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磨一“球”,這家公司一月內吸引390家機構來調研

從攻克技術到最終產業化落地,納微科技用了15年。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劉煒祺

編輯|米娜

攻克一項“卡脖子”技術,到最終產業化落地需要多長時間?納微科技的答案是15年。

2006年,江必旺辭掉美國羅門哈斯公司項目團隊負責人職務,帶着家人回到了中國。2007年,其與合夥人一起成立了納微科技,專注於研究生物製藥領域“卡脖子”技術——分離純化用納米孔道結構微球。

微球是一種粒徑在微米級的小球,作爲液晶間隔物、藥物載體、酶載體等,應用非常廣泛。微球是色譜分離純化關鍵材料,而色譜技術是目前分離複雜組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幾乎是生物製藥分離純化的唯一手段,決定了藥品的純度和質量,也是藥品的主要生產成本。

當時,國內生物製藥企業所用的微球,幾乎全部依賴於國外極少數公司。由於高度壟斷,供應商擁有絕對的價格決定權,價格幾乎每年都在漲,這極大影響了中國生物製藥的成本及發展安全。看到這一現狀的江必旺,希望能夠將這一卡脖子技術國產化,以此降低生物製藥成本。

決定創業後,擺在江必旺眼前有兩條路:一條是完全拷貝國外技術,然後再做微創新;一條是瞄準底層技術創新,突破發達國家都沒有突破的微球精準製造技術。一番斟酌後,江必旺選擇了後者。“我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的感觸是,國外對中國人的偏見是因爲,當時中國生產的大多數產品是仿製品,技術含量低,我希望能做出一家真正創新的公司,改變國外對中國人、對中國企業的看法,讓他們看到中國也有創新能力。”納微科技董事長江必旺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表示。

經過兩年的實驗室鑽研,他們突破了納米微球精準製造技術,打破了國外領先企業長期以來的技術和產品壟斷。江必旺稱,當時,國外大部分企業生產的納米微球顆粒是不均勻的,需要一道工藝篩出大小均勻的微球。但納微科技的精準製造技術,實現了納米微球粒徑大小及粒徑分佈的精準控制,孔徑大小、孔徑分佈和比表面精確調控,表面改性和功能化的調控以及規模化生產能力等。

“我們應用於液晶顯示屏的微球,全世界只有日本兩家公司生產,他們因爲要通過複雜篩分工業,整個工藝需要長達6個月的時間。而納微通過精準製造技術,整個生產工藝全程只需要6天。”江必旺稱。

作爲一名北大化學系畢業的高材生,江必旺從最初只懂技術,見到陌生人就臉紅,“不食人間煙火”的科學家,在多年學習和摸索後,他學會了如何當一名企業管理者,並帶着納微科技從虧損一步步走向盈利。2021年6月23日,納微科技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如今這家公司也獲得了投資機構的追捧,僅今年8月份,納微科技就接待了前去調研的390家機構。

能夠走到今天,江必旺認爲他們最大的優勢是耐心和堅持,“認準一個領域紮下去,3年不行5年,5年不行10年,甚至更長時間,而納微的很多技術是花了10年以上時間才突破的。”

對納微科技來說,真正卡脖子的不是技術突破,而是產業化落地。

駛向無人區,打破國外巨頭壟斷

1988年從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後,江必旺於1994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Binghamton分校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00年加盟美國羅門哈斯公司從事研究工作。在美國的十幾年裏,江必旺通過自己的努力,基本實現了穩定富足的生活:有一個好工作,有三個小孩,家庭十分美滿,有自己的別墅,生活也非常舒適。以至於後來他選擇回國時,很多人都非常喫驚地問他:“爲什麼會回來?”

