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部:我國用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入,支撐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新京報訊(記者馮琪)我們國家的教育投入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平?9月27日,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在新聞發佈會上回應該問題時稱,“4%這一比例並不高,十年平均下來是4.13%,與世界平均4.3%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4.9%的水平相比,我們還有一定差距,只能說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這也是與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發展水平、國家財力狀況相適應的投入水平。”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達到4%,這是我國在2012年首次實現、又連續10年鞏固的一個目標。”郭鵬在發佈會上說道,“這十年,尤其是疫情以來的近幾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加大、財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但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始終堅持逐年只增不減。儘管這一比例不同年份有高有低,但始終沒有低於4%。”

郭鵬進一步解釋,看投入水平,更要看國情、看背景、看成效。

郭鵬表示,第一,我國是在財政收入佔GDP比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達到了世界平均的財政教育投入水平。根據國際經驗數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的高低,與財政收入佔GDP比例直接相關。一般來說,當一國財政收入佔GDP比例在30%-40%時,這一比例纔有可能達到4%以上。我國財政收入佔GDP比例長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首次實現4%目標時還不到30%。特別是“十三五”時期,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加大,加上新冠疫情影響,我國財政收入佔GDP比例不升反降。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能夠連續十年保住4%這一底線,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這是很不容易的”。

“第二,我國是用世界平均水平的財政教育投入強度,支撐着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郭鵬分析稱,我國在校生2.9億人,教職工1800萬人,加起來的教育人口規模,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過去,我們通常用“窮國辦大教育”來形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投入狀況。這十年,隨着4%目標的實現和鞏固,財政教育投入每年4萬多億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是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的近500倍。可以說,我國已經邁入了“大國辦強教育”的歷史階段。

郭鵬表示,我國充分發揮以政府投入爲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優勢,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我們正是通過充分發揮體制制度優勢,在4%的帶動下,不斷擴大教育經費總量,逐步滿足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