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年,宋徽宗拜童貫爲帥,總領十五萬宋軍伐遼。

開戰之前,遼國方面人心渙散。

天祚帝爲逃避金軍追殺,躲進了陰山北麓的原始森林。

他這一跑,頓時讓幽州的遼軍六神無主。

是啊,皇帝都跑沒影了。咱們當兵喫糧的犯得着繼續死扛?

眼見人心渙散,擔任幽州留守的耶律淳爲了凝聚士氣,便自立爲帝,鼓舞軍民繼續戰鬥。

可是自立爲帝,畢竟合法性不足,無法號召所有勢力。

並且,此時遼國的賬面實力也擺在這裏。就憑幽州的幾萬殘兵敗將,既要抗金,又要防着宋朝,能成什麼氣候?

所以,當耶律淳自立爲帝后,便馬上派人與宋朝交涉,希望宋軍不要落井下石。

遼國求饒,那宋朝又是什麼態度呢?

當時的宋徽宗很自負。他御筆手書,給童貫寫了上中下三策:

如燕人悅而從之因復舊疆策之上也;

耶律淳能納款稱藩策之中也;

燕人未即悅服按兵巡邊全師而還策之下也。

從字裏行間就不難看出,宋徽宗對遼軍極爲輕視。他覺得遼國就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只要大宋王師一到,幽州人民必然是簞食壺漿,熱烈歡迎宋軍入駐。

相比於宋徽宗,擔任監軍的童貫更樂觀。

他認爲遼國就是一棟搖搖欲墜的破房子。只要自己過去踹上一腳,光復幽燕的豐功偉績就是自己的了!

童貫

那麼,現實是不是真如宋徽宗和童貫設想的那般樂觀呢?

很不幸,事實與他們預想的截然相反。

開戰之前,宋軍同樣也是問題一大堆。

首先是軍隊戰鬥力的問題。

參與此次伐遼的宋軍,隸屬於三個單位,一是西北禁軍,二是河北禁軍,三是京畿禁軍。

後兩者,戰鬥力不怎麼樣。宋遼自簽署澶淵之盟後,百年未開戰端。

河北軍隊長年不打仗,訓亂也趨於荒廢,戰鬥力自然也是無從談起。

相對而言,西軍因爲有西夏練手,戰鬥力倒是有一定戰力。

可是,由於西軍從橫山之戰開始,就一直沒有休整過。先是與西夏激戰,後又抽調主力南下平定方臘起義。

在平方臘期間,因爲水土不服,西軍病倒了一大半。

夫建康水鄉,其土卑溼,其食魚稻,非西北之兵所利;不產粟麥稗草,土氣多熱,非西北之馬所便。往年方臘起於江浙,朝廷遣西兵討,之疾病物故者三之二,而馬之存者無幾——李綱《梁溪集》

而在結束了江南的戰事後,西軍又馬不停蹄地進軍燕雲。

如此密集且高強度的作戰任務,就算是一頭牛也累趴了。

所以說,宋軍的戰鬥力很有問題。

其二是士氣問題。

出兵之前,因爲方臘起義影響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生產,宋朝一時拿不出足夠軍糧,只能以粗糙的秕穀湊數。

常言道,皇帝不差飢餓兵。軍士們連喫口飽飯都是奢望,士氣自然不高。

並且,宋軍當還不止是缺糧。

按照童貫寫給宋徽宗的奏摺來看,宋軍當時還缺軍械。

如軍糧雖曰:見在粗不堪食,須旋舂簸僅得其半。又多在遠處,將輸費力。軍器甚闕,雖於太原、大名、開德支到,封椿各件不足、或不適用,至於得地版築之具並城戍守禦之物悉皆無備。

宋軍的軍糧還沒運到前線,軍械也是臨時從太原、大名、開德的軍器庫徵調,也沒有運到前線。可是,開戰的詔令卻先頒佈了。

這不是鬧着玩嗎?

第三是將帥不和。

童貫爲了封王,對北伐幽雲頗爲積極。

可是作爲宋軍實際總指揮的种師道(也就是水滸傳中的老種經略相公),卻對伐遼沒什麼積極性。

關於种師道明確反對伐遼的原因,按照史料記載,是因爲他認爲伐遼是不義之舉。

“今日之舉,譬如盜入鄰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無乃不可乎?”

但這明顯是冠冕堂皇之詞。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种師道不願意在童貫的指揮下伐遼。

畢竟童貫此前坑死過西軍宿將劉法。

真正有本事的人,誰願意給童貫打下手?

