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堅守政府在經濟社會中的裁判員及公共服務提供者的本色,充分尊重市場主體在市場表達認知和行爲分歧的自由,經濟的內驅力才能滿血復活,各級政府立志過緊日子才能真正轉化爲讓市場主體真正過好自己的日子。

央行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新增社融7561億元,比6月的5.17萬億元降了八成以上,新增人民幣貸款6790億元,遠低於6月的2.81萬億元,其中進入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貸款新增4088億元,同比少增4303億元等,大部分金融數據呈現大幅下降狀態。

7月金融數據最突出亮點是社融數據結構呈邊際改善狀態:如剔除票據融資、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在上半年短期衝量等影響,企業中長期貸款等能真正進入實體的社融,7月同比少增3300億元,比上半年真正進入實體的社融每月同比少增5200億元的均值,少減了1900億元。這意味着,如果說上半年更多是爲經濟發展籌備糧草,那麼從7月開始各領域相繼進入播種耕耘期。

分部門看,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行爲預期中,政府依然在寬信用中一枝獨秀,居民和企業部門的預期轉弱現象在邊際上存在加深趨勢。

如居民中長期貸款僅增加1486億元,短期貸款減少269億元等,反映居民部門呈持續去槓桿態勢。居民存款也有所佐證,7月居民存款減少3380億元,同比少減10220億元,反映預防性儲蓄成爲居民的主要選擇。畢竟,從未來房價及房貸利率走勢看,房價增長率低於房貸利率將會常態化,房地產正在迴歸耐用消費品序列,加槓桿將導致居民在負債端與資產端都面臨風險敞口。

企業部門中長期貸款增3459億元,同比少增1478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136億元,同比多增1365億元,反映企業部門也存在去槓桿現象,而且票據融資的同比多增,預示7月企業信貸數據存在票據融資衝量問題。這警示企業的信貸需求主要滿足庫存週期週轉,而非資本支出。

1~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21.7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89萬億元。鑑於政府發債等主要集中在6月末前,而且由於去年政府債務節奏是後半年發力帶來的月度高基數現象,預計接下來幾個月的社融數據等都不會那麼亮眼。

7月金融數據警示中國經濟體系內存在兩個亟須改善的風險敞口:一個是流動性寬鬆,即居民和企業部門去槓桿;一個是資產荒現象,固定資產投資向固定資本形成的轉換能力有待提升。

不論是流動性寬鬆,還是資產荒,都是市場主體對未來的預期轉弱,反映在現實中就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其背後成因則深受系統性偏差(結構性問題)和市場噪聲(市場不確定性)等兩大變量影響。

當前將預期轉弱可量化是挖掘中國經濟內驅力的入口。一般而言,預期轉弱的兩大變量系統性偏差和市場噪聲,在數學圖示表達上呈鐘形分佈,結合自2010年以來中國GDP季度增速扁平向下的趨勢看,結構性問題是導致預期持續邊際減弱的主因。

當前中國經濟最突出的系統性偏差是,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平衡穩經濟與防疫情上需改進,如一些地方出臺防疫政策,要將穩增長考慮進去,這就要求各地在出臺防疫政策時,必須配套經濟風險緩釋政策,以避免防疫政策直接衝擊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性。又如在規範資本無序擴張上,應基於公共外部性立場,完善法無禁止即可爲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而非直接爲資本投向指點迷津。又如房市的“三穩”政策,要謹防扭曲刺激,引導缺乏風控能力的居民加槓桿等。

這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在行動和認知上釐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如所有的法律、政策,都旨在提高現代國家治理能力,及提高政府與市場邊界的認知和行爲共識。唯有如此,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才能框定在爲經濟和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及緩解公共外部性等領域,而不是直接進入市場或直接或間接指導資源配置。

總之,市場通過市場主體的分歧進行交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孕育企業家精神。唯有堅守政府在經濟社會中的裁判員及公共服務提供者的本色,充分尊重市場主體在市場表達認知和行爲分歧的自由,經濟的內驅力才能滿血復活,各級政府立志過緊日子才能真正轉化爲讓市場主體真正過好自己的日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