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受疫情等多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國內併購交易市場儘管數量保持歷史高位,但是規模卻創下8年新低。

8月24日,普華永道在上海發佈《2022年中期中國企業併購市場回顧與前瞻》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併購交易數量保持在歷史高位達到6173宗,但併購交易金額大幅下跌至2367億美元,是自2014年以來半年數據的最低點;其中私募股權基金交易金額達到1185億美元,已保持在連續的三個半年度超過交易總額的一半,私募股權交易量從2021年下半年的歷史紀錄大幅下降近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超大型交易”(單宗超過10億美元)的數量大幅減少。

“雖然上半年國內併購交易下降,短期內大規模反彈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我們感覺到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仍然比較強烈,細分板塊的活躍度還是很高,比如新能源汽車行業。如果下半年疫情、利率等不利因素得到緩解,投資者的信心將會逐步恢復。”普華永道中國併購諮詢服務合夥人喬來智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規模下降至8年來最低點

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型併購交易的數量只有22宗,不及2021年下半年的一半,交易金額大幅下降至8年來的最低點。

分項來看,上半年國內企業戰略併購交易數量超過2400宗,但合計交易金額降至不足千億美元;從交易數量看,儘管下降2%,但小規模併購交易仍受到國內關鍵主題的積極推動,例如產業升級和高科技領域,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較小。由於缺乏前幾年出現的超大型併購交易,所有行業的交易金額均有下降。併購活動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推動的產業升級、資本重組和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之間的整合。

與此同時,與之前幾個半年度非常強勁的募資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募資規模有所下降,但新設基金的數量保持增長趨勢達到155只。相較於2021年下半年的市場高位而言,私募股權交易數量大幅下降24%,金額下降34%。除了電力能源行業外,幾乎所有行業的私募股權交易金額都出現顯著下降。私募股權交易量在各個行業均有所下降,但在高科技、工業品和醫療健康領域仍然活躍,這一趨勢也體現了政府在這些領域的各種推動作用。

“由於估值趨於下跌和資本市場疲軟,私募股權的退出交易數量較2021年下半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大幅下降,市場中的衆多不確定性爲資產出售帶來了挑戰性。赴美上市的監管問題使通過美股退出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影響,香港交易所表現疲軟,因此深圳和上海科創板繼續保持其作爲私募股權IPO退出的主要戰場,2022年新的北交所上線使退出渠道更爲豐富。預計下半年國內併購交易或將繼續保持低迷。”喬來智分析稱。

值得關注是,今年上半年海外併購金額大幅增長30%,其主要得益於幾宗由國有企業和國企相關投資基金主導的超大型併購交易。由於某具有國企背景的財務投資機構參與一宗以155億美元的交易金額收購沙特阿美天然氣管道公司的超大型交易,財務投資者海外交易金額大幅上升。除了這一單鉅額交易外,從交易金額看,高科技和醫療健康是最重要的海外投資併購行業;從交易數量看,科技、醫療健康和消費品是上半年最受歡迎的投資領域;從交易地點看,以美國爲目的地的交易仍然很多,由於交易金額普遍不大,因此沒有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及吸引監管的關注。亞洲仍是海外投資的熱門目的地。

王楨梁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影響上半年併購交易活動的不利因素或將延續到下半年。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抑制了原本活躍的併購環境,我們預計2022年下半年國內併購交易或將在上半年的基礎上繼續下降。預計下半年入境和海外併購交易將保持低迷狀態,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活動數量將略低於上半年,海外併購交易情況持續保持平淡,除非新冠疫情出現重大好轉。”普華永道中國稅務及商務諮詢合夥人王楨梁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政府引導基金活躍,頭部效應顯現

當前國內併購交易規模下降,但是未來的儲備基金的規模卻並未大降,尤其是政府主導成立的投資基金活躍度上升。

8月23日,畢馬威發佈《2022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動態》報告數據也顯示,上半年PE/VC市場新成立基金共4683只,小幅增長3%;新成立基金規模3069億美元,同比僅減少8%。尤其是國內多省市出臺產業引導基金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上半年政府引導基金逆勢增長。其中新成立政府引導基金規模爲45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新成立母基金規模爲32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9%。

募資市場頭部聚集效應則進一步凸顯。該報告所統計的金額和數量分佈顯示,1億美元以下的新成立基金佔比88%,但資金總額佔比只有12%, 比2021年下降4個百分點;50億美元以上的基金數量佔比僅0.2%,但金額佔比達23%,比2021年上升3個百分點。

從地區分佈來看,江蘇、江西、浙江、四川等四省的新成立基金募資總額均超200億美元。成都高新區產業投資基金(目標募集規模94億美金)、江西現代產業引導基金(目標募集規模90億美元)和四川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基金(目標募集規模47億美元)推升了江西、四川等省的募資規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政府引導基金戰略性新興行業尤爲關注,爲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有助於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畢馬威中國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張楚東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巨大市場潛力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使得國際資本持續看好中國。

畢馬威中國私募股權行業聯席主管合夥人黃曉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2022年以來國內疫情多點頻發疊加日趨複雜的國際形勢給創投市場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巨大潛力、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以及快速崛起的中產階級都使得外資私募基金仍然看好中國市場。我國金融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繼2020年我國外商投資法實施以後,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相關部門不斷對外商投資的相關法規進行修訂,多地QFLP、QDLP試點政策相繼落地,外資對中國境內企業股權投資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資股權投資機構開始佈局中國市場。

在具體的投資領域路線圖上,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預測稱,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的主線;發展高端製造業、實現雙碳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能源革命,推進能源低碳轉型”。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高端製造業和硬科技企業在資金獎勵、稅收優惠、融資服務、產業鏈對接等方面進行支持,引導資金流向這些領域。高端製造、半導體芯片、包括新能源車和儲能等在內的清潔能源等賽道投資活躍,退出渠道暢通進一步吸引更多投資進入,預計下半年上述賽道投資仍然熱度不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