壞了事得替他背鍋。十個腦袋也不夠砍。

關於童貫的德行,我就不妄加評論了。引用一則宋徽宗評價童貫的史料,自己體會吧。

(童)貫以昏耆,所施爲乖謬,故相隱匿,蔽不以聞,致邊事機會差失,爲朝廷之害莫大於此——《三朝北盟會編》

戰鬥力孱弱,士氣低落,軍士疲憊。且將帥不和。宋軍出征之前,就已經蒙上了一層失利的陰影。

至於接下來,就是連戰連敗。

宋軍抵達高陽關後,兵分兩路,一路由种師道率領,一路由辛興宗指揮。

种師道部渡過白溝河時,幽州的漢人老百姓,並沒有像宋徽宗設想的那樣,簞食壺漿,迎接宋軍。而是對宋軍視若陌路,主動給遼軍通風報信。

遼軍也並沒望風而降,而是在耶律大石的率領下,怒氣值拉滿,趁宋軍渡河未半時,主動出擊。

宋軍見遼軍主動殺過來,毫無作戰準備,士兵看到對岸的遼軍,掉頭就跑,种師道揮劍殺死數人也阻止不了。

在戰鬥期間,宋軍先鋒楊可世被遼軍打傷。

种師道見突襲幽州已無可能,便下令退兵。

兩天後,見宋軍沒有渡河的意思,耶律大石派使者譴責种師道違約,表示要戰便戰,如果不想打,趁早滾蛋。

前面說了,种師道本就不同意伐遼。現在被遼使一通譴責,便主動撤兵了。

种師道初戰失利,童貫隨即命令辛興宗部出擊。

但辛興宗率領七萬宋軍渡過白溝河後,遭到了三萬遼軍的攔截。又收穫了一場慘敗。

兩戰兩敗,宋軍連幽州城都沒看到,就被遼軍打回了國內。

戰後,被遼軍暴打的宋軍很憤怒。

不是說遼軍人心渙散嗎?不是說遼軍望風而降嗎?怎麼看到的和聽說的不一樣?

而童貫對於戰局失利,也是頗爲着急。

戰前吹牛,把話說得太滿,現在不僅未能一腳踹倒遼國,反而還把自己給踹骨折了。着實是丟人現眼。

爲了甩鍋。童貫先向徽宗上奏,聲稱此前的情報有誤,遼軍仍然十分強大。

然後,他又寫了一道彈劾奏章,把戰事失敗的責任全部推給种師道。說种師道的戰鬥意志不堅鬥志,導致朝廷收復燕雲的戰略構想遭到巨大損失,懇請徽宗嚴懲。

徽宗收到奏摺後,勒令种師道退休。

至於童貫,則依然故我。

金國方面,在得知宋軍戰敗的消息後,完顏阿骨打也很着急。

按照海上之盟的約定,宋朝答應把每年給遼國的歲幣轉贈給金國。可前提條件是宋軍攻取幽州後再給。現在宋軍拿不下幽州,他就收不到歲幣,這可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爲了儘快得到歲幣,完顏阿骨打遣使到開封詢問宋徽宗:你們到底行不行啊?幽州的遼軍已經派人向我國請降了,我國只是礙於海上之盟纔沒有答應,希望你們能儘快給個痛快話。如果你們不打算攻取幽州,那我們就先出兵了。

面對金使的質問,徽宗慌了神。

而恰恰在此時,幽州的遼軍發生了變故。

宋軍第一次伐遼失利後,耶律淳病死,遼國內部分成親宋和親金兩派。

宰相李處溫想投靠宋朝,卻被權臣蕭幹設計殺死。蕭幹控制住局面後,擁立天祚帝的兒子耶律定爲帝,繼續與宋朝對抗。

得知蕭幹掌權,一直與他不和的遼將郭藥師和高風擔心被其幹掉,便一起降宋

郭藥師和高風降宋後,他們駐守的涿州和易州納入宋土,遼軍兵力也銳減一半。

面對這一有利形勢,徽宗雄心復發。隨即將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調到河北,讓其接手种師道的部隊,協助童貫收復幽州。

這一次,因爲涿州、易州已經納入宋土,所以二十萬宋軍直接殺到了盧溝河南岸。

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

宋軍兵臨城下,遼軍自然是要應戰。蕭幹率一萬多遼軍進至盧溝河北岸,與宋軍隔河對峙。

兩軍對峙期間,熟悉遼軍底細的郭藥師見幽州大隊人馬傾巢出動,猜到此時城內肯定防禦空虛,就向劉延慶建議:主力在此吸引遼軍,另派一支精兵奇襲幽州。只要攻破幽州,滅遼指日可待!

劉延慶覺得郭藥師的主意不錯,便當即派遣楊可世與郭藥師率六千人偷襲幽州。並讓自己兒子劉光世再率一萬人負責接應。

後來,趁蕭干與劉延慶對峙之際,楊可世和郭藥師率宋軍殺入幽州,並指揮部隊對駐守城中的遼軍進行清剿。

按理說,宋軍握有絕對兵力優勢,況且宋軍也攻入了幽州城內。此時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宋軍手上,這仗怎麼可能輸呢?

然而,宋軍就是這麼神奇。

郭藥師率部攻入幽州後,負責增援的劉光世卻沒有及時跟進。幽州城內的宋軍對此並不知情,反而以爲勝利在望,軍紀不整,酗酒鬧事,搶奪財物。

結果,當蕭幹指揮三千遼軍殺回幽州後,原本應該被宋軍圍殲的遼軍,卻反包圍了幽州城內的宋軍。

最終,經過一場惡戰,宋軍僅逃出四百人。宋軍在突圍期間,郭藥師連馬都顧不上騎,直接找了根繩子縋城而出,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很神奇是不是?更神奇的還在後面。

蕭乾和耶律大石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故意放回一些俘虜,謊稱將有數倍遼軍前來增援。

劉延慶信以爲真,連夜燒燬營寨,落荒而逃。

宋軍逃跑期間,來不及帶走輜重,以致宋神宗變法以來,宋朝在邊境儲存的軍械物資被遼軍全部繳獲。

此戰,宋軍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也讓金國對宋朝產生了鄙視心理。

用完顏阿骨打的話說:我聞中國大將獨仗劉延慶將十萬衆,一旦不戰,兵散而潰,中國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爲我有,中國安得之!

