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王慧瑩  編輯/周曉奇

來源:連線Insight

“中國每個消費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身處新消費行業的人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

2018年以來,新消費如火如荼地吸引着資本的湧入。最突出的表現是2020年新消費品牌上演的“上市潮”。

2020至2021年,新消費品牌集體叩響資本市場的大門,湧現出多個第一股:“美妝第一股”逸仙電商、“潮玩第一股”泡泡瑪特、“新式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和“連鎖酒館第一股”海倫司……

茶飲、咖啡、中式點心、拉麪等品牌的融資消息數不勝數。然而,不是所有風口都能夠長盛不衰,一些曾經大紅大紫的新消費賽道已經進入寒冬。

墨茉點心局門前的隊伍不見了、完美日記賣不動了、海倫司的酒吸引力下降了、喜茶和奈雪的茶開始降價……這些頭部品牌的動態,是新消費賽道的晴雨表。

在短暫的火爆之後,很多新消費品牌的頹勢開始從各個方面顯露出來。融資頻次降低、品牌業績下降、爆品越來越少,行業玩家狂奔的故事減少,出逃、倒閉的現象增多。

在已經入冬的細分賽道,有玩家被迫淘汰出局;在已成紅海的賽道,內卷競爭愈發白熱化,明顯的趨勢是,新消費造富神話正在逐漸歸於平靜。

硬幣的另一面是,這場新消費降溫也會給市場和玩家放慢腳步、認真思考的機會。當潮水退去,玩家們或許可以把重心迴歸到打造好產品、好品牌身上。

從火熱到降溫,只需要兩年

2021年4月,紅杉中國的投資人郭振煒拎了一瓶酒,敲開了馬記永創始人洪磊的家門,兩人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郭振煒終於拿到了TS(投資意向書),並和洪磊一起去路邊攤喫了頓早餐。

在那之前的三個月,紅杉中國投資人和元氣森林創始人唐斌森見了面,隨着元氣森林啓動融資的消息不脛而走,位於北京三元橋的元氣森林總部擠滿了趕來投資的投資人。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紅杉中國如願成爲元氣森林的領投方,老股東龍湖、高榕也參與其中,還增加了華平、L Catterton兩家新晉領投方以及跟投方淡馬錫。

爲了打動巴奴火鍋創始人杜中兵,CPE資本的合夥人毛衛曾寫了一封三頁紙的長信,告訴他“我能幫你什麼”;想要投美妝品牌花西子的投資人需要自報估值,並回答公司提出的五個問題。

在新消費賽道火熱的時候,話語權在創始人手裏,手握真金白銀的投資人反而要放低姿態,畢竟能不能和創始人“搭上話”是關鍵。

“快、準、狠”成爲投資人搶項目的關鍵因素。“創投女王”徐新跟了墨茉點心局創始人王丹一整天,簽下了投資意向書;挑戰者創投管理合夥人周華與M Stand咖啡的創始人葛冬聊到第15分鐘,就決定投資。

這樣的熱情也傳導到城市層面。湧現出茶顏悅色、文和友、墨茉點心局等新晉網紅品牌的長沙,搖身一變成爲旅遊城市和投資熱土。那時候,投資人不是在長沙,就是在去長沙的路上。

動輒估值100億元的文和友、泡泡瑪特市值破千億、海倫司三年就登陸資本市場,瘋狂的故事扎堆上演,熱錢毫不吝嗇地湧入。咖啡品牌Manner在半年裏完成四輪融資,拉麪品牌陳香貴、張拉拉在同一個月份相繼融資,墨茉點心局每三個月便能融到數億元人民幣。

新茶飲、咖啡、烘焙、盲盒潮玩、美妝……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都在找好喫的、好喝的、好用的。據CBN Data統計,2020年共有550家機構投了470個消費項目,平均每個項目投資金額達1.05億元人民幣。

但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新消費賽道正在降溫。

根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的最新數據,2022年上半年新消費領域共發生469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近320億元人民幣,雖然融資規模同比去年增長67.5%,但融資總金額同比下降18%。

