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商業航天技術飛速發展,太空旅行,正離我們越來越近。

所謂太空旅行,根據《2022年太空旅行行業研究報告》中的說法,指以娛樂爲目的的人類太空旅行,是基於人們遨遊太空的理想,到太空去旅遊,給人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包括失重飛機、高空氣球、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等。

其中,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意味着大衆也能夠真正進入外太空,脫離地球引力產生失重感,甚至繞地飛行,因而更具吸引力。同時亞軌道飛行相比軌道飛行具有更低的運營成本,讓其成爲商業航天企業的經濟之選。

近日,“長征十一號”火箭首任總指揮楊毅強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隨着商業模式的完善,2025年中國有望開始亞軌道旅行,票價約200萬到300萬元人民幣。“目前,中國的商業航天已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並有望在5年內進入3.0時代。”

300萬以內可體驗太空旅行

據楊毅強介紹,太空旅行目前可分三種。第一種是進入空間站,這對遊客的身體、心理素質等有嚴格要求;第二種是以維珍銀河的“白色騎士”爲代表的通過雙機身航空運載飛機將遊客帶入太空,該模式舒適感和安全性較差;第三種就是目前技術較爲成熟的亞軌道旅行,適合大部分人羣。“隨着商業模式的完善,2025年,中國有望開始亞軌道旅行,票價約200萬到300萬元人民幣。”

這一消息足以令太空迷振奮。“沒想到中國會這麼快”“這個可以有,拭目以待”“希望快點到10W以內”……不少網友在微博表示。

事實上,太空旅行已有二十餘年曆史。

《2022年太空旅行行業研究報告》指出,太空旅行項目始於2001年4月30日,60歲的美國富豪丹尼斯·蒂託搭乘聯盟TM32飛船飛向太空,兩天後到達國際空間站後在此停留了八天。在爲這次旅行花費了2000萬美元之後,他成爲全世界第一位自掏腰包的太空遊客。據報道,此後又有多名遊客前往國際空間站實現太空旅行。

2021年,太空旅行迎來新進展,億萬富翁布蘭森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BlueOrigin)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都於這一年進行了首次面向遊客的飛行任務。

其中,2021年9月15日,第一個上到太空的全平民機組出現,由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執行的“靈感4”團隊繞地軌道停留了3天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太空旅行不僅對遊客的財力提出了要求,對身體的要求也很高。《2022年太空旅行行業研究報告》指出,根據飛行難度和到達高度,太空旅行飛行前的飛行訓練時間大致爲一兩天到幾個月不等,這需要遊客本人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和努力。

上述報告還指出,面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當前太空旅行的發展除了降低成本、提供另類太空旅行體驗的替代性方案外,仍然在不斷加大對太空的探索廣度與深度,未來還可能進行個性化太空旅行服務,爲太空遊客提供更新奇、舒適的體驗環境,或許還會對長途旅行的發展產生顛覆式創新的效果。

中國商業航天的萬億市場

太空旅行有望成爲現實的背後,是中國在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

據環球時報報道,楊毅強認爲,在商業航天領域,已形成一定市場規模的就是中國和美國。“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進航天商業化,馬斯克成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時,該產業在美國已發展得較爲成熟。中國商業航天雖起步較晚,但在政策扶持、資本加持和市場需求牽引下,發展態勢風起雲湧,如火如荼。”

根據艾媒諮詢數據,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5年至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保持着22.3%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預計未來3年,產業將繼續以超20%的增長率進行擴張,預計2024年有望達到2.3萬億元 。

在此情況下,越來越多企業也開始涉獵商業航天相關業務。在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的部分商業航天概念股名單中,包括振芯科技(300101.SZ)、奧普光電(002338.SZ)、博雲新材(002297.SZ)、航天宏圖(688066.SH)、航天電器(002025.SZ)、全信股份(300447.SZ)、歐比特(300053.SZ)等10餘家企業。

其中,全信股份作爲空間站及載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配套單位,已相繼爲天和核心艙、神舟載人飛船、天舟二號三號貨運飛船以及運載火箭提供了持續的配套;歐比特則在去年8月與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科宇航”)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公司將爲中科宇航的太空旅遊裝備提供系列配套服務。

這之中,機構關注度較高的企業是航天宏圖和航天電器,參與評級的機構分別有20家和17家;在業績方面,2022年上半年,振芯科技表現突出,淨利潤同比增長105.09%;而在市場表現方面,9月以來表現較好的是振芯科技和奧普光電,股價漲幅均在10%以上。

“但從商業航天的經濟規模和整體企業估值來看,體量還相對較小,真正靠火箭和衛星盈利的企業較少,目前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整體仍處於‘積累’階段。”楊毅強表示。

當前,業內普遍看好中國商業航天的未來發展。

華泰證券指出,商業航天是中國企業有機會在全球佔據重要一席的重要硬科技賽道之一,2023年有望成爲中國商業航天大年。

東吳證券分析,十四五期間載人航天工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衛星互聯網等重大航天工程將進入實施高峯,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深空探測專項等有望持續推進,有助於帶動行業技術的進步以及市場規模的增加。

楊毅強則表示,最遲到2027年,中國商業航天的“春天”便會到來。商業航天的“春天”可依據以下標誌來判斷:第一,衛星星座大規模組建,運載火箭進入高密度發射階段,實現低成本大型液體火箭回收和複用;第二,獨屬於商業航天的商業模式,如太空旅遊,得以實現;第三,導航定位、導航增強、低軌互聯網及高時間分辨率遙感星座等能爲大衆和企業提供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