而既然金國瞧不起宋朝,那很自然的,完顏阿骨打也就不想陪宋徽宗浪費時間了。

1122年底,金軍對幽州發動進攻。

駐守居庸關的遼軍見金軍兵臨城下,原本還想抵抗一陣。可是就在兩軍交手前,居庸關卻突然爆發山崩,山上的落石像長了眼睛一樣,只砸守城的遼軍(真是天意),而金軍則毫髮無損。

山崩結束後,負責居庸關防務的耶律大石見大勢已去,率七千殘兵向西逃竄,決定尋找不知所蹤的天祚帝。

耶律大石走後,駐守幽州的蕭幹也沒了先前吊打宋軍的神勇,慌忙率部突圍。

金軍在幾乎沒受什麼損失的情況下,輕鬆拿下幽州。

聽說金軍攻佔幽州,童貫傻眼了。總不能跟金軍開戰吧?

不能打,又要收復幽雲,那要怎麼辦呢?

童貫想了想,談判吧。用錢贖買。

不過,在戰場上沒能拿到的東西,卻妄圖在談判桌上拿回來,這難度可想而知。

此後一個多個月,金國反覆加碼,對宋朝進行多輪訛詐。

徽宗急於收復幽雲,竟然全部允諾。

1123年二月,宋朝與金國達成協議:宋朝在每年五十萬歲幣基礎上,每年再追加相當於一百萬兩白銀的實物,從金軍手上收回幽州附近的二十四個縣。

注意了,金國勒索的一百萬兩,是相當於一百萬白銀價值的實物,而不是貨幣。

對於宋朝來說,金國提出的這個要求,擊中了自己的要害。

因爲如果宋朝每年只給錢,就以金國落後的生產力,宋朝可以通過貿易輕鬆掙回來。

但是現在金國不要錢,提出要物資,這就讓宋朝徒增了一筆開支。

想想看,宋朝的財政壓力本來就重。現在每年還要新增價值一百萬兩白銀的窟窿,這得用什麼才能去填平?

簽訂協議後,宋徽宗仔細琢磨了一下,認爲很虧,就又派趙良嗣到金國談判,要求金國歸還西京大同。

也就是,宋朝可以當冤大頭,但金國要歸還整個幽雲十六州。

對於宋徽宗的要求,完顏阿骨打表示,可以歸還,但宋朝要多加二十萬的犒軍費。

趙良嗣回朝覆命,轉達金國的要求,徽宗認爲一百萬都掏了,不在乎再多掏二十萬,便一口答應了下來。

然而,金國收到宋朝的歲幣後,在交割幽雲十六州之前,竟然縱兵洗劫,將幽雲地區的老百姓和金帛捆載而去。

宋軍最後接收的,僅僅只是幾十座空城。

後來,由於幽雲地區被金軍洗劫一空,僅靠當地的財政收入無法供養軍隊和官員,徽宗下令從河北、山西等地調取糧草。

但是,河北、山西本身也不富裕,僅僅一年時間,這兩個地區就被掏空了,再也無法供給燕雲。

無奈之下,徽宗只好又下令,再從江南、兩浙、江西、兩湖等地向老百姓增收每年30貫的“免夫錢”。

什麼叫“免夫錢”呢?

宋徽宗的解釋是收復幽雲十六州,天下人都應該前去效命,後方既然沒有上前線,就要用錢來彌補。

1123~1125年期間,通過各級衙門的強取豪奪,徽宗一共募得二千萬貫錢,解決了幽雲十六州的財政危機。

實事求是的說,徽宗募錢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是好的。但過於沉重的負擔,以及當時稀爛的吏治,也造成了四海怨憤,民衆生活更加困苦的問題。

對於這個結果,此前一直負責與金國的談判的趙良嗣心寒了。

他作爲生於遼國的漢人,以前只知道天祚帝昏庸,遼國很腐敗。但在投奔宋朝,對宋朝有了較深認識後,意識到宋朝遠遠比遼國更腐敗!

爲了避免遼國滅亡的悲劇在宋朝重演,他很認真的向宋徽宗上了一道奏疏,希望徽宗允許他辭官,並希望徽宗加強戰備,完善幽雲地區的防務。

可是,此時的徽宗沉浸在了滅青唐吐蕃、破西夏、平內亂、復燕雲的喜悅中,完全聽不進忠言逆耳。

1123年二月,耶律大石找到失蹤許久的天祚帝耶律延禧。

次年七月,天祚帝在得到陰山室韋(蒙古部的一支)的支持後,決定反攻金國。

對此決定,耶律大石堅決反對,但天祚帝聽不進去,死活就是要決戰。

耶律大石認爲如果自己繼續跟着天祚帝,估計會死無葬身之地,便帶着兩百人和六百匹馬出走可敦城。

後來,耶律大石創立了西遼政權。而執意出兵的天祚帝則兵敗被俘。立國兩百多年的遼國也就此滅亡。

滅遼後,沒了肘腋之患的金國,隨即把矛頭直指宋朝。

其實,早在歸還幽雲十六州時,金國諸多王公大臣就想一鼓作氣,南下滅了宋朝。只是因爲完顏阿骨打病故,繼位的金太宗完顏晟要花時間鞏固執政根基,金軍纔沒有發動侵宋之戰。

現如今,完顏晟的執政根基已穩,同時遼國也被鏟滅。金國已經具備了出兵條件。

1125年底,宋金戰爭爆發。

此役,金軍兵分兩路殺入中原。一路由金國國相長子完顏宗翰帶隊,直插太原;另一路則由阿骨打的次子完顏宗望率領,直取燕京。

金軍的計劃是兩路人馬分別攻下太原與幽州之後,再匯合一處,殺向開封。

金軍兵分兩路大舉進攻,此時的宋朝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宋朝對金國的入侵,毫無軍事戒備。

