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年培育綠色低碳新動能,“上海碳普惠工作方案”基本形成

爲積極落實碳達峯碳中和戰略,上海正以過去十年發展經驗爲基礎,不斷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

在27日舉行的“奮進新徵程 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系列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程鵬表示,這十年,不斷加大能源、產業、交通和農業等“四大結構”調整力度,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十年來,累計完成市級產業結構調整1萬餘項,“五違四必”整治、金山地區、桃浦、南大、吳涇等重點區域加快綠色轉型;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66.8平方公里,減出來的土地主要用於生態建設。

程鵬還介紹,2010年以來,上海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單位GDP能耗都降幅均超過50%。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67.7萬輛,這在全球城市裏排名第一。軌道交通通車運營里程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並且正在規劃新的軌交項目。綠色建築規模達到2.89億平方米,裝配式建築推廣力度在全國領先。

上海是比較早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城市之一,目前建設的進展和取得的成效如何?

程鵬在回覆第一財經提問時表示,上海於2013年11月正式啓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目前,上海碳交易的市場納入到行業,包括鋼鐵、電力、化工、航空、航運、建築業,一共涵蓋27個行業,300多家企業納入到管理,另外還有400多個投資機構參與碳交易。上海二級市場的總交易額排在全國前列,CCER,核證自願減排量都排在全國第一。

“上海地方碳市場是全國唯一連續8年實現企業履約清繳率100%的試點地區,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成交量始終穩居全國第一。”程鵬介紹稱。

另一方面,上海還承擔了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建設與維護工作。2017年這個任務交給上海。全國碳交易市場去年7月16日正式上線交易,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已經納入發電行業一共2162家,一上線就成爲在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截至9月26日,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CEA)成交量爲1.95億噸,成交額爲85.59億元,已成爲全球碳實物交易量最大的市場。

三是創新建立碳普惠機制,碳普惠機制是通過企業、中小企業、社區、個人、中小型項目和老百姓個人低碳行爲進行量化、記錄和激勵的模式。“我們基本形成《上海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正在抓緊推進。”程鵬說,通過碳市場將個人、企業低碳行爲量化、價值化,並且在市場得到體驗,包括鼓勵、激勵等,可以爲上海實現雙碳目標奠定廣泛的社會基礎。

國家發改委綠色低碳循環領域專家、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杜歡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已在先期選擇了部分區域開展分佈式光伏、電動汽車充電樁等談普惠項目開發建立應用示範場景。同時,探索了衣、食、住、行、用等領域開展個人碳普惠試點,探索建立面向公衆的個人碳賬戶體系。“積極開發碳普惠減排項目,探索納入個人減排場景,拓寬完善消納渠道,這些都將爲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項目提供有效補充,助力我國多層次自願減排市場體系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