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紅網

全天區脈衝星分佈圖。

□王小楊

早在2021年5月20日,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已觀測到201顆新脈衝星。這是經由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正式對外發布的觀測數據,事實上人類發現的脈衝星已超過2000顆。

“脈衝星”,被喻爲“宇宙燈塔”,而大衆對此所知甚少。據一些資料介紹,脈衝星自轉週期非常短,只有幾毫秒,在自轉的同時,脈衝星穿越上萬光年向地球發出“脈衝”信號,與地球產生“連接”。

隨着科技進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日益廣泛,人類的“探星之路”有了更多的技術手段,人們也有了更多的機會走近一直比較神祕的“脈衝星”。

當對外發布觀測到201顆新脈衝星後不久,騰訊與國家天文臺聯合啓動了“探星計劃”。這一計劃基於計算機視覺技術、騰訊雲的計算能力,以“雲+AI”助力FAST進行數據處理,通過視覺AI分析,探尋脈衝星線索。有了“雲+AI”的加持,脈衝星識別速度提升了120倍。

基於這些科學發現的參與,一場“尋找宇宙心跳”的新銳演奏會應時開啓。有關報道顯示,9月23日,澎湃新聞直播間,七位新銳音樂人帶來極致浪漫創作,獻唱以脈衝星聲音爲核心創作的歌曲,以音樂的形式傳遞脈衝星信號轉換而來的“宇宙心跳”聲。

脈衝星演奏會。

這些無疑是媒體通過技術手段助力科學發現的硬核創新,給科普宣傳帶來了新的有益啓示。

如今全媒體時代,信息資訊氾濫,如何輸出高質量的內容,讓科普有趣又有料?畢竟,科普知識密度高,專業性也強,再加上目前全新卻又複雜的信息消費生態,這十分考驗傳播者的知識轉化能力。

這次騰訊優圖聯合國家天文臺、澎湃新聞、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發起“尋找宇宙心跳”演奏會,有令人腦洞大開的創意,也有內涵豐富的“故事”。演奏會的聲音來源,正是“探星計劃”最新發現的脈衝星相關元素放射到聲譜上而構造的聲紋。“宇宙心跳”其來有自,令人玩味。而所謂有“故事”,那就是以音樂助力脈衝星科普,將AI探星的研究過程娓娓道來,這是一場切切實實的科學探索之路。而且,“雲+AI”的加持,更讓這場科普傳播變得可感而深入人心。

在某種意義上,這場公益性的“尋找宇宙心跳”宣傳,不僅爲廣大網民帶來了一場令人震撼的視聽盛宴,而且也爲“媒體+技術”的科普創新打開了一扇窗,帶來了一次科普傳播理念的深刻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