負責防守幽州的郭藥師見金軍勢大,直接舉旗投降。七萬宋軍淪爲俘虜。

投降後,郭藥師建議完顏宗望大膽穿插,根本不必去管宋朝河東的精兵。

因爲一來,河東的宋軍有完顏宗翰的西路軍牽制。

二來,宋朝的軍隊和官場一樣爛熟了,從來只顧自己死活,絕不理會旁邊的安危。

事實證明,郭藥師的建議非常正確。

聽聞金軍入侵,在太原監軍的童貫,以當面向皇帝稟報爲由,逃離了太原。

據史料記載,童貫逃跑前,太原守將張孝純曾攔住不讓他走。

張孝純怒斥童貫:你作爲皇帝心腹,不號令天下兵馬全力抵抗,現在卻開溜,把大好河山丟給敵人,你對得起皇帝嗎!

然而,童貫臉皮極厚,他當即就反咬張孝純一口,說:我童貫受命爲宣撫,不是來守衛疆土的。你要我留下來堅守,那還要你這個地方官有何用?

說完這番冠冕堂皇之詞後,童貫快馬加鞭逃離太原。誰也攔不住。

童貫逃跑後,河東宋軍羣龍無首,只能各自爲戰。但好在太原守軍給力,將西路金軍牽制在了太原城下。

見西路金軍無法抵達預定位置,完顏宗望只好孤軍深入,率軍抵達黃河北岸。

需要注意的是,宋金開戰之後,金軍雖然一路勢如破竹,但也遇到了當年澶州之戰期間遼軍遇到的問題。

那就是金軍的野戰很強,可遇到堅城,如太原城、大名府等城池堅固的重鎮時,一時半會是拿不下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宋朝能認認真真,好好組織軍隊防禦,與金軍對耗,迫使金軍退兵也不是沒有可能。

然而,面對前線傳回的奏報,宋徽宗和宰執大臣,竟然全部喪失了戰鬥意志。

這一幕,比當年王欽若、陳堯叟勸宋真宗逃跑還要嚴重。因爲當年至少還有一個力主死戰到底的宰相寇準。而現如今,能影響皇帝決策的宰執大臣皆是逃跑派。主張抵抗的大臣,普遍層次不高,說不上話。

既然高層都想跑,那就跑吧。

很快,徽宗做出決定——罷花石綱,下罪己詔,撇清責任。爲南逃避禍做準備。

做完準備工作後,徽宗任命皇太子趙桓爲開封牧。

按宋朝的慣例,皇太子擔任開封牧或是開封府尹,意味着即將接班掌權。

不過,就在徽宗準備傳位時,太子趙桓卻死活不同意。

爲什麼不同意呢?

因爲趙桓也怕死,他也想逃跑。他覺得留在開封遲早要被金人活捉。

就這樣,一個想傳位,一個不想繼位,大宋的龍袍彷彿是燙手的山藥,被皇帝和太子推來推去。

看到這滑稽的一幕,大臣們無語了。

相互推辭了一段時間後,徽宗覺得這麼耗着也不是事,就命令宰相李邦彥直接把龍袍往趙桓身上披。

李邦彥在給趙桓披龍袍的同時,徽宗在一旁威脅道:汝不受,就是大不孝!

趙桓也是人精,見老爸給自己扣帽子,他當即淚如雨下,表示父皇尚健在,我受了這皇位纔是大不孝!

徽宗一看,心想這小子不簡單啊?便命令內侍簇擁着趙恆,強行推他到福寧殿即位。

在去到福寧殿的路上,趙桓拼死掙扎,竟然當場昏厥。

見趙桓暈倒,內侍和大臣們隨即將他抬上龍椅,舉行繼位典禮,是爲宋欽宗。

等到欽宗醒來,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只好於次日召見羣臣,結束了這場滑稽又可笑的內禪鬧劇。

之後,欽宗以皇帝身份留守開封,徽宗則按計劃,攜皇太后、皇子、帝姬(徽宗朝將公主改稱帝姬),以及蔡京等宰執大臣,走水路逃亡江南。

徽宗走後,主戰大臣紛紛向進言,希望欽宗能下旨誅殺六賊。

所謂六賊,指的是蔡京、童貫、王黼、朱勔、李彥和梁師成。

這些人都是宋徽宗的心腹。

徽宗南逃時,蔡京、朱勔隨徽宗出逃。

王黼、李彥和梁師成留在了開封。

面對大臣們的進言,欽宗起初很猶豫。

自己剛登基就拿前朝重臣開刀,輿論上難免會遭人非議。

可就在欽宗猶豫時,王黼、梁師成和從太原逃回開封的童貫卻惹怒了欽宗。

什麼事呢?

