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曹恩惠

近期,福建漳州二期、廣東廉江一期兩大核電項目予以覈准,釋放了我國核電產業有望進入加速發展的積極信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我國已經覈准多個核電項目,覈准節奏有所加快——4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覈准了浙江三門二期、山東海陽二期、陸豐三個核電項目,共6臺核電機組;9月份,福建漳州二期、廣東廉江一期兩個核電項目,共4臺核電機組。此前,我國覈准核電數目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共涉及14臺核電機組。但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安全高效發展成爲我國核電領域發展的關鍵詞。

事實上,隨着“雙碳”目標加速推進,在以風電光伏爲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佔比提升,火電發電佔比退坡的背景下,能源供應短期亦迎來陣痛。而要解決新能源發電穩定消納的問題,需要特高壓、儲能、配電網等領域的長期持續投資。對比之下,核電因爲同時具備清潔性和穩定性,同樣成爲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中不可忽視的角色。

審批重啓後迎首個核準高峯年

今年發佈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當前我國核電建設的節奏口徑: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爲核電項目安全性敲響了警鐘。以此爲轉折點,全球範圍內的核電產業發展進入了以安全爲最大前提的階段。且在次年,我國也調整了《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 2020 年)》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運行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左右。

而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商運核電機組53臺,總裝機容量爲5559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3臺,總裝機容量2419萬千瓦,在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領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22年是我國重啓核電項目審批以來首個核準高峯期。

1985年3月,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在浙江秦山開工建設,並於1991年12月成功併網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此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確立了“適度發展核電”的方針,浙江秦山二期、廣東嶺澳一期、浙江秦山三期和江蘇田灣一期等共8臺核電機組的建設獲得批准。

2005年,我國核電覈准方針迎來轉變:由“適度發展”變爲“積極發展”。隨後的五年裏,即2005年至2010年,我國新開工核電機組累計達30臺。但就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發生,影響了我國核電覈准和發展的節奏。

實際上,在以安全爲最優前提的發展階段,我國核電項目的審批始終處於“走走停停”的狀態。

在2015年審批重啓後,我國批准了8臺核電機組。此後三年,“零審批”再臨。直到2019年7月,山東榮成、福建漳州和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的核準開工,結束了這一狀態。

每年審覈4至5臺核電機組,是最近幾年的常態。但到了今年,覈准節奏顯著加快。

9月15日,中國核電發佈公告,福建漳州核電項目3、4號機組予以覈准。該公司控股的中核國電漳州能源有限公司,爲覈准項目的業主單位,負責項目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據悉,這一項目爲廠址規劃容量內的二期擴建工程,機型爲“華龍一號”,單臺機組額定電功率爲1212MW。

此外,一同獲覈准的廣東廉江一期1、2號機組,隸屬於國電投,採用CAP1000壓水堆機組。

“單臺核電機組預計投資額200億左右,年內核準10臺機組可帶動產業鏈2000億投資規模,無論從投資帶動效應,還是對長期能源保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加大核電領域投資存在極強必要性。”國聯證券分析認爲,2022年穩增長、新基建是最重要投資主線。核電憑藉對投資巨大拉動作用,成爲推動新基建重要抓手。

業內預期或進入常態化審批階段

“我們認爲,核電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發展的領域之一,核電將會在新的電力系統中扮演基本負載的角色。”摩根大通亞洲電力、公用事業及可再生能源行業研究主管韓詠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建設,保持平穩建設節奏,合理佈局新增沿海核電項目。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

“當前,核電在中國電力供應中的佔比只有5%左右。我們預期,到2060年,這個佔比有望提升至約23%。”韓詠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所對應裝機量而言,其預計核電裝機在2020到2060年期間要增長7倍。

就短期目標而言,2025年核電裝機量將有望帶動超3000億元的市場空間。

東北證券分別以2025年樂觀/保守情況下核電站每千瓦建造成本爲2.0/1.2萬元,核電售價以2019年至2021年的平均值0.39元/千瓦時等爲假設條件測算,2025年,我國保守/樂觀情況下核電行業市場空間有望達3010/3719億元。該機構指出,核能將不僅僅扮演提供電力的角色,在覈能制氫、區域供熱、海水淡化等多種非電綜合利用領域都將發揮功能,這些領域將成爲核能行業的新藍海。

兼具穩定性和清潔性的核電,已然成爲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中的重要角色。而爲了實現上述裝機目標,我國後續核電項目覈准也需進入常態化階段。《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保持每年6至8臺核電機組的核準開工節奏,核電裝機規模將進一步加快擴大,發電量將大幅增加。

不過,雖然在“碳中和”的目標下核電的成長性正在凸顯,政策的加持也使得核電產業的發展將進入穩步推進期。但目前核電燃料自主可控需求緊迫,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率成爲核電發展的必修課。

目前,三代核電機組已成爲主力機型,而第四代核電技術則有望成爲未來主流。

去年12月,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1號反應堆,作爲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特徵的球牀模塊式高溫氣冷堆,首次併網成功,實現了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的世界領先。對此,華泰證券指出,高溫氣冷堆由於其能源密度低和固有安全性的特點,同等裝機規模高溫氣冷堆的乏燃料產生量相當於壓水堆乏燃料10倍以上,高溫氣冷堆等新技術的推進也有望加快乏燃料後處理能力的建設。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