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歐洲人擔心已久的靴子,在意大利落地,而真正的挑戰或許纔剛剛開始。意大利兄弟黨領導人梅洛尼宣佈在25日舉行的議會大選中獲勝,這大概率會讓她成爲意大利第一位女總理。更受輿論關注的是梅洛尼的極右翼傾向,甚至有歐美媒體稱她爲“女墨索里尼”,這個標籤足以讓一些歐洲人不寒而慄。但標籤都是片面的,無法解釋複雜的政治現實。對今天意大利人作出的選擇,我們應該、事實上也只能予以尊重,並在這個前提之下,與意大利新政府處理好關係。

不少人把這次大選與英國“脫歐”投票作比較,二者都對歐洲一體化形成巨大沖擊。用《華盛頓郵報》的話說,“歐洲的一個禁忌可能即將被打破”。對歐洲建制派精英來說,更嚴重的問題是,這會成爲歐洲傳統政治崩塌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嗎?但說到底,這是意大利及歐洲內部的事,即使在西方世界引起再強烈的震動,其震感也隨着與震中的距離拉遠而不斷減弱。外人完全不必有太強的代入感。

45歲的梅洛尼在勝選演講中,用一種相對和解的語氣,有意淡化了她的極右翼色彩,並表示將“團結全體意大利人”,這是西方競選政治中勝選者的常規做法,而且在執政後的政策選擇也往往與競選口號並不一致。但“疑歐”“反移民”等激進立場,是梅洛尼的政治底色,也是她能夠勝選的關鍵原因之一,很難作根本調整。對整個歐洲來說,梅洛尼這樣的政治人物在意大利上臺執政,肯定要有一個跟傳統政治相互磨合的過程。磨合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疼痛,雙方都一定是不好受的。這也是歐洲政治無法迴避的磨鍊。

實際上,整個西方世界都面臨了“向右轉”的挑戰。在意大利選舉之前,瑞典的右翼陣營同樣在大選中獲得了多數選票,此外,在法國、德國、芬蘭、丹麥、奧地利等國,極右翼政黨的支持率都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CNN稱,歐洲的保守派右翼“正在享受再次抬頭”。與此同時,在大西洋另一頭的美國,極右翼力量也正從政治光譜的最邊緣位置,快速向主流位置進逼。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來說,對此也有一個相互磨合的問題,但可以用務實理性的態度,就事論事地處理。梅洛尼競選期間曾對臺灣問題、“一帶一路”倡議發表過負面言論,這又被西方輿論刻意放大。但我們也看到,這是她一系列激進競選言論中的一部分,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6日表示,希望意大利新政府繼續堅持積極務實的對華政策。這是建設性的態度。當然,如果真有人要來挑釁,中國不可能放任不管。

在西方國家,出現了一種非常惡劣的政治風氣,就是什麼事都要扯上中國,什麼問題都要怪中國,不僅頻頻甩鍋推責,還想向中國轉嫁危機。但我們更相信共同利益的強大力量,它將最終指引着各方在超越意識形態和制度差異的情況下尋求合作、和平共處,中意關係也不應脫離這個大軌道。事實上,在西方政客日益強調所謂“捍衛自由秩序”、甚至要求民衆爲之“付出代價”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對此表現出明顯的厭倦和反抗。

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384億美元,增長20.2%;其中,歐盟對華投資增長123.7%。僅今年7月,歐洲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就多達129萬條,環比增長近150%。我們不難從這個數據感受到歐洲即將到來的寒冬。在遇到危機時,還是與中國的貿易緩解了歐洲的現實民生困難,這是互利互惠的具體體現。無論是中國與歐盟,還是中國與意大利,雙邊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都符合雙方利益,也有利於世界。

歷史反覆證明,靠製造新的危機不僅無法解決眼前困境,反而會給將來埋下更大的隱患。對於“走在十字路口”的歐洲來說,難民問題、能源危機、經濟衰退……政治“向右轉”的背後,是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發展與安全問題。而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戰略層面的自主,也需要實事求是的勇氣,和順應潮流的抉擇。對此,意大利也不例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