他們目中無人,不聽欽宗的號令。

童貫回京後,欽宗表示自己要御駕親征,讓童貫留守開封。但童貫沒搭理欽宗,以太上皇有旨意爲由,正大光明的帶着兩萬禁軍跑了。

王黼也一樣,身爲宰相,見金軍將至,不思爲君分憂,反而偷偷帶着妻兒逃離京城,社會影響極爲惡劣。

比之童貫和王黼,梁師成更作死。他擔心被欽宗幹掉,便整天跟着欽宗身邊,就連欽宗上廁所都要緊隨其後。這是要幹什麼?難道是想綁架皇帝嗎?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欽宗已經繼位,童貫、王黼、梁師成卻依舊以徽宗爲靠山,對新皇帝視若無物,這讓欽宗如何能忍?

於是,欽宗便憤然下旨,將六賊降職。

很快,欽宗的旨意下達到六賊面前。

蔡京罪大惡極,發配廣東雷州。

童貫罪大惡極,發配海南三亞。

朱勔罪大惡極,發配廣東龍川。

李彥罪大惡極,直接處死。

梁師成罪大惡極,直接處死。

王黼罪大惡極,本來也應該直接處死,但因爲他是士大夫,不能明殺,欽宗便授意開封尹聶山派人將其暗殺。

從這就可以看出,欽宗誅殺六賊,雖然打着爲民除害的旗號,但欽宗清洗六賊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爲了剪除徽宗身邊的羽翼,削弱徽宗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水滸中的大惡人高俅,層次不夠,並不在六賊之列。他最後是善終。

徽宗南逃期間,高俅也在隨行之列。

後來童貫追上徽宗,在徽宗的面前告了高俅一狀。

相比於之下,由於徽宗還是更信任童貫。於是在童貫的鼓動下,高俅便被徽宗下旨,留在了淮河北岸。

名義上,徽宗是讓他“控扼淮津”。

實際上,他是被踢出了徽宗的“朋友圈”。

高俅也不傻。既然失寵,那還不如回去開封算了。而回去之後沒多久,高俅便病死。

死之前,高俅沒受什麼折磨。他幸運地躲過了靖康之變。所以說,高俅是善終。

當然,高俅死後還是被追究了責任。

太學博士李若水等人上書,指責高俅生前敗壞軍政,導致金人長驅直入,罪同童貫。於是高俅死後不久,欽宗就下旨,追奪了他的生前榮譽。高俅也因此被世人唾棄,並在後來的水滸傳中與蔡京、童貫、楊戩,並稱爲四大奸臣。

處理了六賊後,宋欽宗採納兵部侍郎李綱的建議,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並下詔起用此前被宋徽宗勒令退休的种師道,任命其爲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授予其自行徵兵、徵糧之權。

收到詔書,种師道一面通知給弟弟种師中和熙河經略使姚古,令二人調集兵馬,增援開封。一面與姚古的兒子姚平仲率領七千精銳先行出發。

金國那邊,完顏宗翰率領的西路金軍仍堵在太原城下。此時已殺到黃河北岸的完顏宗望等不來友軍,又聽說宋朝換了新皇帝,各路宋軍已在增援開封的路上。他感覺單靠東路金軍,難以拿下開封,便動了退兵念頭。

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郭藥師又跑出來對完顏宗望進言:趙佶雖然退位,但新繼位的趙桓也是廢物,此時仍可進軍!

聽了郭藥師的建議,完顏宗望覺得自己來都來了,臨門不踢一腳,太可惜了。

所以,東路金軍便在沒有西路金軍配合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進至黃河南岸。

金軍渡河後,立即擺出一副攻城架勢。

眼見金軍要攻城,宋朝君臣又慌了神。

宰相李邦彥、張邦昌建議欽宗逃跑,李綱對此堅決反對。

他在大殿上慷慨陳詞道:大臣們享受着朝廷的高官厚祿,現在不應該挺身而出嗎?就算你們只是一介書生,不能衝鋒陷陣,也應該撫馭將士,爲皇帝分憂!

羣臣被李綱這麼一說,頓感羞辱,但又很不服氣,便隨即反駁道:你這麼會說,自己怎麼不出戰?

李綱見一羣慫貨居然還敢頂嘴,當即便向欽宗請命:臣怎敢不已死報答厚恩!只是臣人微言輕,恐無人聽命。

欽宗見李綱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也不好再提逃跑的事,只得任命李綱爲尚書右丞(也就是副宰相),總領汴京防務,負責開封保衛戰的具體事宜。

1126年正月初八,金軍進攻開封,被李綱指揮宋軍擊退。

第二天,金軍發動第二次進攻,又被李綱指揮宋軍擊退。

兩戰兩敗,完顏宗望急了。

而就在此時,种師道率領的七千宋軍,大張旗鼓,抵達開封西郊。

完顏宗望摸不清种師道的虛實,他以爲西北宋軍主力來了,便一面分兵防禦种師道,一面派人到開封城下喊話,表示願意談判。

此時,主動權在宋欽宗手上。因爲東路金軍只有六萬人,兩次攻城失利後,兵力減至五萬左右。只要二十萬西北宋軍趕到,與開封城內的宋軍內外配合,金軍不死也殘。

然而,就在這個關頭,宋欽宗竟然慫了。

他立即派人到金營帶話,表示可以談判。

這一下,完顏宗望和金軍諸將算是徹底摸清了宋朝的底細——紙老虎罷了。

後來,欽宗以同知樞密院李梲爲正使,去到金營談判。李綱認爲李梲性格軟弱,不適合這個工作,便請求自任談判使。

但是,欽宗駁回了李綱的毛遂自薦。他認爲李綱的性子太剛烈,不適合談判。

這一幕,又是像極了當年的澶淵之盟。並且比當年的局面還要嚴重。

因爲當年宋真宗雖然也不許性格剛烈的寇準出任談判使,但好在真宗有底線,明確表示了不能割地,歲幣也不能超過一百萬。

而相比於真宗,欽宗則是毫無底線。

面對金國人的獅子大開口,宋欽宗竟然滿口答應了下來。

那麼,金國提出了什麼條件呢?

