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內蒙古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越是西部的高校,越不能躺平

今年,培育了許多教師的內蒙古師範大學迎來了70週年校慶。在8月召開的校慶慶祝大會上,內蒙古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阿拉坦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17位院士和很多內蒙古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內師大”)畢業的傑出人才回來參加校慶活動,這也正好是一個機會,讓內師大3萬餘名學生看看這些傑出人才是如何成長的。

在阿拉坦倉看來,榜樣的力量十分重要。這些畢業於內師大的傑出人才回到母校參加校慶活動,正是對內師大學生的鼓勵,而這種鼓勵,也應貫穿在教育的各個環節。

阿拉坦倉年近花甲,頭髮也已經花白。他出生於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的一個普通牧民家庭。家中有九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六。家中九個兄弟姐妹裏,加上阿拉坦倉在內共有三人做過學校校長。

上世紀八十年代,阿拉坦倉在內蒙古大學數學系完成了自己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之後留校工作。1993年他考入大連理工大學,師從鍾萬勰院士和張鴻慶教授,1996年獲博士學位。

阿拉坦倉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爲《無窮維哈密頓系統的反問題與辛正交系的完備性》。大連理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阿拉坦倉的博士學位論文解決了力學中富有挑戰性的、由鍾萬勰院士提出的重要數學問題,被有關專家評定爲具有創造性的優秀論文,開創了新體系。在大連理工大學期間,他榮獲錢令希一等獎、向坊隆二等獎,是當時全校1000多名碩士生、博士生中唯一同時獲得這兩項榮譽的學生。而博士畢業後,阿拉坦倉婉拒了大連理工大學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到內蒙古繼續工作。

近日,阿拉坦倉接受澎湃新聞採訪,談了自身的成長經歷,談了教師、校長應有的作用,也談了對我國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西部地區高校發展的諸多思考。

阿拉坦倉介紹,自己走上數學研究的道路,和童年遇到的三名來自北京、天津、上海的知青老師密不可分。

三名大城市來的知青用他們的好方法,把當時一個幾乎不怎麼會講普通話的牧區蒙古族小孩,引到了學習數學的道路上,最終獲得了該領域的博士學位。阿拉坦倉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我的普通話就是從他們那學的,甚至我的數學,就是他們教的。”因爲有親身經歷作證,他十分重視與北京、上海等發達省份高校間的交流合作。

1952年,內蒙古師範大學的前身內蒙古師範學院在烏蘭浩特市成立,這所高校不僅是黨和國家在邊疆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學校,也是內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座高等學府。成立兩年後,學校西遷至呼和浩特,在這裏發展、辦學直至今天。

對西部邊疆省份高校普遍面臨的人才引進和流失難題,阿拉坦倉表示,關鍵在於高校是否有條件支持這些引進人才的研究成果落地。在這其中,職稱評定、績效考覈等改革,都是重點工作內容。阿拉坦倉也認爲,雖然內蒙古師範大學位居邊疆地區、位於西部省份,也一定要盡力做出成績。而越是西部的高校,越不能躺平。

【談教育】老師是引領者,對老師的要求要更高

澎湃新聞:您覺得一個好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

阿拉坦倉:一個好老師既要有能力,也要有正確的方向。一個老師沒有能力的話,怎麼能教育好孩子?有了能力以後,方向錯了也不行。老師把孩子的方向引錯了也貽害無窮,所以老師的爲人是很重要的。我們對老師的要求就比對普通人的要求更高,因爲老師是引領者、培養者,他要是培養不好孩子,就可能影響一代人,而不只是自己家人或者是自己的孩子。

我們的後代關係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老師首先要受教育,要有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要爭做學生爲學、爲事的“大先生”。

校長制定制度要公平公正

澎湃新聞:校長對一個學校的發展起多大作用?

阿拉坦倉:我覺得,校長就是學校。校長是什麼樣的,這個學校就是什麼樣的。因爲,一流的學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文化,校長是學校文化的塑造者、促進者、推動者、執行者,他的一言一行對師生影響深刻、廣泛、直接。校長想幹,底下的人都想幹。校長都不幹,那底下的人也想着休息。從一定意義上講,一位好的校長有自己好的理念,將會決定全校老師和學生髮展的方向和潛能。總的來說,校長對一個學校的文化、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也要辯證看待校長、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前我們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但現在火車不光靠一個火車頭,而是每一節都有動力源,問題是怎麼做好總體設計,讓各個動力源都有發揮動力的機會。這就要求校長制定的制度要公平公正。一項政策要針對大多數人,而不是一小撮人,這樣才能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帶動整個學校發展。

孩子在啓蒙階段的認知教育非常重要

澎湃新聞:您怎麼看學生的成績和未來發展之間的關係?

