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問津”的話題引發關注。

在相關視頻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曉剛表示,由於今年各地省級考古研究所增加了很多編制,導致願意來敦煌的應聘者更少。一個招聘名額,在報名時有五六個人應聘,畢業院校都很不錯,但最終全都棄考,相關名額也被浪費掉。

“零應聘”成爲熱議的話題,這背後反映的最深層次問題其實是考古人才短缺。而這樣的難題不僅敦煌研究院面對,還有很多機構也無法走出“小馬拉大車”的困境。

人才在任何行業都是其發展的根本,考古自然也不例外。提升考古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首先要抓人才培養。2020年,湖南女孩鍾芳蓉高考676分“爆冷”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的背後,也反映了這個尷尬的問題——不只相關單位招不到人,高校同樣面臨招生困難現象。

考古作爲冷門專業,不只是招生規模小,還有一些同學及家長因擔心“冷門”就業等而放棄報考。報考考古的學生在進入學校後,還面臨“轉專業”“大類招生分流”等考驗。因此,要擺脫考古人才短缺困境,給予高校招生和人才培養足夠的支持是必要的前提。

其次,我們要正確看待考古專業畢業生職業選擇,以及單位用人選擇的雙重問題。

考古專業人才培養屬於少而精的類型,無論學習還是工作實踐都對專業素養要求很高。每年考古畢業的碩士、博士人才本就不多,這些受了多年專業訓練的學生想去自己理想的發展單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另一方面,由於考古專業的特殊性,部分用人單位在用人選擇上,往往側重本科階段就是考古專業的研究生,而因爲興趣等因素碩士才攻讀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在求職時則可能“冷遇”。

作爲一名大學老師,我們還是希望用人單位可以放低“本科門檻”。即便是研究生時期才選擇了考古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人生的重要階段,選擇將興趣更濃厚的考古作爲自己的終身職業,也難能可貴。而多年的研究生訓練,同樣也使其具備了考古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

此外,部分用人單位也更側重學術型碩士的招聘,大量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求職難度。因此,考古單位如何制定用人標準、吸引考古人才、選擇考古人才也是急需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們同樣必須看到,考古單位也面臨着同其他用人單位的競爭。近年來,一些考古研究所、研究院的研究員流向高校已是普遍現象,而剛剛走出校門的研究生也並非只有考古單位一個選擇。

以我供職的高校和自己培養的研究生爲例,他們相當一部分都選擇了考取公務員或到高校從事行政工作。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公務員等系統在人才吸納上下了很大功夫,每年都在吸引大量優秀的畢業生前往供職。如果我們的考古用人單位在用人、考古開展、資料問題以及用人待遇上依然保守,跟不上行業發展的腳步,那麼考古人才流失問題恐怕還會繼續。

最後,我們也要正確看待考古單位招聘中的人才競爭和人才流動問題。客觀上看,環境艱苦、待遇偏低等條件,使得考古人才的流動性較大,再加上合理的人員流動、選拔晉升等,也會使人才不那麼容易“被留住”。

除了在人才激勵機制上下功夫,也要認識到任何行業都需要一定的競爭和人才流動空間,這樣有利於一個專業、一個行業的發展。適當的人才流動,能反過來刺激考古單位的改革發展,給剛畢業的“新人們”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其實,對於大多數考古專業的畢業生而言,他們都更想從事考古學相關工作。而只有擁有更好的發展環境,考古這個“冷門”專業才能在目前有限的人才中鎖住自己的“精英”,推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建設。

撰稿 / 曹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