歸納總結,就是七條。

一,宋朝要付給金國五百萬兩金子、五千萬兩白銀的犒軍費;

二,歲幣增加到九百萬;

三,上供緞、絹各一百萬匹;

四,上供一千頭駱駝,馬牛騾各一萬頭;

五,上供五監書。一監書大約是一萬卷;

六,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七,宋朝要交出親王、宰執各一人,留在金營作爲人質。

得知欽宗同意金軍開出的天價條件,李綱簡直驚呆了。這已經不是面子問題了,而是宋朝到底能不能負擔得起的問題。

是的,宋朝雖然富有。

但是,一年九百萬的歲幣,外加五百萬兩黃金和五千萬兩白銀的犒軍費,這是宋朝掘地三尺也湊不出來的!

北宋天禧五年財政收入

見皇帝昏了頭,种師道和李綱都建議欽宗不要簽字蓋章。

种師道認爲,金軍只有幾萬人,而京城方圓達八十里,金軍根本圍不住開封。況且開封城裏有可支用數年的糧草和百萬居民,只要調度得當,以待勤王之師,至多一個月,到時候求饒的就是金軍了。

但是,欽宗聽不進种師道和李綱的建議。一意要與金人言和。

後來,爲了履約,欽宗先是命令開封城內的所有宗室、貴戚、官員捐款,然後又派人查封全城的金銀鋪和妓院。

但是一通折騰下來,欽宗獲得的金錢總數仍然與談判規定的數字相去甚遠。

不得已之下,欽宗只好打百姓的主意,命令開封的老百姓將家中的金銀全部上繳,老百姓如果敢私藏金銀財寶,一律處死!

可是,欽宗如此折騰一番,最後總共也只搜刮到了三十萬兩黃金和一千萬兩白銀,這與金軍要求的五百萬黃金和五千萬白銀,仍然有巨大差距。

與金軍簽約前,欽宗應該對五百萬兩黃金和五千萬兩白銀沒有概念。

他以爲大宋富甲天下,金人的要求,不過是九牛一毛。現在,他終於知道,金人的要求對於大宋而言,簡直是天文數字。

眼見完不成任務,欽宗只好一面派人到金營談判,表示實在難以湊夠金銀數量,希望完顏宗望能適當減免。一面則詢問种師道和李綱,有什麼辦法可以賴賬?

种師道和李綱見欽宗有毀約的想法,隨即提出建議:

目前种師中和姚古率領二十萬勤王大軍已經趕到開封,我軍數倍於敵,足以力戰。

但是,金軍驍勇善戰,若是野戰,我軍恐難以取勝。

所以,現如今最穩妥的辦法是將二十萬兵力散開,分爲多路,一路截斷黃河沿線,掐掉金軍的糧道。一路則負責牽制金軍,與金軍對耗。

待我們與金軍再耗上一個月,耗到他們兵疲師老,糧秣匱乏,撤退回國時,再趁他們渡過黃河時,半渡擊之!

如此一來,定能殺他們聚而殲之。

种師道和李綱的禦敵方案,平心而論,從落實上講,有點理想化了,明顯是高估了宋軍的執行力。

但從戰略戰術上講,挑不出毛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宋軍軍力、物資上的優勢,不和金軍展開野戰,而是一步步地蠶食掉金軍的活力,達到最後一鼓聚殲的效果。

按着這個方案執行,就算最終不能一舉聚殲金軍,也能殺他個人仰馬翻。

可是,欽宗卻莫名其妙的沒有同意。

他最終採納了姚古的建議,命令姚平仲率軍夜襲金營。

結果,收穫了一場慘敗。

事後,完顏宗望派人怒斥宋欽宗在談判期間竟然搞偷襲。欽宗覺得很不好意思,當即讓李綱背了黑鍋。表示這都是下面人胡搞,自己並不知情。

李綱被免職後,李邦彥又跳出開鼓動欽宗割地賠款。開封軍民得到消息,羣情激憤,差點就釀成了民變。

欽宗見事態嚴重,只好又趕緊召回李綱,將其官復原職。

這裏額外一提。

姚平仲夜襲金軍時,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還留在金營做人質。完顏宗望對宋軍夜襲一事很憤怒,便將趙構和張邦昌叫到面前,揚言要殺了他們。

張邦昌爲了保命,痛哭流涕,完顏宗望見到這一幕,簡直無語了。心想宋朝的宰相怎麼都是一副哭哭啼啼的模樣?

然後,他就在心裏記住了張邦昌,決定以後把這傢伙當作傀儡培養。

至於趙構,則是鎮定自若,任憑完顏宗望如何嚇唬,他都無動於衷。

見趙構不怕死,完顏宗望很疑惑,這是宋朝皇室的親王嗎?這和普遍意義上的宋朝上層人物反差也太大了吧,這該不會是宋朝皇帝捨不得親王,隨便派了個人來冒充的吧。

想來想去,完顏宗望決定退貨,讓宋朝再另派一個親王來做人質。

然後,趙構就這麼幸運地回到了開封。

1126年二月,眼見拿不下開封,完顏宗望在訛詐到一部分金銀珠寶和欽宗割讓河北三鎮的書面協議後,便下令撤退。

得知金軍撤退,种師道和李綱極力建議欽宗派出一支精兵趁金軍渡黃河時偷襲。

等了這麼久,就是等這一刻啊!

