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援引日本廣播協會(NHK)9月20日報道,日本航空自衛隊宣佈,德國空軍的3架戰鬥機將於本月28日飛抵茨城縣百里基地,與日方3架F-2戰鬥機進行共同訓練。 這將是日本航空自衛隊和德國空軍首次在日本國內進行共同訓練。

德國空軍發言人也於近日宣佈,德國空軍將於9月28日與日本空中自衛隊舉行歷史上首次聯合訓練。這些行程萬里、來自歐洲的“武裝候鳥”,跑到與其國防安全風馬牛不相及的遠東,究竟要幹什麼?

加強防務合作?

日德兩國空中武裝力量首次“碰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作爲協約國成員,和英國聯手進攻德國在中國佔領盤踞的青島,日軍出動陸軍飛機5架(陸軍第18師團配屬臨時航空隊),海軍飛機4架(隸屬於“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的水上飛機),對青島進行了135架次戰鬥飛行,其中投擲炸彈243枚。

德軍僅有兩架“鴿”式飛機。1914年9月17日,日德“空軍”進行了雙方有史以來第一次空戰,結果一架飛機未及交火即自行墜毀,另一架平安脫險後於10月13日試圖空襲日本軍艦,並聲稱與日機4架進行空戰後逃脫。11月7日,日英聯軍攻佔青島。

二戰中,德日系軸心國盟友,但兩國相隔遙遠,雙方的“空軍”交流,僅限於日本參戰前派遣觀察員觀摩德英不列顛空戰,以及德國通過潛艇向日本提供了梅塞施密特Me-163火箭動力戰鬥機技術等極爲有限的內容。

二戰後,兩國同爲戰敗國,重建的空中力量以戰術性、防禦性爲主,鮮少出國執行任務,因此也難有碰面機會。

此次到訪日本的德國空軍,系在澳大利亞北部“Pitch Black 22”參加聯合軍演的德國“快速太平洋2022” 軍事行動分遣隊。這是二戰後德國空軍首次出動前往遠東,也是德國軍方二戰後和平時期最大海外軍事部署之一。

據德新社報道稱,“快速太平洋2022”軍事行動主力爲6架英、德、西、意四國聯合研製的“颱風”戰鬥機,它們於8月29日從德國起飛,最終飛抵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某空軍基地。

這些德國戰鬥機在“Pitch Black 22”聯合軍演結束後將於9月28日飛抵東京附近的茨城縣百里空軍基地,與3架日本F2“戰術戰鬥機”(日本獨有的機型稱呼,對地攻擊能力強於空戰能力的戰鬥機)進行聯合訓練。

日本共同社稱,聯合訓練科目包括“編隊和導航訓練”;德國空軍則表示,聯合訓練的目的,是“促進相互瞭解,加強防務合作,並提高德國空軍戰術技能”。據德國空軍總監格哈茨中將透露,“快速太平洋2022”分遣隊稍後還將赴韓國,與韓國空軍進行類似的演練。

抱團瞄準中國?

既然德國空軍分遣隊系因“Pitch Black 22”而來,我們就不能不從這場軍演說起。“Pitch Black”系澳大利亞皇家空軍自1981年開始舉辦的空軍演習,選址位於澳大利亞北部,演習方式系將參演戰機分爲“紅”“藍”兩隊反覆進行攻防空戰演練,側重演練夜間及低能見度背景下的空戰。

自1990年起外國空軍開始參加,2008年北約首次以組織名義參與。2020年的演習因新冠疫情停辦,此次則有多達17國參加,其中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印度、印尼、日本、新加坡、韓國、英國、美國共10國派遣軍用飛機參加,共計出動軍用飛機約百架,軍事人員約2500人。

自冷戰結束後美、英、澳等就試圖在“印太”方向加強對中國的軍事遏制,先後糾合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澳英美三邊安全協議”(AUKUS)等軍事、準軍事多國機制,巧立名目在中國近海進行所謂“自由航行行動”,並竭力將已有的多國軍事框架塞入遏制中國內容。

此次“Pitch Black 22”適逢俄烏衝突爆發、美國衆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引發中美關係進一步緊張之際,一些消息竭力渲染此次“Pitch Black 22”和隨後德、法等參演歐洲國家的多國軍事互動“旨在遏制中國”,更有消息源暗示“印太”參與“Pitch Black 22”的國家都在“挑邊站隊”。

但已經完成換屆的澳大利亞政府似乎並不希望引發過多聯想。“Pitch Black 22”演習總監、澳大利亞空軍准將艾爾索普面對多國媒體質詢反覆強調,這一演習“歷史悠久,唯一目的是改善飛行員訓練”“既不針對任何人,也不尋求對抗任何國家”。

那麼,德國空軍和日本空中自衛隊的茨城聯合訓練呢?撇開“任君揣摩”的日方不談,德國空軍方面給出了含糊模棱的信號。

一方面,空軍發言人稱訓練的目的“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且並沒有包括作戰科目;另一方面,2020年9月德國《外交和國家安全方針》卻突出強調了“多邊主義”,並首次明確表示“有意加大(德國軍事力量)在‘印太’地區的介入力度”。

從日本的角度去看,茨城方向面對太平洋,而非更敏感的東海方向,這似乎有意“避嫌”。但衆所周知,在噴氣時代,這對戰術空軍而言並不構成實質性影響。

德國“介入”的代價

如前所述,近年來德國悄然改變了其長期“不軍事介入亞太”的指導方針,在前述《外交和國家安全方針》中,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呼籲“加強印太地區安全和防務合作”。

2021年8月,德國導彈護衛艦“拜仁”號花了半年時間,相繼走訪了澳大利亞珀斯和達爾文、美國關島、日本東京、韓國釜山、越南胡志明市、斯里蘭卡科倫坡、印度孟買和巴基斯坦卡拉奇,並參加了美國等糾合的南海“航行自由”行動。

日前格哈茨在澳大利亞宣稱,印太“對德國非常重要”,因爲“德國和該地區許多合作伙伴有着相同價值觀”,稱“在戰爭經濟情況下保護這些盟國並有力支持合作伙伴”是“德國必須實踐的事”。

然而,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德國空軍武備廢弛,“颱風”戰鬥機號稱尚有117架,但有消息稱,能正常執行戰鬥值班任務的僅“二三十架”,更早一代的“狂風”已接近退役,而下一代戰鬥機機型尚無定論。

“印太”與德國直線距離超過10000公里,此次僅出動6架戰鬥機,就動用了7架大型後勤飛機支援,且因本國支援飛機不夠不得不求北約派遣4架湊數。加之戰後德國人本就十分反感在海外用兵,如此折騰很難說服德國民衆支持。

當然,未來即便發生難以料想的衝突,那這樣勞民傷財的“遠征”,兵力派少了宛如隔靴搔癢,兵力派多了遠非德國財力、軍力和民意所能支持。這也真是大大的尷尬。

撰稿/ 陶短房(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