這其中,上半年美妝領域發生38起融資事件,同比下降37.7%,尤其是4月,美妝當月一起融資都沒有。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化妝品零售總額爲1905億元。其中,3、4、5月的零售額同比出現三連跌。

在餐飲領域,投資熱度也在明顯降溫。據紅餐網報道,2022年上半年,餐飲領域披露總事件數爲100餘起,僅約爲2021年上半年事件數的三分之二,融資總金額亦遠低於2021年同期。

明顯的變化發生在中式烘焙細分賽道。

隨着去年虎頭局渣打餅行、墨茉點心局的走紅,中式烘焙品牌越來越多,但產品創新乏力、同質化也趨於嚴重,受此影響,墨茉點心局的融資停留在去年9月,即便是融到資的龍門局渣打點心融資金額僅有500萬元。

資本降溫後,品牌們也跟着降速,墨茉點心局裁員、虎頭局單店銷售額下滑等事件相繼發生。

此外,今年上半年,曾經站在風口上的“植物肉”賽道也變得靜悄悄。除了今年1月份“星期零”獲得了1億美元B輪融資外,鮮少出現融資的消息。這也在證明,在國內市場,由於技術和供應鏈的不成熟,消費者對植物肉的接受程度似乎並不高。

僅剛剛過去的8月份,新消費賽道共完成49起投融資事件,累計融資金額約爲12億元。這個數字,較去年同期的75起融資事件相差近一半;金額上,同比去年47億元更是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肉眼可見的是,資本退場、流量紅利消失,疊加疫情的影響,新消費熱潮正在逐漸冷卻。潮水退去後,考驗的纔是新消費品牌的真功夫。

頭部玩家也不好賺錢了

資本投不動新消費了,往往最先感知到變化的是那些頭部玩家。而這些變化通常率先體現在業績下降、股價下跌。

首當其衝的是“潮玩第一股”泡泡瑪特,伴隨新消費的降溫,泡泡瑪特的“泡泡”開始被戳破。

在近期發佈的2022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泡泡瑪特上半年營收23.59億元,同比增長33.1%,但在營收增速上,同比降幅達83.75%。淨利潤錄得3.32億元,同比減少7.2%。

增收不增利,這份成績單乏善可陳。反映到資本市場,泡泡瑪特股價區間跌幅已超30%,最低觸及16.9港元,刷新歷史新低,這與曾經千億市值的潮玩帝國大相徑庭。

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潮玩這種非剛性需求賣不動了,泡泡瑪特的高增長神話被澆了一盆冷水。

另一邊,在美妝賽道,頭部玩家的日子更不好過。

昔日國產美妝界的“流量王”完美日記的萬能營銷公式失靈,陷入了賣不動的尷尬境地。反映到母公司逸仙電商的業績上,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其實現營收9.52億元,同比下降37.59%;淨虧損2.66億元,較上年同期收窄31.8%。

儘管虧損在收窄,但逸仙電商盈利的願望並沒有實現。這樣的成績讓逸仙電商股價再度收跌,重新徘徊在退市邊緣。

早在今年4月份,逸仙電商在官網發消息稱,因公司股價持續低於美股交易價格合規標準的1美元,已收到紐交所於4月11日簽發的ADS交易價格的違規信函。

而曾經飽受熱捧的小酒館賽道,也迅速入冬,受疫情影響,“連鎖酒館第一股”海倫司也面臨着關店潮。

財報顯示,海倫司2022年上半年營收爲8.7億元,相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500萬元,同比增速爲0.5%。相比於微乎其微的營收增速,其上半年虧損爲3.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483萬,擴大超12.5倍。

虧損之下,關店或許是最快速節約成本的辦法。海倫司優化調整了百餘家酒館、關停了69家門店,少量新開門店則從直營模式轉變爲加盟模式。

這是海倫司面對現實的無奈之舉。

虧損加劇、股價下跌,儼然成爲頭部玩家們難以逾越的大山。這期間,爲了自救,頭部玩家們沒有坐視不理,尋找第二曲線成了唯一辦法。

比如,今年5月,逸仙電商創始人黃錦峯表示其在2021年年底就開始了“二次創業”,準備全面轉型,並提出“三步走”戰略:一是實現盈利;二是產品力和品牌力的建設;三是構建全新的增長模型。