可是,欽宗卻不同意對金軍半渡擊之。

他認爲既然金軍撤走,就不該再生是非。

此時的欽宗,已經不把金軍當作自己的最大威脅了。他最大的敵人,變成了徽宗。

爲什麼是徽宗呢?

因爲徽宗到了江南後,不僅排場不減,開銷驚人,故意截留東南財賦。而且還經常派人到地方宣旨,跟欽宗打擂臺,隱隱有另立中央的意思。

想想看,宋朝就那麼大。黃河以北被金國人佔着,江南又被徽宗佔着。欽宗夾在金國和徽宗中間,他的日子能好過?

並且,東南比河北富裕,徽宗把江南的財稅截流,那等於是掐住了欽宗的命根子。

所以說,在欽宗看來,現在的徽宗纔是最大的威脅。自己的老爸可比金軍狠多了。

後來,欽宗請李綱出面,連哄帶騙,把徽宗誆回開封。

然後,爲了避免徽宗還朝之後再對朝政橫加干涉,欽宗將徽宗軟禁在了深宮之中。

而隨着徽宗的失勢,此前只是流放,僥倖未死的童貫、朱勔被欽宗派人誅殺。蔡京則在流放途中病死。

至此,六賊全部被肅清。一箇舊時代也就此謝幕。

1126年四月,爲了進一步鞏固皇位,從各個角度將徽宗可能利用的藉口全都堵死。欽宗下詔,廢除了之前的割地協議。同時以种師道爲河北河東宣撫使,种師中爲河北副制置使,姚古爲河北制置使,讓他們兵發河北,救援太原。

金軍見宋欽宗不打算割讓河北三鎮,也沒太在意,畢竟這已經不是宋朝第一次毀約了。

只不過,當時金軍沒有做好戰鬥準備,所以纔沒有馬上出兵報復。

1126年五月,見金國沒有反應。姚古和种師中按計劃,北上增援太原。

當時,完顏宗翰的西路金軍已經在太原城下苦戰了近半年。形勢對宋軍而言,其實是比較有利的。

然而,當种師中率部與金軍遭遇後,姚古卻沒有按約定抵達戰場。

結果,原本的多路宋軍會戰金軍,就變成了种師中的種家軍單挑金軍。

此戰,宋軍身陷重圍,雖然种師中率領部下奮力反擊,但終因寡不敵衆,全軍覆沒。

得知弟弟戰死,种師道一病不起,後來氣死了。

欽宗隨即任命李綱爲河東河北宣撫使,負責統籌協調解圍太原。

然而,由於李綱沒有軍隊資歷,在軍中缺乏威望,前線各部宋軍不聽他的指揮,難以形成合力對抗金軍。

因而在七月和八月的戰鬥中,宋軍與金軍大戰四場,四戰四敗。

到了八月底,欽宗把李綱當作替罪羊,將他解職貶黜,離開了政治中心。

然後,欽宗使出離間計,試圖策反早先投降金國的原遼國大將耶律餘睹。

但誰知,耶律餘睹並無反意。他將欽宗的招降書上繳給金國朝廷,惹得金太宗完顏晟勃然大怒。

加之,金國此時也完成了戰備。

故而在1126年八月底,金國便發動了第二次伐宋戰爭。

這一次,金軍的部署與先前一樣,兩路金軍的統帥沒變,只是在兩路統帥之上,完顏晟又任命自己的五弟完顏杲爲大元帥,統籌指揮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

九月初,完顏宗翰集中西路金軍,對太原發動一連串猛攻。

此時的太原已經被圍困了八個月,城內糧草早已經喫完,守城士兵在城牆上餓得沒有力氣拿起武器,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敵軍爬上城牆,對自己刀砍斧剁。

