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代週報

文/王賀

雷軍佈局的小米科技生態又落一子。

2022年9月6日,小米智能生態微博官方宣佈,米家太陽能板100W開啓定金預售,建議零售價1299元,預售到手價1099元。對於太陽能業務的具體情況,小米相關負責人對時代週報表示,目前不予置評。

其實,小米進軍光伏產業早有預兆,今年6月,小米與寧德時代共同投資了一家光儲充檢公司——上海快卜。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爲全國人大代表的雷軍也曾建議,加強對新一代大功率快充技術及儲充一體(尤其光儲充一體)的投入尤爲重要。

“小米的優勢在於成熟的品牌、完善的銷售系統和米粉用戶羣體作爲基礎,還有一定的數字化技術可以與太陽能板生產進行結合。”達睿諮詢創始人、首席分析師馬繼華對時代週報記者說,面向智慧家庭的每個角落,甚至是無孔不入,這已是米家的既定方針,太陽能板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新方向。

完善一體化家庭佈局

與隆基綠能(601012.SH)、協鑫集成(002506.SZ)等光伏激光領域龍頭企業相比,小米做太陽能板的優勢在於用戶轉化率與數字化技術。

小米擁有龐大的粉絲羣體。據小米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小米全球及中國內地MIUI月活用戶數分別爲5.47億和1.40億,同比分別增長9310萬和1630萬。

除了穩定的粉絲基礎外,小米還有相對完整的智能產品生態,包括手機、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據悉,米家太陽能板可以與米家戶外電源1000 Pro搭配使用,爲用戶在戶外進行供電服務。同時,可使用米家 APP 進行控制。

“當然,小米進入嶄新的市場,產品是否能與用戶需求真實匹配、是否能真正達到客戶的理想體驗,都還是值得觀察。”馬繼華表示。

馬繼華進一步指出,就目前來看,家庭出遊、自駕旅行越來越熱,這方面的市場需求很旺盛,小米借勢進入,有利可圖,還可更加完善一體化的家庭設備佈局。

根據途牛旅遊網《2022年上半年度自駕遊報告》顯示,自駕遊是今年上半年出遊人次最多的出遊方式之一,近九成的自駕遊用戶選擇本地遊或周邊遊。

太陽能板背後的萬億市場

光伏建築改造,有望成爲小米等科技公司在光伏激光領域的突破口。

馬繼華認爲,新能源產業在接下來是整個社會的熱點,也是科技企業的新賽道。“新能源產業的一些細分領域一定會成爲包括小米在內的科技公司的重點目標,比如應急通信設備、交通安全輔助設施、光伏建築改造等,這裏面都涉及到智能控制、物聯網技術、充電和電池技術等等,科技公司大有可爲”。

近年來,光伏建築的概念逐漸興起,是指將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於建築,進而讓建築發電。而BIPV與BAPV是光伏建築的實現形式:BIPV爲分佈式光伏電站的形態之一,稱爲光伏建築一體化,是將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於建材、建築上的手段;BAPV指附着在建築物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

隨着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峯”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光伏建築的熱度開始升溫。

今年3月,住建部發布《“十四五”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規劃》,提出了“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全國新增建築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0.5億千瓦以上”的量化目標。

今年4月1日起,住建部國家標準《建築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範》正式實施,該規範爲強制性工程建設規範,其中一項要求爲新建建築應安裝太陽能系統。

中信證券預測,未來每年新增建築面積將達到40億平方米以上。保守估計,BIPV產品滲透率爲2%,粗略估算其一年市場規模接近1000億元;如果再考慮到存量建築的改造需求,光伏建築一體化總市場長期空間將達到萬億級別。

MWT電池或將在移動電源領域普及

小米官方表示,其太陽能板擁有MWT(Metal wrap though)技術,可實現較高的能量轉換率。

MWT即金屬穿孔卷繞技術電池,其原理是採用激光打孔,可有效減少正面柵線遮光從而提升效率,但MWT市場較爲小衆,該設備僅在日託光伏等企業有少量應用,滲透率較低。

馬繼華指出,“簡單的從技術指標來看,太陽能板MWT背接技術應用在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中,與我們通常說的‘芯片’材質原理相同,也是將電池和麪板進行了有機結合,更符合像小米這樣的智能終端科技公司的基因。而且,MWT五焊帶不含鉛更容易被普通民衆接受,同時也能做到更小更美觀,更適合用來做小型的大衆化的爆款。”

關於MWT的市場情況,根據《中國MWT電池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報告(2022版)》指出,近年來,MWT背接觸技術發展很快,多晶MWT電池平均效率達到18.2%-18.5%,單晶MWT電池平均效率也在20%左右。目前已有部分公司開始生產MWT太陽能電池,但與傳統太陽能電池相比,MWT電池的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的量產之路還有一定距離。

同時,不少國際國內光伏廠商都對MWT背接觸技術給予了重點關注和濃厚興趣,國內阿特斯、天威新能源和英利等大型光伏企業都先後和荷蘭能源建設基金中心合作。

“當然,目前這種技術產品也更貴,目前應用範圍有限,可能會在對價格不太敏感的‘移動電源’領域率先普及。”馬繼華判斷。

在馬繼華看來,未來隨着技術更加成熟、應用規模更大,其耗費材料更少等優點顯現,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轉換效率繼續提高,甚至有可能成爲新能源汽車等的電力使用,出現能跑長途的太陽能汽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