幾乎同時,海倫司開啓了“酒館+大排檔”的全新業態,試圖提升單店盈利能力。2022年5月,其在湖北利川開出首家“大排檔+小酒館”模式的“海倫司·越”。據招商證券調研,海倫司目前已在四川、重慶、湖南、湖北選了20多個類似縣城嘗試開拓新店。

泡泡瑪特則將眼光放到了海外市場。2021年以來,泡泡瑪特加快了直營店的佈局速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在港澳臺地區及海外門店達24家,預計到年底將達42家。財報顯示,被寄予厚望的出海業務上半年同比增長161.7%至1.57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爲6.6%。

可終究,第二增長曲線的效果需要時間來檢驗,至少到目前爲止,新消費賽道上的頭部玩家還在寒冬裏苦熬。

二三梯隊玩家出局,內卷廝殺更激烈

如果說頭部玩家只是業績下降,那二三梯隊玩家便面臨着被淘汰出局的風險。

近兩年,線下新式美妝集合店不斷崛起,迎來爆發。據連線Insight不完全統計,去年美妝集合店融資總金額超27.14億元。其中,四年完成四輪融資的話梅,估值達50億。

將化妝品從高端櫃檯搬到自由貨架的美妝集合店,配合獨特前衛的設計風格,滿足了新一代消費者的新鮮感,以話梅爲代表的美妝集合店通過製造話題等迅速出圈。

但在風口過後,美妝集合店的盈利能力便受到了質疑。品牌尚未形成核心競爭力,行業淘汰洗牌加速。2021年同年,NOISY Beauty關店超10家,WOW COLOUR關店60家。2022年HAYDON黑洞接連關閉了杭州、上海和哈爾濱的多家門店。

商業世界是殘酷的,同一個賽道,往往只能跑出一兩個頭部玩家。尤其是在“來得快去得快”的新消費行業,快速跑出來是活下去的第一步。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仍處於熱門賽道中的品牌加速了內卷比拼。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已經擁擠不堪的飲品賽道,融資次數更加頻繁。數據顯示,8月份食品飲料領域新消費品牌總共完成13起融資事件,佔比超過四分之一。這其中,茶飲和咖啡的熱度只增不減。

一面是以喜茶、奈雪的茶爲首的新式茶飲賽道,掀起了降價潮。今年2月,喜茶發佈公告表示,喜茶不會再有3開頭的產品。緊隨其後,奈雪的茶、樂樂茶紛紛降價。

另一面,充滿誘惑力的咖啡賽道擠滿了新老玩家。中國郵政、李寧、太二酸菜魚等跨界選手紛紛佈局,而Manner、M stand、Seesaw等新興咖啡品牌也在加速狂奔,更有星巴克、瑞幸等品牌加速開店。

可以預見的是,入局的玩家越來越多,這兩個賽道只會愈發內卷。

值得關注的是,如果說疫情讓其他賽道踩下急剎車,那預製菜無疑是藉着疫情的東風火起來的。

艾媒諮詢數據預測,2021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爲3459億元,之後將以20%左右的增長率逐年上升。《2022年中國預製菜行業洞察報告》顯示,2013年至2021年,預製菜賽道共發生71起投融資事件,披露融資總金額超10億元,涉及項目42個。

萬億市場規模吸引了衆多玩家入場。今年上半年,“珍味小梅園”“物滿鮮”“聯舌工坊”等多個預製菜品牌拿下千萬級別融資,陸正耀的“舌尖英雄”更是獲得多達16億元的B輪融資,盒馬、美團買菜、錢大媽等巨頭紛紛入局。

但入局是一回事,站穩腳跟又是另一回事。沒過多久,舌尖英雄門店大規模倒閉、趣店預製菜聲量大不如前,正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總體來看,今年入冬的新消費賽道不在少數,寒冬會淘汰一批玩家,還活着的選手,也依然在苦苦等待春天。品牌們想要在大浪淘沙中做一棵“常青樹”,最終還要依靠自我造血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