阿拉坦倉:我當了34年的老師了,分析過我的學生,學習好的人畢業後成功,學習不好的人也照樣成功。教育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學習只是一個衡量標準,不是一個人整個能力的衡量標準。當然,學習好的人成功幾率更大,但這並不等於學習不好的人不會成功。所以我對我的學生講,學習不是爲了考一百分。對我的女兒也這樣講,她學習成績不是第一,我們也不太在乎,沒有非得讓她考第一。

但是教育方式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女兒問我問題的時候,我從來沒有直接告訴過她答案。我會跟她講這個我也不會,她就笑一笑,說你也不會?我說我也不會,我們一起算。然後,我和她、我愛人三個人一起算,算着算着她自己就會了,我就會對她說你比爸爸還厲害。所以,我的孩子數學也很好。我覺得這種教育也是很有趣的。

教育理念也很重要。有一個或許大家都聽過的故事:兩位母親帶着孩子見到一個討飯的人的時候,第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的話,以後你也要討飯;第二個母親告訴自己的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如果你好好學習了,就能幫助這個討飯的人。兩位母親可能都認爲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對的,但是我們再分析一下。第一個母親的孩子可能會想:學習本來很苦,我要是真的感到苦的話,那我就討飯吧,那有什麼。再說,我的父母都有工作,我可能成爲討飯的嗎?這不可能。第二個母親的孩子就不一樣,他會更自信。他會想,母親對我的期望這麼高,我這麼厲害嗎?我還能幫助他們?所以,每個孩子在啓蒙階段的認知教育非常重要。

【談西部高校發展】人才來到西部之後怎麼辦,這或許纔是引才的根本難題

澎湃新聞:西部高校往往面臨引進人才的難題,在這一方面,內蒙古師範大學有什麼突破?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阿拉坦倉:我們常講,一流的大學必須有一流的人才,但反過來講,一流的大學才能集聚一流的人才。我們吸引人才給出的待遇要比東部地區高校給出的待遇好,自治區引進人才的大環境、大政策也越來越好。近些年我們引進了很多高層次人才,但留住人才面臨一個問題。內蒙古師範大學近年來快速發展,在諸多領域走在全區乃至全國前列,但是總體上與東部地區學校還有差距。

人才來了之後沒有團隊,他的事業就上不去,事業上不去的話,他就不願意來,這是很關鍵的問題。比如說,院士來了以後,我們還得有幾個準院士或者“傑出青年”,能把院士的想法落實下去,但是我們西部地區比較難做到。所以,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破解西部高校人才引進困局的關鍵是提升自身發展水平。

當下國家有兩大舉措對我們意義重大。第一是“省部共建”。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統籌省部共建工作,進一步加大共建中西部高校力度”,如能儘快落實落地,將有力推動西部地區高等教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內蒙古師範大學作爲邊疆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具有重要地位的師範院校,正搶抓機遇,積極推動教育部、內蒙古自治區合作共建。

第二是落實“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推動更多部屬高校和東部高水平大學組團支援西部地區高校,推動西部地區在學科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全面賦能升級,幫助西部高校發展起來,實現中國教育的全面發展。

留人才破“五唯”,助教直升副教授

澎湃新聞:內蒙古師範大學離開的人才和引進的人才之間是否平衡?內師大如何留住人才?

阿拉坦倉:我來到內師大以後,有一個人走掉,我是比較可惜的。想要留住人才,很重要的是要重視人才、厚愛人才。

如我們進行了職稱評定改革,重新定義了教授的含義,如實踐教授、教學教授,各種教授都要有,這樣才能破除職稱評定的“五唯”問題(“五唯”即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編者注)。

比如我們規定,老師只要帶領學生拿一個國家級比賽的金獎,不管什麼學歷、科研條件,都給他正教授的職位。2021年,我們國際設計藝術學院“匠繡芳華”項目獲“互聯網+”大賽全國金獎,指導老師青青是助教,碩士學歷,拿到金牌之後,我們還是說話算數要給她評教授。

這位老師考慮自己目前無法完成教授的任務,主動申請了副教授職位。按照以前的規定,她升講師其實也不夠。從來沒有老師從講師直接升到正教授,更別提從助教到副教授,這原本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兌現了承諾,給了她副教授、高級職稱,這是內師大歷史上第一次有老師直接從助教升到副教授。

起初我們在設立規則時沒想到會有一個人能做到,但就是真的有這樣一個人做到了。所以只要有能力,就能在內師大發揮才能。他們不用找人、託關係,對照制度規定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評上。我相信人才會願意留在這樣的環境中。

澎湃新聞:內蒙古師範大學在“雙一流”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阿拉坦倉:學校雖然目前還不是“雙一流”高校,但始終把“雙一流”建設作爲重大政治任務、重要發展機遇,推動“雙一流”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學科建設方面,去年獲批全區最多的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總數增至8個,未來我們希望能有10個博士點。10個博士點,基本覆蓋了內師大的學科。此外,我們有兩個自治區一流學科,其中2022年,整個內蒙古新增3個自治區一流學科,我們評上了一個,就是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在科技創新方面,原來我們有33個省部級平臺,去年我們就成功獲批了20 個,現在共有53個,其中8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2021年,我們牽頭組建的“內蒙古自治區應用數學中心”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批准。我們把物理、化學、生物、經濟、計算機都整合在數學學院。我們做蒙藥、乳業等領域的研究,研究它們的數學問題。我們還做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生態研究、一帶一路對蒙古國的影響等等,建立數學模型。2022年,學校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虛擬教研室”入選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

在一流專業方面,我們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位列自治區地方賽道評選高校首位,其中師範專業18個,覆蓋了基礎教育所有的學科。這些都是我校“雙一流”建設的成效,也堅定了我們建設“雙一流”大學的信心和決心。

澎湃新聞:您對內蒙古師範大學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樣的規劃和想法?

阿拉坦倉:今年是內師大建校70週年,我們來到了一個關鍵時刻。對於西部高校而言,省部共建、對口支援等都要持之以恆做下去。大學的發展,還要調動大家積極性,就是不能躺平。西部地區有西部地區的做法,內蒙古有內蒙古的做法。超過上海、北京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北京、上海做不了的一些事情,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話,中國高校的發展纔是全面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