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交通標誌來了,從10月1號開始,全國將實行《道路交通標誌和標線》強制性國標,這其中的修改,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首先是總體上的修改,爲適應日漸複雜的交通運行環境,新標準根據實際應用中的反饋。細化了標誌的版面、設置及使用要求。比如說,新規禁止在交通標誌板背面印廣告或者宣傳畫,因爲這會分散對向來車司機的注意力,只允許在背面使用灰色、黑色或金屬原色並避免炫光。帶有街道、地域名稱的標誌,不允許再出現雙排字,因爲會讓人搞不清閱讀順序,現在只能單字縱向排列,或者單字橫向排列,避免了混淆。除此之外,禁令、指示標誌增加熒光粉紅色作爲交通事件管理區的警告標誌底色,這種顏色雖然看起來有點少女心,但是在夜晚是非常醒目的警告色。

這些都是方便大家的改動,還有些新增的圖標,就需要額外去記憶了。由於大量城市禁摩後,電單車成爲了常用的兩輪交通工具,新規與時俱進增加了“電動自行車行駛標誌”、“電動自行車車道標誌”、“禁止電動自行車進入標誌”。

與之對應的,還增加了“非機動車與行人通行標誌”、“非機動車下車推行標誌”,更好地管理複雜環境路口的交通。

爲了更好的區分車道,還新增了“小型客車車道標誌”、“有軌電車專用車道標誌”以及“靠右側車道行駛標誌”

還有個新的標誌不太好理解,就是“硬路肩允許行駛標誌”。路肩指的是位於車行道外緣至路基邊緣,具有一定寬度的帶狀部分,爲保持車行道的功能和臨時停車使用,並作爲路面的橫向支承,對於高速路來說,其實就是應急車道。當你看到這個標誌時,就意味着能借用應急車道行駛,不會被扣分,走到後面你會看見相反的標識,“硬路肩結束”,這時候就要回到普通車道了。

但是對於以後要學車的人來說,又多了幾個要背的考點,本來交通標識就很難分辨,這下更麻煩了,可能有很多人想問,爲什麼非得去記圖案標識呢?牌子直接做成文字不就好了?

在19 世紀60年代,自行車開始在西方風靡,由於當年的單車剎車系統太弱,像現在年輕人愛玩的“死飛單車”,一有個不注意,就衝出彎道或者掉下懸崖了。面對越來越多的事故,自行車協會和地方當局開始張貼標誌警告騎自行車的人,提防陡峭的山坡或其他危險。汽車興起之後,也沿用了這個點子,1900 年代初,國際旅遊組織大會開始考慮道路交通標誌的通用標準,至1968年,聯合國推出了《道路交通和道路標誌、信號協定》,爲了方便跨國交通,多數國家都簽署了這一協定,也奠定了未來制定交通標誌的基礎。

在視覺效果上最容易引人注目的,是三角形。所以倒等邊三角形用於“減速讓行”警示標誌;正等邊三角形:用於一般警告標誌。而醒目程度次之的圓形標識被用於禁止和指示標誌,八角形則用於“停車讓行”等禁止標誌。擁有比較大的書寫面積的方形標識,則用於指路標誌,有些告示或者通知也會用方形。其實還有個很罕見的叉形,僅用於“鐵路平交道口”警告。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明白了,我們的交通標誌,並不能隨心所欲設計,而是要跟國際標準保持大致的風格。但是矛盾點在於,有些標誌想表達的意思,可以用一兩個漢字表達,然後塞進固定形狀的牌子,比如說“停”。但是像什麼“注意行人”、“前方連續彎道”之類的表達,字數就太多了,強行塞進去,字號太小,根本看不清,而且過長的文字也會讓司機因爲閱讀而分神,所以只能用簡單圖形來表達。

今後無論交通標識怎麼修改,都只會是拿新圖形換舊圖形,絕對不會由圖改文。想着整條街都掛着大白話指示牌的朋友們,可以洗洗睡了。

迥異的文化和環境,也確實讓世界各國,發展出了一些獨特的有趣圖標。比如說,下面這個英國的交通標識,兩把刀交叉,大家覺得是想表達個啥?前方有海盜出沒?前方可能遭遇搶劫?其實,這牌子是在指示古戰場景區。

再看這個美國特色交通標識,圖例爲一家三口在奔跑,有點像行人橫穿馬路的警告,但是你細想,好像又沒必要特意畫三個人。這個標識常用於美國南部邊境地區的公路,因爲這裏有許多人偷渡,時不時就上演一大家子在馬路上猛衝的畫面,所以三口人是代表“小心偷渡客”。

要說史上最奇葩的交通標識,也是在美國,就是下面這塊指路牌,“Welcome to Accident”,直譯過來就是,“歡迎進入事故”,非常非常不吉利。這其實是一個地名,美國馬里蘭州的阿茲丹特鎮,當地人爲什麼要取這個奇怪的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來鎮上的客人,都會因爲那塊歡迎牌而脊背發涼。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