2004年,江必旺從美國回福建老家探親時發現,家裏一個親戚得了糖尿病。當時,糖尿病患者每天要打昂貴的胰島素,給一個農村家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除了這位親戚,他小時候還見過很多農民因爲醫藥費很貴,不願意花錢看病喫藥,因此將一些小病熬成了大病,甚至丟掉了生命。江必旺心想,他也許可以做點什麼。

雖然江必旺不做藥品,也不是醫生,但他所研發的納米微球材料是生物製藥中非常關鍵且必不可少的材料,也是生物製藥中需要承擔的一個較大成本。如果能把生物製藥用的微球國產化,就可以降低生物製藥的成本,或許就能改善國內的藥品價格。當時,他把這個想法跟國內的一些朋友說了後,這些朋友都希望江必旺能夠回國,解決微球技術。他們甚至很快湊齊了650萬元創業啓動資金,並在2005年就成立了公司,期待江必旺能回國。經過一番掙扎和猶豫後,2006年,江必旺辭掉美國工作,帶着妻兒回國創業。

當時,納米微球技術長期被少數幾家國外巨頭壟斷,回國後的江必旺決定,瞄準底層技術創新,不走仿照國外技術的路線,完全進行自主創新。

但在創業初期,因爲資金有限,他們面臨着很多設備和原材料無法滿足的問題。因爲很多儀器設備動輒需要上千萬元,比如篩選微球的設備一臺就需要幾千萬元,他們一共才650萬元的啓動資金,根本負擔不起。這也逼迫他們必須走獨有的創新之路,因爲買不起篩微球的設備,他們攻克下了精準製造技術。該技術攻克後,他們省掉了篩選環節,不再需要這種設備。

自此,納微駛向了無人區,突破了世界上尚未被突破的技術,比如無機的單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當時市面上甚至連文獻、專利都沒有,在毫無基礎和參考資料的情況下,經過十多年努力,他們硬是通過跨領域技術創新攻克二氧化硅微球精確製造技術,併成功實現產業化。江必旺認爲,這得益於他們將不同領域的技術融合在一起,才最終突破了這項發達國家都突破不了的技術。

江必旺大學學的是有機高分子材料,因爲二氧化硅屬於無機材料,他利用有機高分子微球的精準製造基礎來解決無機材料,通過跨學科領域實現技術瓶頸的突破。“如果我原來學的是無機材料,可能我也突破不了。”江必旺稱。

十年磨一劍,突破產業化難關

走出實驗室,江必旺才發現,對於納微科技來說,真正卡脖子的不是技術突破,而是產業化落地。突破卡脖子技術可能只需要兩三年時間,但是產業化落地卻花了整整10年。

在實驗室裏,因爲劑量非常小,只要證明這個技術路徑是可行的,大多是不計成本地在做實驗。但走出實驗室,開始工業化生產後,挑戰才真正開始。不僅要做出來,還要重複批量地做出來,質量要完全一致,還要考慮成本、性能等問題。“在實驗室裏,一兩個人就能實現技術突破。但產業化需要一個團隊,要解決原材料、設備、生產等問題,任何一個小的問題沒解決,產業化項目都會失敗。”江必旺稱。

在漫長的嘗試過程中,一次次的失敗和生存壓力,讓江必旺遇到了創業以來的一道大坎。當時國內生物製藥還沒有發展起來,市場規模非常小且很多國內生物製藥廠商習慣使用進口微球產品,不相信國產產品,這導致納微科技的產品很難導入市場。商業化進展不順,也使得公司生存非常困難。一籌莫展之際,江必旺在深圳舉辦的“高教會”展會上,看到日本兩家公司展示了用在液晶屏中的微球,這給了他啓發。他隨即啓程回公司,召集團隊突破控制液晶屏厚度的微球技術。最終,他們憑藉微球精準製造技術成功開發出液晶顯示用微球,而且大幅度縮短生產時間——納微的產品生產週期僅需6天,而日本公司的產品需要6個月的時間,依靠技術創新他們成功導入了液晶屏市場,產品的快速商業化也讓公司迅速實現盈利。

滑動查看更多

但江必旺的挑戰並沒有結束。看到液晶屏領域的產業化成功後,江必旺的合夥人及部分股東認爲,公司應該將百分百精力放在能賺錢的液晶屏領域,而不是始終虧本的生物製藥領域,因爲當時大家看不到中國生物製藥的前景,不知道這個行業什麼時候能夠發展起來。但江必旺卻堅持做生物製藥,這導致雙方之間產生巨大分歧。合夥人認爲江必旺太學術化,會將公司搞破產,如果他堅持做生物製藥就要離開公司。最終,合夥人離開了公司。