得知太原守不住,徽宗跟欽宗商量:我們都待在開封,容易被一網打盡,要不,你放我去洛陽治軍練兵,防備金軍吧。

很顯然,徽宗的建議是正確的。

但是,欽宗此時已經失心瘋了,他認爲一旦放走老爸,自己皇位不保,便果斷拒絕。

後來,太原淪陷,金軍一路南下,連克隆德府(山西長治)等重鎮,到達黃河北岸。

此時的黃河南岸有十三萬宋軍,如果宋軍能認真應對,金軍肯定過不了黃河。

然而,此時的宋軍已經嚇破了膽。面對遠道而來的金軍,十三萬宋軍竟然望風而逃。

金軍順利渡過黃河後,拿下重鎮洛陽。

與之同時,完顏宗望的東路金軍也順利殺過黃河,兵臨開封城下。

得知金軍即將要包圍開封,欽宗慌了,立即派趙構前去金營談判。

趙構這次是二進宮,本來就不想去。

加之走到磁州時,當地的知州宗澤也勸他不要去,去了就回不來了。

於是,趙構就調頭返回相州,躲在戰場之外,靜觀其變。

金國那邊,等不來趙構,就派人到開封催促欽宗投降,儘快割讓河北、山西。

在軍事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欽宗徹底放棄了國家的底線,被迫應允。

可是,河北、山西的宋軍不願意投降。哪怕是欽宗的詔書送到城下,要求守軍投降,大家也不願意投降。

駐守山西絳州的宋軍,將欽宗派來的宋朝使者凌遲處死。

駐守河北衛州(行政上屬於河南省,但地理上屬於黃河以北)的宋軍,將負責接收的金國使者砍死。

見和議執行不下去,完顏宗望意識到不端掉宋朝的朝廷,這事就沒完沒了。

於是,他就在與完顏宗翰回合後,對開封發動猛烈進攻。

1126年閏十一月,開封保衛戰再次打響。

這一次,爲了破城,金軍玩命進攻,使用了全部的攻城武器和機械。

在金軍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開封的城門被射成了刺蝟,城牆也是千瘡百孔。

面對金軍瘋狂的攻勢,欽宗慌神了,他派人潛伏出開封,找到趙構,任命其爲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召集勤王大軍。

可是,趙構一個光桿司令,他一時半會兒也不可能湊齊兵馬增援開封。

等不來援軍,欽宗覺得自己要死了。在巨大的壓力下,他竟然把希望寄託在了一個神棍的身上。

這個神棍叫郭京,自稱可以撒豆成兵,懂隱形六甲之法,可輕取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的項上人頭!

1126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欽宗按照郭京的建議,撤走開封城牆上的全部守兵,只留郭京一個人在城樓上作法。

作法儀式結束後,郭京命令手下7777個徒子徒孫打開城門,出城與金軍作戰。

完顏宗望見到這一幕,不明所以,隨即命令金軍掩殺過去。

兩撥人一對陣,郭京的徒子徒孫瞬間被殺得四散而逃。而偏偏此時,開封城樓上的又沒有宋軍把守。

就這樣,金軍一個掩殺,輕鬆殺到開封城下,又輕鬆地爬上了沒有任何守備的開封外城牆,然後,用弓箭死死壓制住了城內企圖反撲城牆的宋軍。

等到打退宋軍後,金軍從城牆上跳下,打開城門,大隊金兵殺入,開封外城就此淪陷。

得知消息,欽宗直接嚇暈過去。

其實,此時的開封內城,也就是皇城,還有三萬宋軍。皇城外的開封城區,也還有願意與金軍死戰的百萬民衆。

如果雙方打巷戰,金軍即便能拿下皇城,也必然是死傷慘重。而以金國的人口體量,這種兵力損失是相當不划算的。

因此理論上講,只要欽宗不慫,堅持到各地勤王大軍趕到,大宋還能再續一口氣。

然而,此時的欽宗已經沒有抵抗意志了。

他醒來後,一面派人與金軍談判,一面下令開封的百萬民衆放下武器。

遇到這種豬對手,金軍簡直笑開了花。

而這還只是開始,隨後發生的一幕,更是讓金軍笑出了豬聲。

什麼情況呢?

原本完顏宗望提出讓徽宗來談判,但欽宗爲了防止金軍另立中央,便自告奮勇,親自跑到了金營。

見到欽宗居然自己來了,金軍立即將其扣在了監牢內。然後,以欽宗爲籌碼,要挾河北宋軍投降,並讓開封城內的宋朝官員搜刮財富以及女人,作爲金軍的犒軍費。

皇帝傻,大臣和老百姓可不傻。爲了保住自己財產,開封軍民拒不配合。

見此情況,完顏宗望將欽宗釋放,假惺惺的表示自己無久佔汴京之意,所圖的僅僅只是割地和賠款而已。

欽宗信以爲真,回去之後就大肆搜刮,儘可能地滿足金人的要求。

可是,金軍一年前包圍開封時,城中的財富已經被欽宗派人搜刮了一遍。

現在纔過去一年,那還有財寶供欽宗搜刮。

到了1127年正月初九,完顏宗望估計開封已經炸不出油水,便再次要求欽宗到金營商討戰爭賠償以及宋金兩國關係問題。

欽宗不敢不去,然後,就被金軍永久扣押了。

1127年二月初六,金太宗完顏晟下詔,將被扣於金營的宋欽宗趙桓廢爲庶人。

第二天,金軍進入開封皇城,將城內的宋徽宗趙佶,以及皇后、太子、皇子、后妃、帝姬、宗室,約三千多人,全部虜到金營。

此後的一個月,金軍又對開封城內的民衆進行篩查。先是掠走了一萬多女人。後又將一批對金國有利用價值的技術人員,如宮廷內侍、衙門小吏、司天官、裁縫、木匠、鐵匠、陰陽師、影戲表演者等,也虜至金營。

到了三月下旬,見開封已經被搜刮成了白地空屋,完顏宗望和完顏宗弼隨即下達拔寨啓程命令。先前被金軍俘虜的宋朝權貴,開封城內的技術人員、婦女,被金軍分成七個編隊,分七批押解回金國。

這個事件,便是著名的“靖康之恥”。

回看靖康之恥,宋欽宗的操作,完全可以用昏聵至極來形容。

凡兵家之事,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和,不能和則守,不能守則走,不能走則降,不能降則以身殉國!

而欽宗是什麼操作呢?

開戰之前,諸般遷延。開戰之後,又是躊躇不定,視國祚如兒戲。

等到開封被圍,天下百姓早已失望透頂,天下的忠臣良將也早已心寒至極。

趙宋官家,爲一己之私利,害得無數家庭家破人亡,害得《清明上河圖》中的東京開封永久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僅憑這一件事,就可以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