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農民日報

清晨的寧夏龍王壩鄉村振興培訓學院一角。

窯洞賓館、旱作梯田、綠樹成蔭、人來人往……盛夏的六盤山麓,寧夏西吉縣龍王壩村風景這邊正好。

上世紀70年代,西海固(寧夏中南部9個縣區的概稱,西吉、海原、固原構成其核心區域)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爲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2021年,地處西海固的龍王壩村接待遊客19萬人次,收入1900萬元,走出了一條培訓、旅遊、農業三合一的致富路子。

誰能想到,昔日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也有了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從窮山窩窩到美麗休閒鄉村,龍王壩村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如何通過培訓走出了致富路?帶着追問,記者來到龍王壩村。

初識——

熱情熱鬧的小山村

初到西吉縣,立即被眼前一座座旱作梯田震撼,層層梯田仿若絲綢垂落,行行莊稼宛如條條綠帶鑲織腰間,沒想到黃土高原還有如此壯美的景色!出縣城向西行駛約10公里,中國結、紅燈籠、黃窯洞由遠及近鋪展開來,不一會就到了龍王壩村。

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小山村裏熱鬧非凡。“我們這裏每天都有很多人,有參加培訓的、旅遊的、觀摩考察的……這不,又在準備明天央視的節目了。”龍王壩村黨支部副書記、寧夏瑞信龍王壩生態文化旅遊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焦建鵬滿臉笑容地介紹道。

一排排窯洞狀的賓館安靜地躺在梯田邊上,任憑人們進進出出。記者也大步走出賓館,倚欄遠眺,黃土高原上一座座梯田景觀盡收眼底。

漂亮的二層小樓,院中翠綠的蔬菜,不知不覺,已走到一戶村民家中。“最近客人挺多,這剛又走了一波。”聽到有人來,正在整理客房布草的小楊熱情地答道,這兩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但隨着龍王壩村的名氣越來越響,來培訓的、遊玩的人可不少,如今村裏家家都蓋起了民宿。

“正好我也回窯洞賓館,我帶你去吧。”回去路上,偶遇了大學生呂亞鳳,她十分健談:“我是原州區人,剛從寧夏大學畢業,學的就是旅遊管理,所以就來試試,來了兩個月發現真的很鍛鍊人!”據她說,龍王壩村還有不少來自周邊的大學生,有畢業的、也有打暑假工的,因此團隊年輕、有幹勁、有活力,她很喜歡這樣的工作氛圍。

不一會兒,中央農廣校農業農村主體人才和支撐人才培訓班開班了。44名來自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四省(區)的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一個個身穿印有“寧夏龍王壩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標識的熒光綠色短袖,走進文化禮堂,開始了爲期7天的培訓。

“來,幫我拍個照!”禮堂門前,不時有遊客駐足留影。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寧夏龍王壩村基地、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全國共享農民田間學校……門外掛滿了牌匾,的確格外引人注意。

“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太多了,多少會干擾裏面上課,之前上課的時候這邊不讓進,反而激起了遊客的好奇心,後來索性就讓他們參觀吧!”焦建鵬笑着解釋道。

深識——

以培訓帶旅遊的基地

同西北大多數地方一樣,龍王壩村的早晨也是從一碗拉麪開始的。

“記者同志,麪條怎麼樣?那邊還有蔬菜嘞!”正喫着,西吉縣農廣校常建平校長笑嘻嘻地走過來說道,“別小看這些蔬菜,馬鈴薯、雜糧饃,原材料都是咱村裏產的。學員們上課參觀,下課品嚐,兩全其美。”

記者納悶:這位縣農廣校校長怎麼對龍王壩村的情況如此熟悉?

他大笑道:“那你還真是問對了人!”

“2010年,西吉縣農廣校開始辦農民田間學校,把學校建到示範園區、地頭、合作社……”剛坐下,有着34年農民培訓經驗的校長自豪地說,“種植業的都有了,休閒農業也該做一個吧!”2014年,在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常建平思考道,正在靈感乍現之際,想到了大學生焦建鵬,聽說他回鄉搞起了農家樂。

“搞旅遊的弄田間學校幹啥?把遊客吸引過來就行,跟培訓有啥關係。”沒想到,第一次去就碰了壁。一次不成再去幾次,常建平“三顧”龍王壩,終於讓焦建鵬對農民培訓有了點興趣。沒多久,農廣校在龍王壩辦了一期休閒農業培訓班。“嚐到甜頭後,這小子說要是能一個班接一個班就好了!”常建平笑着說。

“一個落後的小山村,只做遊客的生意難得很!”這時,焦總也過來了,接過話頭說:“2015年,我去陝西東韓村參加了一次培訓,看到浩浩蕩蕩一百人的培訓隊伍,喫、住、訓、遊都在村裏,我心想:龍王壩村也有資源,也可以!白天學習觀摩,晚上住在村裏……”後來,按常校長的建議,照培訓要求,成立了公司,從十幾間窯洞賓館開始,在龍王壩村搞起了農民培訓。

寧夏那麼多村,爲什麼龍王壩火了?記者問。

“獨特的教學環境、周到的教學保障、合理的教學設計……大家都說到龍王壩培訓有效果、很輕鬆,比賓館的服務還好!”常建平說,一傳十,十傳百,龍王壩漸漸有了知名度。經過幾年努力,龍王壩村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不到2300元到2021年的1.12萬元,探索出了一條以鄉村人才培訓帶動鄉村旅遊、農業產業的發展路子,盤活了鄉村資源。

再識——

有質量的鄉村振興培訓學院

夕陽漸沉,晚風襲來,正當記者沉醉在夏日涼爽的夜晚時,一行五六人走了過來。

走在前面的是龍王壩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副院長高明學,他是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全國共享師資,也擔任過不少全國和省市級的創業創新大賽輔導、評審。

“我是海南澄邁才存共享農莊負責人何昌錦。”

“甘肅張掖前進村黨委副書記、培訓基地主任石金龍。”

“我是……”

今年年初,龍王壩發起成立“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訓聯盟”,這些都是來自各基地的負責人。天南海北的人聚到此,龍王壩的吸引力可真不小。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正式授牌成立,有何不同的意義?

“此前,培訓基地依託的是公司;如今的培訓學院是獨立的民辦非營利性機構,由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主管,今後能夠獨立直接承擔培訓任務,甚至還可以開拓更多相關業務,這看起來只是名字的變化,性質卻完全不同。”高明學說。

一番解釋,讓大家恍然大悟。打算怎麼辦學院呢?何昌錦問。

“年初,我們編寫了《課程設計範例》《實訓觀摩基地》《入庫師資》三本書,爲培訓工作打開了全新局面。”高明學回答。隨後,他道出培訓的痛點和通病:“目前許多培訓,缺乏整體課程設計,而實訓觀摩,又有不少走馬觀花。”因此這次中央農廣校的培訓班,從理論授課到實訓參觀,他都作了調整:先把授課老師拉進羣,看完課件後提出修改意見,打通課程間的邏輯性、連貫性,避免知識重複和矛盾;再聯繫基地負責人,請他們根據時間、地點、授課內容擬出實訓教學方案。

“下一步,我們準備重點提升實訓基地的教學質量,對實訓基地教學人員進行培訓。”高明學說。說着說着,竟已到了深夜。

次日臨別之際,聽說大家對三本書感興趣,焦建鵬將其作爲禮物,送給了來自各基地的負責人。帶着收穫與祝福,看着漸漸遠去的梯田,一行人朝着太陽昇起的方向駛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