓輔助駕駛後,撞上了前方一輛側翻車輛。幸運的是,沒有人員傷亡。小鵬官方當時的回應是:初步判斷爲車主在使ACC+LCC(自適應巡航、車道居中輔助)過程中,沒有保持對車輛前方環境的觀察並及時接管車輛所致。

言下之意,車主沒有遵守手冊內容,發生事故不能怪車企,只能用戶背鍋。

這已經成爲智能汽車行業的一種怪象:每次有輔助駕駛事故發生時,都有聲音跳出來表示,車企已經盡到了告知義務,都是用戶沒有及時接管車輛惹的禍。這種邏輯就像苛責“女孩子遇到危險是因爲半夜出門”一樣,因爲女孩子不夠警覺,才導致壞事發生。

這也是自動駕駛行業一貫弔詭的地方:往往在過度宣傳、悲劇發生之後,纔會強調當前功能還處於輔助駕駛狀態,駕駛員是最大的責任人。

誠然,在現有法律層面,駕駛員需要爲自身駕駛行爲負責,並非全然無辜。但事實上,用戶纔是自動駕駛過度宣傳背後的最大受害者。

小鵬和車主,該負什麼責?

LCC(車道居中輔助)是目前小鵬P7肇事事故中最大的焦點。

小鵬汽車用戶手冊中,車道居中輔助是“一項舒適性輔助駕駛功能”,通過配置單目攝像頭+前置毫米波雷達,輔助駕駛員控制方向盤,持續將車輛居中在當前車道,前提是在激活自適應巡航(ACC)功能後,LCC纔可使用。

該功能屬於最基本的L2級輔助駕駛範疇,不屬於小鵬汽車當下最熱門的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NGP(高速路上實現點到點自動駕駛)。

據36氪查閱,小鵬用戶手冊中ACC+LCC使用警告長達52條,列舉了各種系統可能無法工作的場景,其中就包括可能無法響應靜態障礙物。

也有小鵬汽車用戶表示,車主首次使用培訓時,小鵬汽車曾表明ACC+LCC無法識別低速或靜止的工程車/清掃車、橫停的事故車、凸出的隔離帶或者水泥墩等,需要車主立即接管車輛。

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王進告訴36氪:車企在用戶手冊中列舉了系統可能無法工作的情況,盡到了初步的告知義務,也確實規避了一定風險。但現實情況是,很少用戶真的會在開車之前特意去看說明書,時刻牢記哪些工況才能開啓功能。“用戶手冊往往會束之高閣。”

在現有法律層面,駕駛員需要爲自身駕駛行爲負責。至於小鵬在這起事件中有沒有責任?王進認爲,還需要進一步技術鑑定。

他表示,被撞車輛雖然靜止,但車尾還有人員走動,這種情況下車輛系統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有沒有起作用?這些需要進一步技術釐清。

據瞭解,小鵬P7擁有前向碰撞預警、緊急制動AEB功能,能對即將發生的碰撞發出預警和採取措施,但這次事故中預警和制動功能都沒有生效;同時車內的DMS(駕駛員監控系統)也無法檢測到駕駛員的分神狀態,駕駛員沒能及時調整;視覺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也存在明顯的技術短板,很難檢測到靜態障礙物....這些或許都是釀成悲劇的原因。

責任認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小鵬汽車和肇事車主拿出更多數據,或對簿公堂或私下調解。

自動駕駛虛假繁榮

回到事件的焦點。

事實上,車道居中輔助不是一項非常新鮮、前沿的功能。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也有類似的定速巡航功能。

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王進告訴36氪,燃油車時代有類似功能,車主操作不當的事故也曾發生,但彼時車企不會刻意把定速巡航宣傳成自動駕駛功能。但在智能電動車時代,自動駕駛成爲熱門概念。

“目前行業的討論方向、車企宣傳方向,都無形中讓消費者覺得自動駕駛指日可待,但自動駕駛只是一個長遠目標,當下智能化到了什麼程度,大家可能沒有嚴格區分。”王進說道。

換句話說,整個行業、車企和用戶對汽車智能化的理解存有偏差,出現巨大斷層。

此前分別於2016年和2021年,特斯拉蔚來汽車的輔助駕駛功能都釀出過輔助駕駛慘案。之後,汽車行業對自動駕駛的宣傳口徑已經有所收斂(比如產品名不再使用“自動駕駛”,而是改成了“領航輔助駕駛”之類)。

但在一些路測視頻中,車企的自動駕駛依舊是一種“無敵”的狀態。前段時間小鵬汽車公佈了城市NGP功能在鬧市區的測試視頻,表示小鵬汽車在廣州市區實現50分鐘全程0接管,途徑34個紅綠燈、14個左/右轉、10次主輔路切換、5個隧道等。儘管這還是個工程版本功能、測試車Demo,還無法交付給用戶。

透支預期功能,往往會讓消費者和用戶對車輛的輔助駕駛功能抱有不合理期待。用戶覺得可以走神,反正有攝像頭監控、有各種攝像頭、雷達等傳感器,但實際上,系統僅僅是輔助人類駕駛而已,而不是自動駕駛。

此外,車企渲染的是系統能在一定程度解放駕駛員雙手雙腳,試圖教育用戶信任、依賴系統,但這個過程是令人注意力分散的。

而現實情況是,用戶必須在緊急情況下對車輛接管——這本身需要極強的注意力。何時接管?留有多少時間給車主接管?這些都讓車主在信任和不信任系統中來回搖擺。

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邏輯。

一位使用過輔助駕駛系統的車主告訴36氪,開啓輔助駕駛系統後,身體上的駕駛疲憊雖然會減少,但注意力其實要比自己開車時更集中。“就像自己坐在了副駕一樣,不知道車子下一秒是否真的能夠應對,要隨時準備對系統糾偏,這對駕駛員的注意力要求其實是更高的。”該車主表示。

這些,只有爲自動駕駛付出過慘痛代價的人才知道,繁榮的背後其實不夠真實。

誠然,越來越多車企準備搭載更高算力的芯片,以及採用激光雷達作爲傳感器,以換取更安全的輔助駕駛功能。就在8月11日晚,小米雷軍也表示,首期研發要砸33億元,目標是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但車企仰望自動駕駛星空的同時,要讓消費者足夠了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機器輔助人類駕駛,向真正車輛自動駕駛進化的過程中,不該以人的生命爲代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