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消費者報

-本報記者 吳博峯 文/攝

經過多年市場培育,新能源車在國內汽車市場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僅超出市場普遍預期,還拉動了整體車市回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接近1/4,呈快速增長態勢。如何營造放心安全的新能源車消費市場環境,成爲消費者最爲關心的話題。

市場地位顯著提升

“目前,新能源車市場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不斷增長的月度銷量數據是市場火熱的最好證明。”談及今年新能源車市場表現,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從銷量上來看,新能源車單月銷量保持同比1倍以上增長。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今年汽車市場表現出較大幅度波動,直至8月底才實現了正增長。相比之下,已駛入高速發展軌道的新能源車始終保持較高速度增長。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新能源車累計銷量完成386萬輛,同比增長1.1倍。2021年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爲352.1萬輛,今年前8個月的銷量已經趕超去年整年銷量。

今年初,中汽協曾預測今年新能源車銷量爲500萬輛。由於市場表現超出預期,業內對於今年新能源車充滿期待。今年新能源車銷量很有可能突破600萬輛大關。目前,新能源車保有量已突破1100萬輛,有望在年內朝1300萬輛的目標邁進。

一邊是向下運行的整體車市,另一邊是屢創新高的新能源車市場,一增一減之間,凸顯了新能源車市場地位的提升。

新能源車銷量持續增長,令各大車企紛紛加大對新能源車產品的投入。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各汽車企業累計向市場投放新能源車達百餘款,投放數量遠超往年同期。

長期觀察新能源車產品規劃的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汽車企業把消費市場需求作爲產品佈局的基礎和戰略選擇方向。如今,在電動化發展浪潮之下,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品牌,都將新能源視爲重點發展對象。“某種意義上而言,擁抱新能源車已不是擺在車企面前的一道選擇題,而是事關生存的一道必答題。”他直言不諱道。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彼時,業內還就新能源車能否如期完成目標引發爭論。而現在不到兩年時間,新能源車就用實際表現證明了自己。

中汽協數據顯示,8月,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已上升至28%,預計隨着“金九銀十”的到來,這一數字會很快突破30%。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日前舉辦的第四屆全球新能源與智能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上公開表示,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的推廣目標大概率會在今年實現。

走過10餘年的時間,從市場邊緣走到主流,汽車市場見證了新能源車的發展壯大。

納入汽車“三包”範圍

2022年,對新能源車來說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不僅市場銷量突破預期,還填補了新能源車“三包”的空白。

新能源車快速普及,圍繞“三電”系統(電動機、動力電池、電控系統)的質量糾紛逐漸增多。因重大質量問題向商家要求退換貨時,部分商家以新能源車未受相關規定保護爲由,拒絕履行相應的責任。

由於新能源車是新品類,導致保修、售後等相關規定在過去一段時間仍參照傳統燃油車產品執行。如此一來,因缺乏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認定規範,無法將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重要部件納入對應的保護範圍。

這意味着,在使用過程中,一旦車輛關鍵部件發生質量損壞,因沒有對應的責任規定,可能最終由消費者來承擔。新能源車車主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根本性保障。

針對這一現象,去年,市場監管總局公佈了新版《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以下簡稱新版汽車“三包”),並於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新能源車(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正式被納入其中。

具體來看,新版汽車“三包”新增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條款包括:將動力蓄電池、行駛驅動電機作爲與發動機、變速器並列的家用汽車主要零部件,納入免費更換範圍;將動力蓄電池、行駛驅動電機等專用部件質量問題納入“三包”退、換車條款等。

此外,針對市場中頻頻出現的新能源車電池安全事件,新版汽車“三包”將動力蓄電池起火也納入到免費退、換車條款中。家用汽車產品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60日內或者行駛里程3000公里之內(以先到者爲準),因質量問題出現動力蓄電池起火等問題,消費者可以憑購車發票、“三包”憑證選擇更換家用汽車產品或者退貨。

崔東樹表示,隨着新版汽車“三包”的實施,新能源車產品質量問題有法可依,讓消費者清楚權益邊界,對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加強建設安全體系

在現實生活中,不時發生的新能源車安全問題,時刻透支着廣大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信任度。

應急管理部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車火災出現640起,同比上升32%。新能源車的火災風險總體高於傳統燃油車。

爲提升新能源車的質量安全水平,4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企業安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從安全管理機制、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平臺效能等方面綜合提升新能源車整體安全水平,爲新能源車創造良好的消費市場環境。

《意見》指出,車企要明確安全管理的負責部門,統籌推進安全體系建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規範,定期組織開展安全教育培訓,提高工作人員安全意識和相關技能。

作爲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質量直接決定着新能源車的整車品質和安全性。從近年來發生的安全事故可以看出,無論是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發生自燃,還是充電過程中着火,都或多或少與動力電池質量有着聯繫。《意見》明確要求車企制定並持續完善產品安全性設計指導文件,加強產品在線和下線檢測,強化供應商管理並鼓勵其積極配合開放必要的數據協議,與電池供應商開展設計協同,保障產品質量安全。

加強新能源車安全體系建設,始終是發展新能源車的重中之重。去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電動汽車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3項電動汽車強制性國家標準中,特別增加了電池系統熱擴散試驗,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爲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

與此同時,財政部、工信部等還將加強產品安全監管引導納入2022年新能源補貼新政中,增加了“健全新能源車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壓實新能源車生產企業主體責任”的規定,要求落實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產品質量主體責任,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缺陷調查及主動召回,並要求加快建立車輛事故報告制度,對於隱瞞事故信息、不配合調查的,視情節輕重暫停或取消涉事車型補貼資格。

崔東樹表示,無論汽車市場如何演變,安全始終是包括新能源車在內的所有汽車產品應具備的基礎保障,這關係到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是車企產品研發時的重中之重。對於車企來說,爲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新能源車,也是贏得市場信任的根本所在。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