江必旺堅持的理由很簡單,他認爲中國有14億人口,生病了可以沒手機,但不能沒有藥。生物製藥是非常特殊的產業,必須要在生物製藥產業起來之前,就要將技術和產品做好。生物製藥涉及生命健康問題,受到政府嚴格監管,一旦廠商選擇一個產品,最終是很難輕易更換的。而液晶屏市場不一樣,如果有更好的技術,有性價比更高的技術,能夠輕易被替代。

生物製藥市場什麼時候能起來?將來市場會有多大?江必旺並不清楚,公司能否活到那一時刻?江必旺也無法預測,但他還是堅持在生物醫藥領域做下去。“遲早會起來的,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所以在此之前,他首先要讓公司活下去。合夥人的突然離開,讓他不得不硬着頭皮去做公司管理者。這對技術出身的江必旺來說,壓力非常大。剛接手公司的時候,他連財務報表都看不懂。跑市場的時候,見到陌生人說話都會臉紅,但他還是要學着去適應,將公司的業務一項項接管過來。

公司產品在國內推廣不出去,他就跑到國外,通過打開國外市場撬動國內廠商。2017年,他們找到一家歐洲製藥公司,這家公司原本使用的是日本公司的微球,但經過一番測試後,納微產品的各項試驗數據遠超日本的,最終他們接受了納微的產品。納微的創新技術,只需要用3000升微球就能替換掉日本公司13000升同類產品,極大地降低了客戶的生產成本。

除此之外,他們還通過幫助客戶解決問題,來撬動國內客戶。比如很多藥廠解決不了分離存放的問題,納微科技會提供解決方案。通過提供一些國外品牌無法提供的服務,納微科技逐漸打開了中國市場。

卸任總經理,專心技術創新

沉澱10年後,攻克了核心技術的納微科技,也具備了自我造血功能。2017年前後,受到資本市場關注的納微科技,開始加快資本化進程。

在2017年前,納微科技沒有開展任何融資動作,因爲江必旺不希望因爲資本的介入,讓他們沒辦法沉下心來突破技術。當核心技術被突破後,意識到納微科技需要加快市場推廣,需要擴建廠房提高產能後,江必旺開始接觸資本,並加快融資動作。

納微科技董事長江必旺認爲公司在創新上擁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

納微科技的融資歷程非常順利,用江必旺的話說就是,“都是資本追着我們跑”。據天眼查顯示,2017年7月21日,納微科技獲得元生創投、天匯資本、啓納創投、美蘭創投等多家機構的投資;2018年11月13日,又獲得了華興新經濟基金的B輪近億元融資;2019年12月27日,獲得高瓴創投、紅杉中國、藥明康德、國投創合等機構的投資。2021年,納微科技在科創板上市。

新冠疫情暴發後的這3年來,納微科技的營收一直處於高速增長。財報顯示,2020年,納微科技營收2.05億元,同比增長58.05%;歸母淨利潤爲7269.28萬元,同比增長210.31%。2021年營收爲4.46億元,同比增長117.74%;歸母淨利潤1.88億元,同比增長158.75%。2022年上半年,營收2.94億元,同比增長77.41%;歸母淨利潤爲1.65億元,同比增長153.73%。

在公司一切步入正軌,業績蒸蒸日上時,江必旺突然辭去了公司總經理職務。納微科技公告顯示,江必旺舉薦牟一萍女士爲公司總經理。公告還顯示,牟一萍曾任職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副總裁兼生命科學與化學分析事業部大中華區總經理、GE醫療集團生命科學部大中華區總經理等職務。

對此,江必旺回應稱,公司上市後就要跨上另一個臺階,“我的能力最多能把公司一年的銷售做到10個億,但我聘請的總經理是業界的傳奇人物,在管理市場方面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她是有可能從10個億做到100個億的人。”

卸任總經理後,江必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研發創新上。財報顯示,2018~2020年納微科技研發投入分別爲2611萬元、2939萬元、3327萬元。2021年,投入研發費用大幅增長至6609.66萬元,佔營收比重爲14.81%。截至2022年6月底,納微科技共有研發人員185人,較上年同期增長65.18%,佔員工總數的25.52%。

雖然,目前納微科技的很多技術已經處於市場領先地位,但在科技創新研發上,公司會持續不斷地進行投入,因爲江必旺堅信,“技術的進步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我們必須要靠創新,真正做到別人做不了的。”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