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融茶”爛手裏了!有人炒賣普洱跌近百萬,深圳茶葉市場滿眼冷清

來源:華夏時報

“今年跟去年比生意差好遠,訂單量也就是去年的兩三成。”深圳羅湖茶葉世界批發市場小春茶莊的老闆向《華夏時報》記者無奈地表示,“哪裏敢多拿貨呀,只敢拿一點點。”

8月24日,天氣炎熱,但深圳羅湖茶葉世界批發市場卻有些“冷”。《華夏時報》記者走訪發現有二分之一的商戶大門緊閉,開着的店鋪也門可羅雀,生意冷清。有商戶告訴記者:“大家都是晚晚開門早早關門,來了也沒生意。也有一些是做不下去了。”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益茶“金融茶”的崩盤,導致了當下整個普洱茶行業乃至整個茶葉行業的處境艱難。

《華夏時報》記者打開一款茶葉行情走勢程序,發現頁面一片“綠油油”,如一款大益2003年批次的“四星 班章 大白菜 散筒”在2021年3月底行情價爲160萬元一提,至6月27日價格直接腰斬,僅剩80萬一提。

“金融茶”爛手裏了

“金融茶”全線崩盤,在業內已是不爭的事實。相較於2007年、2014年茶市的兩波行情,這一輪暴跌力度之大、影響面之廣,可謂前所未有,甚至讓整個茶葉行業遇冷。

“囤貨的都爛手裏了,價值就剩一成多。比如那款“春秋大義”,以前是16萬,現在大概只值2萬塊。”有商戶向記者表示,“就是炒作,明知道會虧,但總覺得虧的不是自己。”

深圳市茶行業同業工會祕書長張明強向《華夏時報》記者闡述了“金融茶”的炒作邏輯:茶葉期貨應該是近幾年缺乏監管的一種如金融衍生品交易模式。如去年普洱茶界大牌廠家推出了一款用創造漢字的人命名的“倉頡號”普洱茶,在全國最大的普洱茶炒家的集聚地廣州芳村引發愛茶與不愛茶的人廣泛注目,由於廠家在茶樹還未發牙的時候,就定了出廠日期、出廠價格,限量出廠數量,並在上市前進行廣泛的宣傳,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

接着便有一些經銷商開始學習華爾街模式放單經營,把提貨單你賣給我,我賣給他,他再賣給另外一個人。如此這般輪番炒作,價格、數量不斷加碼。炒到最後,整個芳村是拔了網線掛了電話關了店門,暫停了倉頡號的報價交易,不管是唱空的還是唱多的基本是殊途同歸。

張明強指出:“工廠配貨價7萬元一提,零售指導價一提要賣18萬元,明明現貨只有200提,市場上卻有20000提的期貨合約無法兌現。倉頡號的暴雷,據傳幾十億資金一夜蒸發。”

“事實上,所謂的金融茶葉是通過電子盤報價交易,沒有政府監管,交易後臺的數據可以被任意控制與修改,如賭盤一樣,不能因爲普洱茶越陳越香,有投資屬性,就以爲藏茶做期貨,就能保值增值。也許到後來,就是一場美夢,藏了一個‘寂寞’。”張明強表示。

“遠離炒作,迴歸普通消費,注重茶產品本身品質,這纔是做茶的正途。也許這波行情可以淘汰掉那些靠投機倒把的商家,讓茶行業重新迴歸到正道上來。”一位商戶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產能過剩,茶企上市難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茶葉產量已達到318萬噸,比2020年增長24.8萬噸,同比增長8.5%。茶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產能過剩的隱憂。

張明強向記者表示,中國的茶產業是嚴重過剩的,每年全國能夠消耗和出口的茶葉總量只佔總產量75%左右,大約每年產生25%是庫存,說到庫存,通過近幾年來的收藏,廣州、東莞、深圳三地的藏茶量,目前就是不再生產,能被全國人民喝三年,這樣龐大的存量一時間確實比較難以消化。珠三角地區的茶葉專業市場就提出了“藏新茶、喝老茶”的理念。

“但這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是要重視多生產優質品種,壓縮生產一般的品種,淘汰掉不好的品種,儘可能的達到產銷平衡、量價平衡、市場平衡。”張明強說。

近幾年,行業內的頭部企業也在紛紛尋求上市,但“A股茶企第一股”至今無人折冠。最近一家尋求上市的是八馬茶業,但也在今年的5月9日提交了撤回申請,IPO告終,至今市場仍一片沉寂。

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期待了多年的A股首家上市茶企遲遲未現,茶企上市難主要難在涉農特性,品質的標準化和運營的規範性。

首先是因爲茶葉作爲農業產品標準化難。中國茶園依賴人工作業,因爲大部分地處陡坡,大型器械無法進入作業,導致影響因素多,效率無法保證。另外,目前中國的茶葉種植仍存在“看天喫飯”的侷限性,茶葉原料品質不可控,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有標準,在資本市場一直不太被看好。

其次是由於茶企多爲小型家族企業,企業的規範化程度低。上市企業的規模、盈利能力、規範化程度等在資本市場中均有嚴格要求,而這正好命中傳統茶企的短板。以多次尋求上市未果的八馬茶業爲例,企查查數據顯示,八馬茶業主要控股權在創始人王文禮、王文彬和王文超手中,三人系親屬關係。一般認爲家族化的企業管理結構容易忽視制度建設和管理,不利於形成客觀公正的機制和秩序。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會更願意投資管理體系更現代化的非家族式管理的企業。

最後是茶產業的工業化發展進程緩慢,茶企的區域侷限性強,品牌影響力不足,“有品類無品牌”一直是行業的弊病。另外,茶葉產品銷售週期較長,不同於快消品,也不符合資本的效率需求。

對於茶企難上市的問題,張明強向《華夏時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們並不急需看到茶葉企業上市,現在的茶企能夠符合上市條件的還很少。具體到解決企業自身的發展模式、科研能力、市場信心等等存在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企業上市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述業內人士則指出,未來茶企的出路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強人才培養,提高茶葉質量,擴大出口數量。同時,把重心放在茶葉的深度加工上多做文章,加大茶葉的生物萃取技術的應用,把粗放的茶葉做成精細的製成品,包括功能營養品、化妝品等等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